清晨六点,明泽医院的外科楼在晨雾中透出微光,外科办公室的灯却已亮了近一小时。主任陈峰对着电脑屏幕上的手术方案眉头紧锁,屏幕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复发性结直肠癌伴多脏器侵犯”的病灶位置、血管分布,旁边摊开的病历本上,“全球仅1例参考手术”的字样被红笔圈出。年轻医生小李递过一份扫描件:“这是国外那例手术的记录,他们只做了两处转移灶切除,咱们患者有肝、脾、结肠三处转移,难度差着一截。”
陈峰接过扫描件翻了两页,轻轻摇头:“这种没太多参考的手术,也就院长能啃下这硬骨头。你数数院长的履历——5000台四级以上手术,光复杂脏器联合切除就占1200台,咱们科室所有人加起来的四级手术量,还不到他的一半。”他指着方案中“肝门部血管吻合”的环节,“这里稍有偏差就会大出血,只能靠院长的经验把控,换谁来都没这个底气。”
话音刚落,办公桌上的电话突然响起,是医务处的紧急通知:“患者家属又来催了,说打听了全国的专家,只认沈院长主刀,别的医生不放心,还问能不能尽快确定手术时间。”陈峰挂了电话,拿起内线拨通护士站:“让器械科把最好的肠道吻合器、防粘连膜、血管夹都备上,再额外加一套备用的超声刀头——院长主刀的手术,半点差错都不能出,物资必须万无一失。”
上午:多科室联动的筹备启动
七点半,器械科的仓库里已是一片忙碌。科长周明对着清单逐一核对物资,手指划过“3d打印定制吻合器”“可吸收防粘连膜”等高端器械时,特意停下来检查包装完整性。科员小王一边清点数量,一边疑惑地问:“科长,最近怎么老备这些高难度手术的器械?平时咱们科室用普通吻合器就够了。”
周明抬手指了指墙上的院长专家介绍板,上面清晰印着“沈知行:5000台四级手术经验,擅长复杂脏器联合切除、大血管重建”:“你没看最近的病例?有个多脏器转移的患者,指名要院长主刀,全球就1例参考,难度比上次的肺癌大血管手术还高。院长做这类手术,对器械精度要求极高,普通器械满足不了,咱们得把准备做足,别到时候耽误事。”小王恍然大悟,赶紧拿起放大镜,又把物资清单仔仔细细核对了一遍,确保型号、有效期、灭菌状态全没问题。
同一时间,医务处的会议室里,多科室联动筹备会正悄悄召开。肝胆外科专科副院长赵磊、脾外科专科副院长吴涛、麻醉科主任刘敏、IcU护士长张悦围坐在一起,面前摆着患者的影像资料和术前评估报告。陈峰作为外科主任,率先明确分工:“赵院负责肝转移灶切除,吴院处理脾门部病灶,刘主任重点把控术中血流动力学,张护士长提前准备IcU的术后监护床位——咱们都是院长的副手,得把各自的环节做到极致,不能给院长拖后腿。”
赵磊指着影像上的肝门部血管:“这里和门静脉分支太近,我建议术前做3d血管重建模型,精准标注吻合位置,院长术中能省不少时间。”吴涛立刻附和:“脾切除后要注意血小板变化,我会提前协调检验科,术中每30分钟出一次凝血报告。”几人快速敲定细节,约定下午3点前完成各自的筹备方案,由陈峰汇总后报给院长,整个过程高效且默契——作为院长常年搭档的副手团队,他们早已习惯这种“围绕院长主刀、多科室补位”的协作模式。
中午:家属沟通与物资的最后确认
十二点,患者家属接待室里,陈峰正耐心解答家属的疑问。坐在对面的患者女儿攥着病历本,语气带着焦虑却又充满期待:“陈主任,我们真的打听了好多医院,都说这种手术只有沈院长能做,您能确定手术时间吗?”
