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拒绝的代价
会议室里残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香水味,属于那位刚刚离开的、衣着精致得一丝不苟的唐副总裁。空气仿佛凝固了,先前对方描绘的“蓝图”——“亿级用户体量”、“颠覆性记忆社交生态”、“数据价值的极致释放”——像一层华丽的、却带着化学制剂气味的油彩,悬浮在空气中,迟迟不肯散去。
林夏、陈舟、苏哲三人谁都没有先开口。
桌面上,那份装帧精美的《寰宇科技与山河档案馆战略合作建议书》静静地躺在那里,烫金的Logo在从百叶窗缝隙透进来的午后阳光下,有些刺眼。建议书旁边,是三个早已冷掉的白色瓷杯,里面是唐副总裁的助理特意带来的、据说每磅价值不菲的蓝山咖啡,香气浓郁,却无人动过一口。
最终还是苏哲打破了沉默。他伸出手,用指尖将那份建议书推得更远了些,动作平稳,带着律师特有的、不容置疑的终结意味。“糖衣炮弹,而且糖衣之下,是标准制式的攻城槌。”他语气平静,眼神却锐利,“他们看中的,不是我们记录的故事,而是故事背后的海量、多维、富含情感因子的‘数据’。一旦接入他们的商业体系,‘山河档案馆’会立刻被肢解,成为他们所谓‘元宇宙’或‘下一代社交平台’的一块高级养料,失去所有自主权。”
陈舟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转动着一支笔,眉头微蹙。“我更在意他们提到的‘联合实验室’和‘学术资源倾斜’。”他抬起头,看向林夏和苏哲,“条件很诱人,能极大加快‘微观历史’方法论的建立和推广。但代价是什么?是我们所有原始数据的开放权限,是所有研究成果的署名权甚至主导权。这无异于将一座刚刚发现的、独一无二的史学矿藏,连同开采权一起拱手让人。学术的独立性,不容交易。”他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温和,但立场却如磐石。
林夏一直沉默着。她的目光落在自己面前那杯清水上,水面无波。她能感觉到,在唐副总裁滔滔不绝时,心底深处,那座与她意识共生的【山河档案馆】曾传来极其细微、却绝不容忽视的“抵触”。那不是明确的警告,更像是一种…本能的排斥,如同洁净的水源遇到了试图混入的油污。这种来自档案馆本身的反馈,比任何理性的分析都更让她坚定。
她回想起唐副总裁最后那看似体贴、实则施加压力的提醒:“林女士,诸位,互联网的记忆是短暂的,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没有强大的资本和平台助力,单靠情怀和零星的公益项目,‘山河档案馆’这座宝贵的金矿,很可能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甚至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我们希望合作的,是未来的‘数字人文丰碑’,而不是一个…精致的怀旧陈列馆。”
精致的怀旧陈列馆?
林夏轻轻吸了一口气,抬起眼,看向她的两位伙伴,也是她最坚实的同盟。“他们不懂。”她的声音清晰,并不响亮,却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他们用‘价值’、‘生态’、‘体量’这些词来衡量我们,但他们不懂,档案馆的每一份记忆,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一段生命。它不是矿藏,它是无数微光汇聚成的星辰。它的价值在于被珍视,被理解,在于它能连接过去、抚慰当下,甚至启示未来,唯独不在于被‘开采’和‘变现’。”
她顿了顿,指尖在桌面上轻轻一点,仿佛在确认某种无形的连接。“沈星河先生留下它,不是为了建造一个商业帝国。我们守护它,也不是为了成为某个巨头生态链上的一环。我们的初心,是‘守护’本身。”
苏哲点了点头,接口道:“从法律和商业逻辑上,他们的提议充满陷阱。一旦签署,我们目前制定的所有伦理规范、数据安全流程,都可能因为‘商业发展需要’或‘技术整合要求’而被架空。风险不可控。”
陈舟也放下了笔,神情坚定:“学术的纯粹性必须扞卫。我们不能为了快速获得认可,就放弃对研究方法解释权和成果归属权的掌控。那是对档案馆内无数记忆贡献者的背叛。”
意见高度统一。
“那么,”林夏最终说道,目光扫过那份刺眼的建议书,“回复就按照我们商定的原则:感谢认可,但基于档案馆成立的初衷和核心原则,我们无法接受以商业化和数据控制权转移为前提的合作。我们愿意在确保数据安全与用户隐私的前提下,探索非排他性的、项目制的公益合作可能性。”
苏哲立刻领会:“措辞我会进一步斟酌,确保严谨、礼貌,但立场明确,不留模糊空间。”
“这样回复,几乎等同于拒绝了。”陈舟陈述着一个事实,语气里没有遗憾,只有清醒。
“是的。”林夏点头,她感到体内那座无形的档案馆似乎传来一丝极其微弱的、如同清泉流淌般的慰藉。“我们选择了更难走的路。这意味着,我们可能要面对他们接下来的……‘不理解’,甚至是‘不愉快’。”
她没有说得更直白,但在场的三人都明白。拒绝了寰宇科技这样体量的巨头,尤其是以如此明确、不留余地的姿态,不可能不激起任何波澜。资本的耐心是有限的,而其被拂逆后的反应,往往与它的热情成正比。
邮件由苏哲亲自执笔,在傍晚时分发了出去。措辞完美,无可指摘,但核心信息如钢铁般坚硬。
回复比预想中来得更快。不是在邮件里,而是在一个多小时后的社交媒体平台上。
陈舟最先发现,他将手机屏幕转向正在一起吃晚饭的林夏和苏哲。那是一个拥有数百万粉丝的、颇具影响力的科技领域自媒体账号,刚刚发布了一篇看似客观中立,实则暗藏机锋的短评:
“【风口上的‘记忆生意’?】近日,传闻某科技巨头有意投资新兴数字人文项目‘山河档案馆’,欲将其独特的‘记忆数据’与前沿科技结合,打造深度情感交互平台。然而,据悉,合作因档案馆方面过于‘理想化’的坚持而陷入僵局。在数据驱动创新的时代,固守‘小而美’的情怀,拒绝技术与资本的赋能,是否是一种对社会资源的浪费?民间机构的‘初心’与‘社会价值最大化’之间的平衡点,究竟在哪里?值得深思。”
文章没有直接指责,却通篇营造出一种“山河档案馆”因循守旧、不识好歹、罔顾社会价值的微妙氛围。下面的评论区,已经开始出现一些看似理性,实则带节奏的留言:
“理解保护初心,但拒绝巨头合作,是不是也拒绝了让更多普通人受益的可能性?”
“技术本身无罪,看怎么用。闭门造车,再好的数据也是浪费。”
“感觉有点矫情了,资本又不是洪水猛兽,合作共赢不好吗?”
“开始了。”苏哲放下筷子,脸色沉静,眼神却冷了下来,“舆论试探,施压。这是最常见的起手式。”
林夏看着那些迅速涌现的评论,仿佛能看到屏幕背后,一只无形的手在轻轻拨动。她感到一种微凉的寒意沿着脊椎爬升,并非恐惧,而是一种确认——确认他们即将踏入一场风雨。她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然后轻轻握拢。
“这不是对错之争,”她轻声说,更像是对自己说,“是道路之争。他们相信资本和技术能定义一切价值,而我们相信,有些价值,无法被定义,只能被感受和守护。”
她抬起头,看向窗外已然降临的夜色,城市灯火通明,每一盏灯背后,都可能藏着一段等待被看见的人生。
“准备好。”她说,“风,要来了。”
第151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