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被量化的心跳
林梦辰那份在家庭围城中“角色扮演”的疲惫与挣扎,余韵尚未散去,林夏已触及下一个更为幽暗、充斥着消费主义与情感 exploitation 的漩涡——第84任机主,“情感挽回机构”受害者秦思悦。
姓名: 秦思悦
占号时间:2021年11月 - 2023年8月
核心执念:在失恋的巨大痛苦与对被抛弃的恐惧驱使下,渴望通过付费购买“专业”服务,重新掌控一段已然逝去的感情,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弃号原因:在向某“情感挽回机构”支付高达数万元、经历了长达数月的“指导”(包括断联、自我提升、制造偶遇等标准化流程)后,前男友不仅未回头,反而与别人确立了关系。机构将其失败归咎于“配合度不足”,并持续推销更昂贵的“终极套餐”。她幡然醒悟,意识到自己不仅在情感上被抛弃,在金钱和智商上也遭受了双重羞辱,愤而拉黑机构所有联系方式,连带此号也因不愿再触景生情而弃用。
残留愿望:并非追回损失或让前男友回头,而是希望有人能戳破那个利用人类脆弱情感编织的精密骗局,证明她的痛苦是真实的、值得被认真对待的,而非一份可以被分析和“修复”的失败案例。
林夏拨通了号码。听筒里传来的,是一段精心编排却又冰冷刺骨的音频——伊始是一个声音充满磁性与权威感的“情感分析师”的话术:“女士,您的情况我们完全理解,属于典型的‘价值感缺失型分手’,我们的‘涅盘计划’成功率高达92%……” 接着,是各种“导师”的语音指导,内容从“朋友圈建设”(发哪些精心设计的照片)到“话术演练”(如何不经意的问候),充斥着心理学名词和成功学鸡汤。这看似专业的氛围下,隐藏着秦思悦越来越焦虑的追问和汇报:“老师,我按你说的发了朋友圈,他为什么还没反应?”“断联第21天,我好难受,能不能联系他一下?” 最终,所有虚假的希望被前男友在社交媒体公布新恋情的截图击得粉碎,随之而来的是机构“导师”推卸责任的冰冷语音和继续推销的刺耳提示音,最后,是秦思悦一声崩溃的、混合着绝望与巨大羞耻感的哭泣,以及手机被狠狠设置为飞行模式的、决绝的寂静。
这声音里没有对艺术的坚持,没有对远方的向往,也没有家庭的羁绊,只有一种在最脆弱时被系统性收割、将最私密的情感伤口暴露给陌生人并明码标价后,产生的巨大屈辱感和自我怀疑。
“还愿系统”此次的线索,指向了几份加密的“情感分析报告”、“个性化挽回方案”pdF,以及大量与机构“导师”的聊天记录。林夏打开了这些文件。里面充斥着“mV(伴侣价值)”、“pU(亲子不确定性)”、“情绪价值供给”、“框架博弈”等看似高深、实则空洞的术语堆砌,将一段活生生的感情关系,拆解成冷冰冰的、可操作的技术参数。秦思悦的痛苦、思念、不甘,在这些报告里,只是需要被“管理”和“利用”的“资源”或“障碍”。
聊天记录更是触目惊心。早期,秦思悦如同抓住救命稻草,对“导师”言听计从,卑微地汇报着每一个细微的“进展”(大多是她自己的臆想)。机构方则不断给她画饼,营造“胜利在望”的假象,并适时地以“需要更高级别的指导”、“对方反应超出预期,需要启动应急预案”等理由,诱导她一次次追加费用。当她开始质疑时,对方便使用“你是否真的想挽回?”“你的心态是成功的关键”等话术进行情感绑架和精神控制。
她的执念,核心在于对自身情感“真实性”的扞卫,以及对那段被物化和愚弄的经历寻求一种“清算”。她不需要同情,她需要的是对那个利用痛苦盈利的体系的揭露,以及对她那被贬低为“案例”的真挚情感的平反。