陈峰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手术计划时间表,放在家属面前:“请放心,院长已经看过病例,同意主刀。手术定在4天后的上午8点,这4天我们会做术前最后评估、3d模型打印、多科室模拟推演,确保万无一失。”他指着时间表上的“术前筹备节点”,逐一解释:“明天做肝脏血管造影,后天完成3d模型,大后天进行模拟推演,每天都会把进度同步给你们,有任何问题随时找我。”
家属悬着的心终于放下,连连道谢:“有沈院长主刀,还有这么多专家配合,我们就放心了。”送走家属后,陈峰立刻拨通器械科电话,再次确认:“备用的血管夹和超声刀头都到位了吗?院长习惯用的那款防粘连膜,一定要单独存放,贴上‘优先使用’的标签。”周明在电话那头笑着回应:“陈主任您放心,所有物资都按最高标准备好,还额外留了一套应急包,就算有突发情况也能应对。”
下午:模拟推演准备与多科室细节磨合
十四点,外科模拟手术室内,多科室团队已开始搭建术前推演场景。手术台上摆放着按患者病灶比例制作的3d打印模型,赵磊手持模拟手术刀,演示肝转移灶切除的步骤:“这里要从肝右叶边缘切入,避开肝中静脉,深度控制在2厘米,院长之前做过类似手术,习惯这个角度。”
吴涛在一旁补充脾切除的注意事项:“脾门部有3支主要血管,我会先结扎再切断,避免术中出血,结扎的线用院长常用的4-0可吸收线,张力更合适。”麻醉科主任刘敏则在旁边调试监护设备:“术中会维持动脉血压在100-120\/60-70mmhg,和院长主刀的其他大手术保持一致,确保血流稳定。”
陈峰站在一旁记录,时不时提醒:“院长术中喜欢边操作边沟通,你们要及时反馈术中情况,比如出血量、组织张力这些细节,不用等他问。”几人反复演练关键步骤,直到动作和配合都流畅自然,才停下来整理推演报告,计划晚上发给院长审阅。
十六点,陈峰带着汇总好的筹备方案来到院长办公室。沈知行正翻看患者的最新检查报告,接过方案后快速浏览,偶尔在“3d模型打印精度”“术中血液储备量”等地方做标记:“肝门部的模型要再细化,标注出最小的血管分支;血液准备要按预估出血量的1.5倍备,避免术中临时调血。”
陈峰一一记下,准备回去调整:“您放心,多科室都已经磨合好了,物资也备齐,4天后肯定能按时手术。”沈知行点头:“这种没太多参考的手术,靠的就是团队配合和细节把控,你们都是经验丰富的副手,把各自的环节守住,手术就能成。”
傍晚:筹备收尾与攻坚前的平静
十七点,全院接诊量定格在5.52万人次,外科办公室里,陈峰还在完善推演报告,小李在旁边整理术前评估资料,两人偶尔讨论几句手术细节,灯光映在堆满文件的办公桌上,显得格外专注。
器械科的仓库里,周明再次检查物资,将院长主刀专用的器械单独放在一个绿色箱子里,贴上“4天后手术专用”的标签,和其他常规器械分开存放。小王在旁边记录:“所有物资都已就位,应急包也准备好了,随时可以调用。”
IcU内,张悦正安排术后监护床位,特意将靠近护士站的1号床预留出来,调试好专用监护仪,旁边放着提前打印好的“多脏器术后监护清单”,上面标注着“每小时监测肝肾功能、每2小时复查凝血”等院长强调过的重点。
晚上七点,院长办公室的灯还亮着。沈知行看着电脑屏幕上的手术方案,手指在键盘上轻轻敲击,补充着“术中突发情况应对预案”——万一出现血管损伤,由赵磊负责临时止血,自己亲自进行血管吻合;若出现凝血异常,立刻启用备用血液和止血药物。他知道,这场手术不仅需要自己的经验,更需要多科室副手团队的精准配合,每一个细节的铺垫,都是为了4天后的顺利攻坚。
晚风拂过外科楼的窗户,办公室里的灯光渐渐熄灭,只有走廊里的应急灯还亮着,映着墙上“5000台四级手术”的院长荣誉墙。4天后的手术像一场即将到来的战役,而此刻,所有的细节铺垫、多科室联动,都在为院长主刀的这场硬骨头手术,筑牢最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