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寻踪
那张名为“团圆”的底片,被林夏用柔软的绒布重新包裹,妥善地收在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夹层里。它不再仅仅是一个任务物品,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
寻找一个刻意消失十几年的人,无异于大海捞针。赵栋这个名字太普通,仅有的线索是他曾在1998年左右离家,可能去了南方,并且早期活跃于“山河渡客”账号进行写作。
回到出租屋,林夏和陈舟立刻开始了新一轮的“考古”。
陈舟动用了他的学术资源,在学校的社科数据库里检索与那个年代“青年外出务工”、“文化从业者流动”相关的论文和调查报告。他试图从宏观数据中找到一丝规律,或者某个研究案例能与赵栋的情况吻合。
“九十年代末到新世纪初,确实有一大批像赵栋这样的年轻人,怀揣梦想前往珠三角、长三角。”陈舟指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图表,“他们进入工厂、服务行业,也有一部分有文化的,会尝试进入当时的报社、广告公司,或者早期的网站。但具体到个人……太难了。”
林夏则再次沉浸在系统的辅助中。她反复触发与那张底片相关的【记忆追溯】,像翻阅一本残破的日记,捕捉每一个可能指向赵栋去向的碎片。她感受到赵栋对家庭氛围的压抑感,对“远方”的强烈渴望,以及一种用文字记录世界的冲动。但在这些情感碎片中,始终没有出现一个明确的地名或单位名称。
【是否启用‘心愿线索网络’进行广域模糊搜索?根据目标失联时间与信息模糊度,预计消耗愿力:2000涟漪。】
系统给出了一个昂贵的选择。2000涟漪,这几乎是完成吴浩任务所得的一半。而且“模糊搜索”的结果未必精确。
林夏犹豫了。愿力是宝贵的资源,不能轻易挥霍。她需要更现实的突破口。
她想到了苏哲。
“苏哲,在寻找长期失联人员方面,有没有相对合法且可行的信息查询思路?不涉及侵犯隐私的那种。” 她再次给苏哲发去了信息,这次的问题更加具体。
苏哲的回复很快,依旧条理清晰:
“合法途径主要有几种思路:
1. 社保与纳税记录查询:需直系亲属凭关系证明和身份证向相关部门申请,且通常有严格条件限制。赵爷爷或许可以尝试,但流程复杂,时间跨度大,未必能查到。
2. 曾用联系方式关联:如果他早期固定使用‘山河渡客’账号,且该账号与其他平台(如早期论坛、邮箱)有关联,或许能找到蛛丝马迹。但这需要很强的网络考古能力。
3. 公开发表物检索:如果他持续写作,无论是在早期bbS、博客还是传统报刊,都可能留下笔名和作品。通过作品内容、投稿地址等信息反推其可能的活动范围。
4. 同城网络与社群:在他可能前往的城市,一些存在多年的本地网络社群或论坛,或许有资深用户对他有印象。
建议优先从3和4入手,这两条路径对信息源的要求相对宽松,且更符合你目前的情况。”
苏哲的建议像在迷宫中点亮了几盏灯。尤其是第三条,通过作品寻找笔名和踪迹,这与赵栋“喜欢写作”的特征高度吻合。
林夏和陈舟立刻调整了方向。他们开始系统地回溯“山河渡客”账号在1999年至2005年左右的全部博文。那时的互联网语言风格青涩而真诚,赵栋的文字里充满了对城市的观察、对市井人生的记录,偶尔也流露出漂泊的孤独感。
在一篇写于2001年、题为《异乡的灯火》的博文末尾,他们发现了一个之前被忽略的细节。在文章结尾的作者署名“渡客”旁边,还有一个用特殊符号括起来的、极不起眼的标记:「—— Z.d.于鹏城」。
“Z.d.!赵栋 initials(姓名首字母)!”陈舟几乎要喊出来。
“鹏城……是深圳!”林夏的心脏也怦怦直跳。
这是他们找到的第一个确切的地理坐标!
沿着“Z.d.”和“鹏城”这条线索,他们开始在互联网的故纸堆里进行地毯式搜索。在某个早已停止更新、但数据依然可查的“华南文学论坛”存档站里,他们发现了一个注册用户名为“Zhaodong_pc”,活跃时间在2002-2004年的账号,其发布的几篇散文风格与“山河渡客”早期的文章极为相似。
更进一步,他们在一个存有大量过期报刊电子版的资料库中,检索到一篇2005年刊登在《鹏城晚报》副刊上的小短文,作者署名正是“赵栋”。文章描写了一个在深圳出租屋里,对着窗外万家灯火思念故乡的父亲。
线索链渐渐清晰起来:赵栋在离家后,确实去了深圳,并在那里持续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写作。
“我们需要去深圳吗?”陈舟看向林夏。
就在林夏权衡之际,她感到手中的手机,以及意识深处的系统,与那张“团圆”底片之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细微的共鸣震颤。仿佛底片中蕴含的强烈思念,与远方某个同源的气息,隔着千山万水被系统捕捉、放大。
【检测到高情感共鸣线索与明确地理坐标,触发新功能:线索共鸣!】
【功能描述:当持有与任务强关联的实体信物,且获得目标大致方位时,可消耗愿力,使信物与目标产生单向感应。信物将根据距离远近,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温度变化或微弱指向性。】
【启动‘团圆’底片对目标‘赵栋’的线索共鸣,持续24小时,消耗愿力:800涟漪。是否启动?】
“启动!”林夏毫不犹豫。这个功能来得正是时候!
【愿力-800涟漪】
【当前愿力储备:7108涟漪】
一股微弱的暖流,仿佛从笔记本夹层中的底片上弥漫开来,传递到林夏的指尖。那温度恒定而持续,带着一种奇妙的指引感,明确地指向南方。
他还在南方!至少,与这张底片关联最紧密的物件,或者他本人,还在那个方向!
然而,还没等他们为这个突破感到欣喜,陈舟的手机急促地响了起来。他接起电话,听了几句,脸色渐渐变得凝重。
挂断电话后,他看向林夏,语气严肃:“是李铭打来的。他说……网络上开始出现一些关于‘山河渡客’的负面讨论了。”
林夏心里“咯噔”一下,立刻打开社交媒体。
果然,在“山河渡客”最新那条关于“匿名避坑指南”的博文下方,除了大量的感谢与共鸣,开始混杂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 “这个账号最近画风突变啊,从历史人文跳到职场鸡汤,是不是换运营了?开始恰饭了?”
· “所谓的‘匿名经验’,编得挺像那么回事嘛,收割流量新套路?”
· “有人扒过吗?这个账号背后到底是什么团队?一会儿老照片一会儿创业坑,故弄玄虚,立人设准备带货吧?”
· “建议平台查一下,这种内容会不会涉及编造经历、煽动焦虑?”
虽然这些质疑的声音目前还只是零星的评论,但像隐藏在草丛中的毒蛇,散发着危险的气息。李铭在电话里提醒,已经有小范围的营销号开始截取这些评论,暗示“山河渡客”内容转向商业化,真实性存疑。
林夏看着那些刺眼的文字,感受着指尖底片传来的、寻找亲人的微暖,一股冰火交织的感觉涌上心头。
一边是跨越时空、亟待弥补的深情与遗憾;
一边是现实网络中,初现狰狞的质疑与恶意。
她的还愿之路,注定不会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