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重逢的泪水
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最需要慎之又慎的一步——接触黎静,并告知她这一切。
团队反复推演了各种方案,最终决定由林夏和陈舟亲自前往d市,与一直在前线负责社区调研的志愿者会合,见机行事。苏哲则坐镇后方,提供法律支持和应急策应。他们携带的关键物品,是那张1998年文艺汇演的照片(打印版),以及赵永贵老人精心准备的一封信和几张赵小云童年仅有的照片复制件。
选择在城西小区进行“偶遇”,是最不具侵略性的方式。通过王阿姨模糊的时间描述和志愿者几日的观察,他们大致掌握了黎静的作息规律——她通常在下午四点左右,会到小区中心的小花园散步半小时。
这一天,阳光温和,小花园里老人和孩子居多,氛围舒缓。林夏和陈舟扮作在附近写生的学生(准备了画板做道具),与志愿者一起,看似随意地坐在离黎静常走路径不远的长椅上。
心跳,在等待中悄然加速。
四点零五分,一个穿着素雅针织衫、身形略显清瘦的中年女子,缓步走进了小花园。她目光平静,步伐从容,左边眉梢那枚浅褐色的胎记,在阳光下清晰可见。
是黎静。
志愿者不易察觉地对林夏点了点头。
黎静沿着惯常的路线散步,经过他们所在的长椅时,目光无意间扫过林夏摊开在膝上的画板——那上面,并非风景素描,而是看似随意地夹着几张老照片。其中最为醒目的,正是那张1998年文艺汇演的集体照,她的目光瞬间被定格在自己年轻的脸庞上。
她脚步一顿,脸上掠过一丝明显的惊讶和追忆。
时机到了。
林夏抬起头,迎上黎静的目光,露出一个温和而略带歉意的笑容:“阿姨,不好意思,打扰您一下。我们是在做一个关于本地老厂记忆的公益活动,偶然找到了这张照片。刚才看您好像对这张照片有印象……请问,您认识照片里的人吗?”她的声音轻柔,带着恰到好处的好奇。
黎静的警惕在看到自己熟悉的旧照时消散了大半,她走近一些,指着照片上的自己,语气带着些许感慨:“这个……这个就是我啊。这是哪来的照片?好多年前的事了。”
“真的是您啊?太巧了!”林夏适时地表现出惊喜,然后按照预演好的说辞解释道,“我们是从一些数字化的老档案里找到的。我们的项目,就是帮助整理和连接这些即将被遗忘的集体记忆。”她一边说,一边仔细观察着黎静的表情。
黎静看着照片,眼神有些恍惚,仿佛透过时光看到了年轻的自己。“是啊,都快认不出来了。那是第三纺织厂还在的时候……”
陈舟趁势温和地引入更深的话题:“黎阿姨,我们在整理这些档案时,还发现了一些更早的、可能与您相关的信息。这涉及到一段比较久远的个人经历,我们想和您单独、谨慎地聊一聊,不知道您是否方便?”他的语气严肃而尊重。
黎静脸上的追忆之色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丝困惑和不易察觉的紧张。她看了看眼前这三个气质干净、态度诚恳的年轻人,又看了看那张承载着自己青春岁月的照片,犹豫了片刻,指了指不远处一个更僻静的石桌石凳:“去那边坐坐吧。”
在相对独立的空间坐下后,林夏没有直接提及赵永贵,而是先从档案馆的公益性入手,简要介绍了“寻亲灯塔”计划的初衷和严格的信息保护原则,旨在帮助那些因历史原因失散的家庭重新建立连接。
黎静安静地听着,双手不自觉地交握在一起,指节有些发白。当听到“失散”、“寻亲”这些字眼时,她的呼吸明显急促了一些。
“……根据我们目前搜集到的信息交叉比对,包括您幼年时在南方某市劳务市场与家人失散的记录,以及您眉梢这个独特的胎记特征,”林夏的声音更加轻柔,她拿出那张赵小云三岁时的黑白照片复制件,推到黎静面前,“我们高度怀疑,您可能就是一位名叫赵永贵的老人,寻找了整整三十年的女儿,赵小云。”
黎静的目光死死盯住那张黑白照片上模糊的小女孩,她的瞳孔骤然收缩,身体微微颤抖起来。三十年的时光,并未完全磨灭深藏在脑海深处的、属于“小云”的碎片记忆。那个拥挤嘈杂的市场,那一转身就再也找不到的父亲的恐慌……这些被她刻意尘封的画面,伴随着“赵永贵”这个名字,汹涌地冲击着她的心防。
她猛地抬起头,眼中已盈满泪水,声音哽咽:“他……他还活着?他……在找我?”三十年的疑问,三十年的复杂心绪,在这一刻化为最简单直接的问题。
“是的,赵永贵老人还健在,他从未停止过寻找您。”林夏肯定地回答,她拿出赵永贵写的信,信纸边缘已经被摩挲得有些发毛,“这是他写给您的信。另外,如果……如果您愿意,我们现在就可以安排您和他进行一次视频通话。当然,这完全尊重您的意愿。”
黎静的眼泪终于决堤,她接过那封信,看着信封上笨拙却认真的字迹,泣不成声。她没有立刻打开信,而是用力点了点头,几乎用尽全身力气说出:“我……我想见见他。”
后方支援的苏哲立刻启动预案,通过加密线路连接了早已在线上等待的赵永贵。
当视频接通,赵永贵那张饱经风霜、刻满了岁月痕迹的脸出现在手机屏幕上时,黎静(赵小云)的哭声再也无法抑制。屏幕那端的赵永贵,在看到女儿面容的瞬间,老泪纵横,嘴唇哆嗦着,一遍遍地喊着:“小云……是小云吗?爸对不起你……爸对不起你啊……我找了你三十年啊……”
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有泪水纵横的凝视,和跨越了三十年时光的、一遍又一遍的呼唤与道歉。黎静对着屏幕,哽咽地喊出了一声迟到了三十年的:“爸……”
这一刻,所有的寻找,所有的等待,所有的遗憾与伤痛,仿佛都在这重逢的泪水中得到了部分的洗涤与安放。林夏、陈舟和志愿者悄然退开一段距离,将这片充满泪水与慰藉的空间,完全留给这对终于重逢的父女。
小花园里,阳光依旧,孩童的嬉闹声隐约传来,生活平静如常。但在这僻静的一角,一个破碎了三十年的世界,正在缓慢而坚定地开始重新拼合。
“寻亲灯塔”计划,点亮了第一盏真正意义上的归家之灯。
而这盏灯的光芒,很快便穿透了这个小角落,即将照亮更广阔的世界,也必将引来更多的关注,与随之而来的风浪。
第132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