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星火的灼伤
单元剧:第20任机主 - 追星族 (时代背景:约2001-2002年)
从被“呼死你”攻击的小店主那充满市井挣扎的故事中脱离,林夏面对的下一段过往,色调变得更为年轻、炽热,却也带着一种被狂热反噬的痛楚。第20任机主的光点,闪烁着一种混合着迷恋与恐惧的色彩。
背景资料浮现,揭示了一个由爱生怖的转变:
“追星族:号码被泄露给偶像,遭粉丝骚扰不堪其扰。”
“号码被泄露给偶像……” 林夏能想象那种场景。在互联网尚未完全普及,粉丝与明星距离更显遥远的年代,一个能直接联系到偶像的私人号码,对某些极端粉丝而言,不啻于一个威力巨大的炸弹。她凝聚意识,沉入那段被星光照亮却又被其烈焰灼伤的青春。
---
2001年,华南某城市。
女孩苏妮(第20任机主)那时刚上高三,十八岁。她是当时一位正凭借几部古装剧迅速蹿红的男演员L的狂热粉丝。她的房间里贴满了L的海报,抽屉里收藏着所有关于他的杂志剪报和正版磁带。她用积攒的零花钱买了一部小巧的松下手机,这个号码,是她与同好姐妹交流“追星情报”、参与电台为L点歌的主要工具。
那是一个周末,她在某个需要注册才能进入的、L的资深粉丝论坛(当时流行的bbS形式)里,偶然通过一个需要积分才能浏览的“内部帖子”,看到了一个据称是L本人或其贴身助理使用的手机号码前几位,后面几位被隐去。发帖人信誓旦旦,说是通过“特殊渠道”获得。
一股巨大的好奇与冲动攫住了苏妮。凭借对数字的敏感和一丝侥幸心理,她开始尝试排列组合那些被隐去的数字。经过无数次尝试,在一个深夜,她拨通了那个号码。
短暂的等待音后,电话被接起,一个略带疲惫但确实是她梦中萦绕了无数次的、富有磁性的男声传来:“喂?”
苏妮的心脏几乎跳出胸腔,她激动得语无伦次:“是……是L吗?我……我是你的粉丝,我特别喜欢你……”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即传来一声轻微的叹息,然后是礼貌但疏离的回应:“谢谢。我现在不太方便,再见。”
电话被挂断了。
尽管通话短暂,尽管对方的反应算不上热情,但苏妮依然沉浸在巨大的幸福与眩晕中。她真的打通了偶像的电话!她听到了他的声音!这个秘密像一团火在她心中燃烧,她按捺不住巨大的分享欲,将这次“奇遇”告诉了她最信任的、同在粉丝后援会核心圈的两个闺蜜,并再三叮嘱她们保密。
然而,秘密在狂热的群体中很难长久保持。一传十,十传百。不知在哪个环节,这个号码被彻底泄露了出去,如同病毒般在L的粉丝圈里扩散开来。
起初,苏妮的手机开始接到一些陌生的、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接通后都是激动地询问“真的是L吗?”的年轻女声。她耐心解释,但对方往往不信,或继续纠缠。
很快,事情失控了。她的手机开始被疯狂轰炸。不仅仅是电话,还有海量的短信。
“把L的行程告诉我们!”
“你凭什么能联系到他?”
“贱人!离我们哥哥远点!”
“我知道你家在哪!(附上了一个模糊的地址,可能是人肉搜索的结果)”
恐吓、谩骂、哀求、打探……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她的手机从早响到晚,电池往往撑不过半天。她不敢关机,害怕错过家人或学校的正经电话,但每一次铃声响起,都让她心惊肉跳。
她的生活被打乱了。上课无法集中精神,晚上睡不着觉。她拉黑了一个号码,立刻有新的号码打进来。她感觉自己像被剥光了衣服扔在闹市,被无数双充满嫉妒、愤怒和探究的眼睛审视着。
她后悔了。她终于明白了偶像那声叹息里的无奈,也尝到了被自己所属的“粉丝”群体反噬的滋味。那种爱,一旦越界,就会变成可怕的伤害。
最终,在持续了数周的精神折磨后,苏妮崩溃了。她删除了所有粉丝群和论坛账号,哭着向父母坦白了一切。为了保护女儿,父母当机立断,带她去营业厅注销了这个号码。
当那个承载了她最初狂热与最终噩梦的号码被正式注销时,苏妮感到一种虚脱般的解脱。她扔掉了那部手机,仿佛扔掉了一个被诅咒的物品。她剪短了头发,收起了所有关于L的物品,试图彻底告别那段迷失的岁月。
她的愿望是什么?系统界面捕捉到的,是苏妮在经历这场由自己引发的风暴后,最真切的后怕与醒悟:
【愿望】:希望这件事没有影响到L,也希望那些疯狂的粉丝能停下来。我再也不敢了。
这个愿望包含了对他人的关切(对偶像L),对混乱的平息(对疯狂粉丝),以及对自己的深刻反思。
林夏理解这份复杂的心情。她登录了“山河渡客”账号,发布了一段关于界限、热爱与反思的文字,配图是一张烛火过于靠近纸张,边缘已被灼焦、即将燃起的特写,象征着过近的距离带来的伤害:
“【渡语·其二十】她曾手握一颗星的火种,欣喜若狂,却不知那光芒也能灼伤自己,燎原成灾。一通越界的电话,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释放出名为‘狂热’的怪物,最终反噬其主。她弃号而逃,并非懦弱,而是梦醒后的仓皇与自救。爱,不应是打扰的借口,更不应是伤害的武器。愿所有炽热的心,都能学会保持距离地仰望;愿星光璀璨,照亮的是前路,而非焚毁现实的桥梁。”
这条微博发布后,引发了关于粉丝文化、隐私边界与理性追星的广泛讨论。许多人反思了自己或身边人年轻时的疯狂行为,探讨如何建立健康的偶像与粉丝关系。这股“愿力”,是对理性的呼唤,也是对所有曾在狂热中迷失过的人的温和提醒。
林夏知道,她无法平息当年的那场风波。但她希望,这个故事的呈现与引发的思考,能像一面镜子,让更多人看到非理性追星的潜在危害,从而学会如何更得体、更尊重地去喜爱一个人。这,是对苏妮那份后悔与祈愿的最好回应。
她完成了这次“还愿”,回应了那份对回归宁静与理性的渴望。
---
【本单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