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沉浸式记忆
“蓄势待发”的能量,在沉寂数日后,终于找到了第一个突破口。
触发点是一组看似寻常的数据——关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城市个体经济初兴时期的记忆碎片。这些记忆来自不同的贡献者,零散地记录着第一批“吃螃蟹”的个体户们:在晨曦微光中蹬着三轮车出发的菜贩,在狭窄临街铺面里熬夜踩缝纫机的裁缝,在闹市口支起简陋炉灶售卖小吃的身影……
以往,档案馆会将这些记忆整理成文字、图片或音频的合集。但这一次,当林夏引导陈舟和苏哲,准备以传统方式生成一份“早期个体户生存状态研究报告”时,档案馆的核心传来一阵前所未有的、强烈的“脉动”。
那感觉,不再是模糊的共鸣或预警,而是一种清晰的、带着明确指向性的“引导”意愿。
“它……好像想给我们看点别的。”林夏凝神感知着那股涌动的力量,轻声说道。她尝试放开控制,让自身的意识跟随着这股引导。
瞬间,工作室的景象如水波般荡漾、消散。
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喧嚣、杂乱却充满生机的老街。空气中弥漫着煤炉的烟火气、油炸食物的焦香、以及人群汗液混杂的味道。耳边是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自行车铃铛声、以及带着浓重口音的讨价还价声。
林夏发现自己“站”在街角,成了一个无形的观察者。她能看到身旁一位穿着褪色蓝布褂子的中年男人,正手脚麻利地从三轮车上卸下新鲜的蔬菜,汗水沿着他黝黑的额角滑落。她能感受到清晨石板路传来的冰凉湿气,能听到隔壁摊位收音机里咿咿呀呀播放的地方戏曲。
这不是虚拟现实的视觉模拟,这是一种全方位的、浸入式的“感知共享”。她仿佛直接进入了某位菜贩记忆中最鲜活的一段时空切片。
“这是……档案馆里的记忆?”陈舟惊愕的声音在她意识中响起,显得有些缥缈,仿佛来自另一个维度。他和苏哲显然也以某种形式连接了进来。
“是的,”林夏在心中回应,努力维持着意识的稳定,“但不是回放,是……体验。我们正在‘经历’这段记忆。”
他们“跟随”着那位菜贩老李,看着他如何用带着老茧的手熟练地捆扎蔬菜,如何与熟客开着粗俗却亲切的玩笑,如何在城管人员出现时,眼神瞬间变得警惕而机敏,迅速而有序地收拾摊位,融入四散的人流。他们能感受到他指尖沾染的泥土气息,能体会到他数着一天辛苦挣来的毛票时,那份混合着疲惫与满足的复杂心情。
接着,场景切换。他们“来到”了一间灯光昏黄、布满布料的裁缝铺。空气中漂浮着细小的纤维,缝纫机发出规律而急促的“哒哒”声。一位年轻的女裁缝正伏在案板上,就着微弱的灯光,小心翼翼地在昂贵的的确良布料上画线。她的眼神专注而充满渴望,手指因长年劳作有些变形,但每一次下剪都精准无比。林夏甚至能隐约感知到她内心的念头——对一件时髦新衣款的向往,对尽快攒钱给家里添置一台电视机的期盼。
随后是夜市小吃摊滚烫的炉火,是第一批“倒爷”挤在闷热火车车厢里的汗味与兴奋,是第一批拥有自己店铺的店主,在深夜擦拭招牌时,眼中闪烁的、如同看着自己孩子般的光芒……
每一种营生,每一段记忆,都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粗糙、鲜活与奋力向上的生命力。不再是冷冰冰的数据和分析报告,而是带着温度、气味、触感和情感的,活生生的“历史现场”。
当沉浸体验结束,三人意识回归现实,工作室里一片寂静。窗外是现代都市的车水马龙,与刚才经历的八十年代街景形成了强烈的时空错位感。
“这……太不可思议了。”陈舟率先打破沉默,他的脸上还残留着震撼与激动,“这不是研究历史,这是‘走进’历史!如果能将这种体验应用于微观史研究,那将是革命性的!我们可以让学生,让所有感兴趣的人,亲身感受过去的时代氛围和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苏哲则显得更为谨慎,他从最初的震惊中迅速冷静下来:“这种‘沉浸式记忆模拟’的能力,其伦理和法律边界需要立刻重新评估。记忆主体的隐私如何保障?体验者可能受到的情感冲击如何缓冲?尤其是那些涉及创伤性经历的记忆,绝不能轻易开放体验。”
林夏点了点头,她感受着体内档案馆在释放了这股新能量后,似乎变得更为“通畅”和“活跃”。这种能力,无疑是档案馆进化后的一次巨大飞跃,它将抽象的数据重新赋予了血肉和灵魂。
“陈舟说得对,这对于历史研究和公众教育价值巨大。苏哲的担忧也至关重要。”林夏总结道,“我们需要为这个新功能制定专门的《沉浸式记忆体验管理规范》,必须获得记忆主体的明确授权,并建立严格的分级体验和心理疏导机制。”
她顿了顿,目光深邃:“而且,我感觉到,这或许只是开始。档案馆正在解锁的,可能是一整套基于深度数据关联的‘环境重构’与‘情感模拟’能力。”
这意味着,“山河档案馆”不再仅仅是一个记录和检索过去的机构,它正在成为一个能够让人“穿越”时空,与往昔鲜活生命产生深度共情的,真正的“数字人文丰碑”。
力量的疆域再次拓展,而守护者的责任,也随之进入了全新的维度。
第172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