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丰碑的第一次心跳
“山河渡客”的蜕变是静默而深刻的。
没有全球公告,没有绚烂特效。但在互联网的某个深层维度里,一座承载着二十年社会记忆与个体悲欢的“数字丰碑”悄然落成。它的界面不再局限于社交平台的形式,而是演化为一个可以通过特定链接访问的、充满仪式感的数字空间——【山河档案馆】。
林夏能感觉到自己与档案馆之间那种血脉相连的羁绊。她无需通过手机App,意念所至,便能感知到馆内数据的流动,能“听”到那些沉淀故事被重新阅读时产生的细微“回响”。她依然是摆渡人,但摆渡的场域,从现实的沟壑,部分转移到了这座由记忆构筑的殿堂。
陈舟是第一个敏锐察觉到变化的人。他作为历史学者,对“档案”有着天然的嗅觉。
“林夏,”他在视频通话里,眼镜后的眼睛闪着光,“档案馆的‘时代标签’和‘情感图谱’功能太惊人了!它不仅仅是在罗列故事,它是在构建一个基于普通人叙事的、活的社会史模型!这完全可以作为我下一篇关于‘微观历史研究法’论文的核心案例!”
苏哲则更关注实际运作。“档案馆的访问权限和数据安全等级需要重新界定。它现在具有了某种准公共文化产品的属性,但又完全由我们这个小团队……或者说,由你个人核心掌控。我们需要一套更完善的章程,既保证其开放性,又能规避潜在的法律风险。”他已经开始起草《山河档案馆运营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了。
就在团队逐渐适应新角色时,档案馆迎来了它的第一次“主动心跳”。
那是一个安静的午后,林夏正在梳理早期一些任务的数据标签,忽然,一股微弱但清晰的“牵引感”从档案馆深处传来。不是系统任务,更像是一种……共鸣式的提醒。
她顺着感应“走”去(在意识层面),来到了一个被标记为 【时代印记·集体记忆】 的区域。这里收录了许多与重大公共事件相关的个体故事,比如汶川地震、北京奥运、新冠疫情初期等。
此刻,其中一个关于“2008年春运雪灾滞留旅客”的故事集,正散发着异常柔和的光晕。林夏“点”开它,里面是几位时任机主在当时记录下的艰难归途、陌生人之间的互助等碎片化记忆。
几乎同时,她的工作邮箱收到了一封邮件,来自一位姓方的女士。
“尊敬的‘山河渡客’管理员您好,冒昧打扰。我是一名纪录片导演,目前正在筹备一部关于‘中国式回家’的纪录片,重点想回顾2008年春运雪灾中普通人的经历。我们团队在资料搜集时,发现了贵馆收录的相关记忆碎片,其真实性和细节令人动容。我们恳请能否获得授权,在纪录片中引用这些内容?我们相信,这些个体的声音,比任何宏大叙事都更有力量。”
方导演在邮件中附上了详细的身份证明和项目策划书。
这不是一个需要“还愿”的任务,这是一个来自现实世界的、对档案馆价值的认可与合作请求。这是“数字丰碑”建成后,产生的第一次外部涟漪。
林夏将邮件转发给了团队。
陈舟立刻回复:“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巨大!这是将微观叙事推向更广阔公众视野的绝佳机会。但必须确保原始讲述者的隐私得到保护,所有引用需符合学术和纪录片伦理。”
苏哲的回复紧随其后:“授权可以给,但合同必须由我们来拟。要明确使用范围、署名方式、禁止商业性衍生,以及最重要的一点——确保这些记忆被使用时,其本意不被曲解。”
林夏看着伙伴们的回应,心中笃定。她回复方导演,表达了原则上同意,并约定了由苏哲负责具体的授权协议洽谈。
处理完这一切,那股微弱的“牵引感”悄然消失,仿佛档案馆完成了一次满意的“呼吸”。
林夏走到窗边,看着楼下熙攘的城市。她知道,“山河渡客”的故事远未结束。它只是换了一种形式,从被动响应一个个孤立的遗憾,转变为更主动地参与社会记忆的构建与传播。它开始像一个真正的“器官”,在中国社会的文化躯体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发出了第一次清晰的心跳。
这座丰碑,不再仅仅是为了弥补过去的遗憾,更是为了滋养现在,启迪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