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明泽医院的晨雾尚未散尽,急诊中心外的自助机已排起长队,屏幕循环播放着“今日接诊量预计突破2.5万人次,免疫学科、老年病科开通‘特殊需求通道’,老年患者可优先预约、免疫病患者免排队检查”。免疫学科的诊室里,专科副院长徐峥已穿上白大褂,手里攥着一份特殊病历——来自安徽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林女士,因“病情反复伴肾损伤”转诊,系统标注“需今日完成肾穿刺活检,优先安排”。他的工作手机弹出“科室资源预警”:全院接诊量激增,免疫学科的常规检查设备可能被占用,他立刻联系检验科:“预留上午9点的肾穿刺标本检测位,患者的诊断不能等。”
同一时间,老年病科的病区走廊里,专科副院长赵芳正带着护士查房。3床的张爷爷今年82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三重病”,晨起血压飙升至180\/100mmhg,赵芳弯腰调整降压药剂量:“张爷爷,今天先把降压药加半片,一会儿测完血糖再看看降糖药要不要调。”她的工作手机收到“全院床位预警”:10万张床位使用率已达88%,老年病科的术后康复床位紧张,需协调其他科室调剂。“联系骨科,把5楼的2间普通病房临时改成‘老年康复床位’,加装扶手和防滑垫。”赵芳对着对讲机说,同时在系统里将张爷爷的“跌倒风险等级”调为“高风险”,安排护士每小时巡查一次。
上午:特殊科室的精准应对
七点半,免疫学科的诊室里,林女士和丈夫终于赶到。徐峥没有直接开检查单,而是先翻看她的既往病历:“之前用的激素剂量不够,加上你没按时吃免疫抑制剂,才导致病情反复。”林女士红着眼眶说:“家里经济条件不好,药太贵了……”徐峥立刻拿出手机,用医保方言导航帮她查询:“你这病属于‘慢性病特殊病种’,免疫抑制剂报销比例80%,还能申请大病补助,我已经帮你在系统里备案了。”他随即联系手术室:“上午10点安排肾穿刺活检,给患者走‘特殊通道’,不用等常规排队。”此时,系统传来提示:普通科室的免疫指标检测样本已堆积,检验科建议推迟部分检测。徐峥立刻回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肾穿刺标本优先,延误诊断可能导致肾衰竭。”
老年病科的门诊候诊区里,赵芳正帮一位90岁的李奶奶调整轮椅。李奶奶独自前来,想复查“记忆力下降”的问题,赵芳让护士先给她测血压,自己则蹲在轮椅旁轻声询问:“奶奶,您最近是不是经常忘事?比如早上吃没吃药,有没有关煤气?”李奶奶点头:“昨天差点把水壶烧干,孩子们都担心。”赵芳立刻安排“认知功能评估”,同时联系她的儿子:“建议带奶奶做个头颅ct,排除脑梗塞,我们这边可以帮您预约,优先安排。”评估结果显示李奶奶为“轻度认知障碍”,赵芳没有直接开药,而是手写了“家庭护理指南”:“每天陪奶奶记3件事,比如吃了什么饭、见了什么人,慢慢锻炼记忆力。”
九点整,指挥中心的“接诊量实时统计”突破1万人,巨幕上的“科室负荷分布”显示:免疫学科、老年病科的接诊量虽只占全院的8%,但“特殊需求处理量”占比达35%——包括免疫病患者的紧急检查、老年患者的床旁诊疗、慢性病用药调整等。“免疫学科的肾穿刺手术已开始,需要麻醉科支援;老年病科的认知评估需求激增,需增派2名心理评估师。”林薇汇报着,沈知行点头:“优先满足这两个科室的需求,免疫病患者的诊断不能拖,老年患者的照护不能马虎。”
午间:烟火气里的特殊关怀
十二点,免疫学科的手术室里,徐峥刚完成林女士的肾穿刺活检。他脱下手术衣,直奔检验科查看标本检测进度,发现结果已出:“狼疮肾炎IV型,需要调整免疫抑制剂方案。”他顾不上吃午饭,拿着报告赶回诊室,林女士的丈夫正焦急等待,徐峥详细解释:“现在需要用‘生物制剂+激素’联合治疗,虽然药贵,但报销后自付部分不多,我们还能帮你申请‘药企援助计划’,进一步减轻负担。”此时,食堂工作人员送来“免疫病患者专属餐”——低盐、低脂、高蛋白,避免诱发病情的辛辣食材,徐峥让护士先陪林女士吃饭,自己则在系统里制定后续治疗计划,标注“每周复查一次肾功能,每月评估免疫指标”。
老年病科的“营养食堂”里,赵芳正陪着张爷爷吃饭。张爷爷的血糖控制得不好,营养师为他定制了“糖尿病老年餐”——杂粮饭、清蒸鱼、清炒时蔬,赵芳坐在旁边,一边帮他剔鱼刺,一边聊家常:“张爷爷,您以前是不是喜欢下棋?等血压稳定了,我们组织老年患者下棋比赛好不好?”张爷爷笑着点头,慢慢吃了半碗饭。此时,系统传来“新入院患者提醒”:一位85岁的独居老人因“肺部感染”入院,无家属陪同,赵芳立刻放下碗,赶往急诊:“安排老人住靠近护士站的床位,我去做入院评估,顺便联系社区帮忙找家属。”
