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烟散尽,乾坤初定。
自江东风卷残云般平定后,袁大山麾下的潜渊大军并未就此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统一的最后几步,需以雷霆之势,踏平所有残余的崎岖。
江东虽降,然山越之患犹存,零星负隅顽抗的豪强坞堡仍需清扫。
周一木坐镇建业,总揽东南军事,武二石、李九虎等悍将分路出击,或以精兵破寨,或以威势招抚,历时半载,终将江东境内所有抵抗力量彻底荡平,真正将这片富庶之地牢牢掌控于手中。
山越诸部,见识了潜渊军锋之利与新朝政令之宽(减赋税、兴教化),亦纷纷遣使归附,愿受管辖。
【内心os:袁大山看着各地传来的平定捷报,心下稍安:打天下难,坐天下更难。这些地方势力,不把他们打服了、理顺了,以后都是隐患。现在好了,可以安心搞建设了。】
对于旧势力的核心人物,袁大山展现出与其“潜渊”字号相符的深沉与气度。
孙权及其孙氏宗族,被迁往洛阳,赐予府邸,封“归命侯”,予以厚禄供养,实则圈禁,使其再无兴风作浪之可能。
鲁肃被其才能与品格所动,亲自召见,温言抚慰,授以光禄大夫闲职,以示尊崇。
顾雍、张昭等江东文臣,量才录用,部分安排在中枢担任顾问或副职,部分则留在地方辅助新政推行,既利用了他们的经验,也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
至于甘宁、周泰、凌统等江东悍将,袁大山亦亲自接见,赞其勇武,不咎前罪。
甘宁性格豪迈,感其诚意,归于王金水水师麾下,任一方舰队统领。
周泰、凌统等则被编入周一木的陆军体系,以其勇毅训练新兵。
唯有黄盖、韩当等几位念旧的孙氏老臣,婉拒出仕,袁大山亦不强求,赐金帛令其归乡养老。
北方的残余势力,如辽东公孙氏,在潜渊水陆大军压境与柳如梦、李丽丽等人的外交攻势下,未做太多抵抗便自缚请降。
袁大山效仿处置孙权之例,将公孙度一族内迁,其地设郡县直接管辖。
盘踞西凉多年的韩遂、马超残部,在周一木、武二石率领的百战精锐面前,昔日引以为傲的西凉铁骑显得不堪一击。
几场规模不大却极其惨烈的战斗后,西凉诸部或降或散,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咽喉,被彻底打通。
马超族弟马岱率部分族人归顺,被授予军校之职。
对于流窜至交州,试图借助蛮荒之地苟延残喘的刘备残余(以孙乾、简雍等文臣和少量溃兵为主),袁大山甚至未动用主力,仅令驻守荆州的王金水分派一部水师,联合当地归附的士夑部族武装,便轻易将其剿灭。
孙乾自尽殉主,简雍被俘后,见大势已去,最终选择归顺,因其熟悉蜀地旧事,被安排至柳如梦麾下整理文书档案。
而最为天下人关注,无疑是刘备与诸葛亮的结局。
刘备自芜城病逝(或谓自尽)后,袁大山下令以侯爵之礼将其安葬,并未加以折辱,此举赢得了不少仍心怀汉室旧念之人的暗自感慨。
其子刘禅,年仅幼冲,被接入洛阳宫中,由白素雅派人看顾教养,隔绝外界,以示仁德,亦绝后患。
诸葛亮被俘后,一直幽居于洛阳一座清净宅院,有兵士看守,但衣食供应不缺,书籍纸笔亦予提供。
袁大山数次微服前往探视,与之谈论天下大势、古今兴替。
诸葛亮初时沉默,后见袁大山确无加害之意,且其言论思想每每发人深省,尤其对民生、效率、技术的重视,远超当时任何君主,心中坚冰渐融。
虽仍未答应出仕,但已不再抗拒,每日里或读书,或抚琴,或将自己对律法、吏治的思考着于竹帛,其着述后来被柳如梦整理,部分精华融入新朝律法体系之中。
【袁大山也不逼迫,内心os:这等人才,杀了可惜,强逼无趣。让他自己慢慢想通吧,就算想不通,留着着书立说,也是华夏文化的财富。】
其余如张辽、徐晃、张合等原曹魏名将,在曹操势力覆灭后,大多选择了归顺。
袁大山知人善任,根据其能力与意愿,或置于周一木麾下戍边,或调入武二石禁军中担任教官,人尽其才。
至于如司马懿等心思深沉之辈,袁大山则采取了明升暗降之法,授予高爵虚职,置于洛阳闲养,密切监视,绝其掌兵弄权之机。
至此,自黄巾之乱起,纷扰数十载的神州大地,刀兵渐息,迎来了久违的和平。
政令出于一门,军权归于中枢。
袁大山与白素雅携“潜渊系”核心,开始将主要精力转向内政。
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兴修水利,整饬吏治,安抚流民……一系列融合了现代效率观念与古代实际情况的政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行至天下各郡县。
四海宾服,万民翘首。
一个新的、强大的、充满活力的庞大帝国,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所有人都意识到,一个旧时代彻底结束了,而一个名为“华”、年号“启元”的全新时代,即将在它的开创者手中,正式拉开辉煌的序幕。
(本章完)
---
【下章预告】
天下一统,万象更新!辉煌的开国大典即将举行!看袁大山如何携手白素雅,立于万众之巅,大封草根功臣,开启华朝“启元”盛世!极致荣耀,《第201章:开国大典·草根君臣耀世间》震撼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