“还愿”的方式,不是去找那个机构理论(那无异于与虎谋皮),也不是去打扰她早已开始新生活的前男友,而是要帮助她,夺回对自身情感叙事的主导权,并将这份被欺骗的经历,转化为对他人有益的警示。
林夏注意到,秦思悦在醒悟后,曾在一个非常小众的、受害者自发组成的网络讨论组里,匿名发过一篇揭露该机构套路的帖子,但应者寥寥,很快沉没。她也曾试图向消费者协会投诉,但因证据复杂、涉及情感难以量化而进展缓慢。
林夏决定,让这份微弱的控诉,被更多人“听见”。她利用“还愿系统”的能力,并非直接干预现实,而是进行了一次精密的“信息赋能”。她将秦思悦那份详尽的、充满血泪的聊天记录和付费凭证(隐去极度隐私和个人信息),与该机构那些标准化的话术模板、夸大其词的成功率宣传进行对比分析,制作成一份逻辑清晰、证据链完整的“内部解密”文档。
然后,她像一个幽灵黑客,将这份文档,“推送”到了几个长期关注消费陷阱、灰色产业和心理学滥用现象的自媒体人、数据侦探和公益律师的信息流“附近”,大幅增加了他们偶然发现并深入调查此事的概率。她并非创造信息,而是优化了信息的“可见度”。
同时,林夏也捕捉到秦思悦内心深处,除了愤怒与羞耻之外,还有一份对自己轻易上当的懊悔,以及一份希望其他类似处境的人不要再重蹈覆辙的朴素善意。
于是,林夏也将那份凝聚了教训的“解密”文档,以及秦思悦心路历程中关于“如何识别情感骗局”的反思,匿名投递到了那个她曾发帖的小众讨论组,以及几个大型社交平台上关于失恋、心理互助的版块。这一次,这份信息带着某种系统赋予的“穿透力”,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必然能激起比以往更广泛的涟漪。
做完这一切,林夏再次拨通了那个属于秦思悦的号码。
这一次,听筒里传来的不再是“导师”的蛊惑和崩溃的哭泣。首先响起的,是键盘被快速敲击、整理证据的坚定声响。接着,是网页被大量打开、信息被检索查阅的细微动静。然后,是一声代表着真相被传播开去的、如同微风拂过树林的沙沙声。最后,所有声音沉淀为一种寂静,但这寂静中,不再有被欺骗的屈辱,只有一种秘密已被交付出去、等待发酵的平静,以及一份可能帮助到未知他人的、微小的慰藉。
在林夏的感知中,那个在“导师”话术下迷茫无助、在机构催款中焦虑惶恐、最终在真相面前崩溃羞耻的秦思悦的虚影,缓缓抬起了头。她脸上那种被愚弄的赤红和泪痕渐渐消退。她仿佛看到了网络上开始零星出现对那家机构的质疑声,看到了自己那份匿名警告可能被某个正处于同样脆弱时刻的陌生人看到。她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分析和收割的“客户”,而是转变为了一个主动揭露真相、发出警示的“过来人”。
她虚影的手中,那本写满机构谎言的“情感分析报告”化为光点消散。她挺直了脊背,虽然眼中仍有伤痕,但更多了一份清醒与力量。她最后看了一眼那个代表过去脆弱和轻信的号码,决然地转过身,走向一个不再被过去阴影笼罩的未来,身影逐渐融入由更多复杂但真实的情感构成的生活洪流之中。
执念已了。
林夏轻轻呼出一口气。秦思悦的“还愿”,是一场针对情感资本主义的小型反击。这个号码所承载的,是当代社会中,人类最私密、最脆弱的情感,如何被精准捕捉、量化分析并打包出售的黑暗一面,也是一个普通个体,在经历欺骗后,努力夺回尊严、并将痛苦转化为保护他人铠甲的过程。
本单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