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纪元”的核心会议室,再次因为“茶言观色”的邀约而充满了无形的张力。与之前应对危机时的沉重不同,这次的气氛更显复杂,混杂着机遇的兴奋、原则的坚持以及一丝劫后余生的心有余悸。
沈砚心坐在靠窗的位置,午后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他苍白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手中无意识地摩挲着一块温润的青玉镇纸,那是某位琢玉师傅赠予他的谢礼,触手的微凉似乎能让他保持思维的清晰。他的目光落在窗外,却并未聚焦,仿佛穿透了时空,看到了某些更深层的东西。
“我理解周总对流量和市场的渴望,”沈砚心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将讨论从具体的合作形式拉回到了更根本的层面,“但我们是否应该先问自己一个问题:非遗,究竟是什么?我们‘非遗纪元’,究竟在经营什么?”
他的问题让会议室安静了一瞬。
“如果非遗仅仅是一种可以被随意提取、粘贴的‘文化符号’或‘美学元素’,那么与‘茶言观色’合作,甚至与任何品牌合作,都无可厚非,只要设计好看,能吸引眼球即可。”沈砚心缓缓转过头,目光扫过周锐,最后落在林砚身上,“但我们都清楚,不是这样的。”
他拿起面前那份“茶言观色”的方案,指尖轻轻点在上面:“非遗,是活态的文化传承。它不仅仅是那个杯套上精美的剪纸或竹编纹样,更是纹样背后,剪纸艺人手腕转承的力道,是竹编匠人指尖对篾片厚薄的感知,是材料在特定环境、特定心境下与手艺人互动产生的、独一无二的生命痕迹。它蕴含着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生活方式,乃至一套独特的宇宙观和价值观。”
他的语气平缓,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我们刚刚确立的‘非遗本源’计划,核心就是要回归这种‘活态’与‘深度’。我们向公众承诺,要放慢脚步,要让学员‘懂得’而非仅仅‘体验’。那么,与一个追求‘秒光’、‘爆款’、‘快速迭代’的快消品牌进行深度绑定,我们要如何向那些因为我们的‘认真’和‘深度’而重新信任我们的用户解释?向他们展示我们一边强调‘慢功夫’,一边却又在追逐最快的流量?”
他停顿了一下,让每个字都沉入听众的心底:“我担心的,不是一次合作的成功与否,而是我们品牌灵魂的再次迷失。我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文化守夜人’的形象,会不会在一次看似成功的流量狂欢后,再次变得模糊不清?公众是很敏感的,他们能分辨出什么是真诚的文化探索,什么是披着文化外衣的营销技巧。”
周锐的眉头紧紧锁着,他承认沈砚心说得有道理,但他更相信事在人为。“砚心,你说得都对。但我们不能把非遗供在神坛上,只让少数人膜拜!让它被更多人看见、使用,甚至是在使用中产生新的理解,这不也是活化的一种方式吗?”他身体前倾,语气急切,“我们可以设定合作底线!比如,所有非遗元素的应用,必须经过我们的‘传承人督导委员会’审核,确保其符合技艺规范和美学标准!我们可以要求他们在宣传中,必须突出非遗的文化内涵和我们的教学理念,而不是仅仅把它当成一个营销噱头!”
“底线?”沈砚心的嘴角泛起一丝苦涩的笑意,“周总,在商业合作的谈判桌上,当我们面对对方巨大的流量优势和资金投入时,我们的‘文化底线’能有多坚固?当他们的市场部拿着数据告诉我们,某种更‘炫’、更‘潮’但偏离本源的设计能带来百分之三百的传播效果时,我们有多少底气说‘不’?当整个合作项目的KpI都压在销量和声量上时,我们还有多少资源和精力去坚守那份需要慢火细炖的‘深度’?”
他看向林砚,眼神中带着深深的忧虑:“林总,我们刚刚经历了一场信任危机,根源就在于商业逻辑对文化逻辑的侵蚀。现在,伤口尚未完全愈合,我们真的要再次主动拥抱一个可能更加强势的商业逻辑吗?我害怕,这不是破圈,而是刚刚找回的魂魄,又要走丢了。”
会议室内陷入了沉默。沈砚心的话语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份对文化价值的珍视与对商业现实的无奈。他的谨慎,并非保守,而是源于对非遗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品牌长线价值的极致维护。
周锐张了张嘴,想再反驳,却发现自己那些关于流量、转化、市场机遇的说辞,在沈砚心描绘的关于“魂魄走丢”的图景面前,显得有些苍白和短视。他烦躁地揉了揉眉心,意识到这已不是简单的商业策略之争,而是关乎“非遗纪元”核心身份认同的哲学思辨。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林砚。她坐在主位,一直安静地听着双方的激辩,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低垂,仿佛在权衡天平两端那无形却重若千钧的砝码。
一边是触手可及的巨大流量和市场声量,是快速扭转局面的捷径。
一边是好不容易重塑的文化内核与品牌信任,是行稳致远的根基。
沈砚心的谨慎,为这次诱人的合作,蒙上了一层必须严肃对待的阴影。
第216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