下午:高负荷下的坚守与暗线伏笔
十四点,免疫学科的诊室里,徐峥正在接诊一位“干燥综合征”患者。患者抱怨“口干、眼干得厉害,影响吃饭和睡觉”,徐峥除了开人工泪液和唾液替代品,还建议她做“唇腺活检”明确诊断。检查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过敏性休克”——这是免疫病患者使用局部麻醉药时的罕见风险,徐峥立刻启动应急预案:“注射肾上腺素,吸氧,联系IcU准备接收。”抢救过程中,他的工作手机收到“系统预警”:近期免疫病患者的过敏反应发生率略有上升,可能与“新型麻醉药批次”有关。徐峥立刻让科室护士统计近期使用该批次麻醉药的患者情况,同时联系药剂科:“暂停该批次麻醉药使用,排查是否存在质量问题”——这一异常为下一章“医院药品安全排查”埋下暗线。
老年病科的病区里,赵芳正在处理一位“老年痴呆”患者的走失事件。患者早上趁护士不注意离开病区,赵芳立刻启动“全院寻人预案”,调取监控发现患者往门诊楼方向走去。她带着护士分头寻找,最终在门诊楼的自助机旁找到患者——老人正对着屏幕发呆,说想“找儿子”。赵芳蹲下来,轻声安抚:“爷爷,我带您回病房,一会儿就联系您儿子来看您。”回到病区后,赵芳在系统里为所有“认知障碍老年患者”添加“电子手环”预警:一旦离开病区,手环会自动报警,同时推送位置信息给护士——这一措施的完善,为下一章“老年患者安全照护升级”埋下伏笔。
十六点,指挥中心的“接诊量实时统计”突破2.4万人次,距离2.5万仅差1000人。免疫学科的徐峥已完成所有患者的诊疗,正在整理“免疫病患者随访计划”:林女士的肾穿刺结果已同步至当地医院,后续治疗可在老家进行;过敏性休克的患者已转入IcU,病情稳定。老年病科的赵芳则在协调“老年康复床位”:从骨科调剂的2间床位已加装好扶手和防滑垫,可接收术后老年患者。此时,系统传来“药品安全预警”:除了免疫学科发现的麻醉药问题,药房在盘点时发现“老年患者常用的降压药”存在“包装标识模糊”的情况,沈知行立刻安排:“明天启动‘全院药品安全排查’,重点检查免疫病、老年病患者常用药,同时优化老年患者的药品包装,避免因标识不清导致用药错误。”
傍晚:两万五接诊量的温暖收尾
十七点,全院接诊量最终定格在2.51万人次,免疫学科、老年病科的“特殊患者”全部接诊完毕,无延误、无投诉。免疫学科的电子屏上,同步更新着“今日诊疗数据”:完成免疫病诊断28例,肾穿刺活检5例,紧急抢救1例,患者满意度99.4%;老年病科则完成老年患者诊疗65例,认知功能评估22例,床旁诊疗18例,床位调剂3间,患者满意度99.2%。
徐峥回到办公室,翻开“免疫病诊疗日志”,记录下麻醉药过敏事件的处理过程,备注“需加强免疫病患者用药前的过敏风险评估,尤其是新型药物”。他的工作手机收到林女士丈夫的短信:“谢谢徐院,当地医院已经收到诊疗方案,我们明天就能开始治疗了。”
赵芳则在病区里进行“夜间巡查”,张爷爷的血压已降至140\/90mmhg,李奶奶在护士的陪伴下正在记“今日大事”,走失的老年患者已联系上儿子,家属正赶来医院。她在系统里更新“老年患者安全照护计划”:下周为所有认知障碍患者佩戴电子手环,同时培训护士“老年患者沟通技巧”,避免因沟通不畅导致意外。
晚上七点,指挥中心的灯光依旧明亮。沈知行看着巨幕上的“今日总结”:2.51万人次患者顺利接诊,330个科室协同作战,75个科室楼高效运转,10万张床位合理调配;免疫学科、老年病科的“特殊守护”成为亮点,同时发现的“药品安全问题”和“老年患者照护需求”,也为后续工作指明了方向。他翻开日志本,写下:“在2.5万接诊量的洪流中,免疫学科守护着‘免疫系统的平衡’,老年病科呵护着‘岁月里的脆弱生命’。他们的工作没有急诊的惊心动魄,却需要更多的耐心与细致;没有外科手术的立竿见影,却关系到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而今日发现的药品安全与照护问题,正是我们持续改进的契机——医疗不仅要追求效率,更要守住安全与温度的底线。”
晚风拂过医院的走廊,免疫学科的灯光还亮着,徐峥在整理“免疫病药品安全清单”;老年病科的办公室里,赵芳在修改“老年患者照护手册”;指挥中心的沈知行则在安排“明日药品安全排查”的细节。这些看似平凡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