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杭城,湿冷的空气能钻进骨头缝里。已是晚上九点,“非遗纪元”总部所在的创意园区,大部分窗户都已暗下,唯有那栋挂着木质招牌、内部却充满现代极简风格的小楼,依旧灯火通明。
林砚揉着有些发胀的太阳穴,刚从一场关于明年西南地区师资储备的线上会议中抽身。办公室的暖气开得很足,但她心底某处,却隐隐萦绕着一丝难以驱散的凉意。过去一年多火箭般蹿升的速度,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盘子越来越大,每一个决策的权重都在增加,那种如履薄冰的感觉,比创业初期更加清晰。
她站起身,准备去茶水间泡杯热茶,路过开放式办公区时,看到赵小满还钉在工位上,屏幕的冷光映在她略显凝重的脸上。
“小满,还不走?”林砚出声提醒,“数据日报明天看也一样。”
赵小满闻声抬起头,眉头微蹙,手指在触控板上快速滑动了几下:“林总,您来得正好。有点……奇怪的情况。”
林砚的心微微一提,走了过去。赵小满的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舆情监控后台。红色和橙色的关键词提示,比往常要密集得多。
“怎么回事?”
“主要集中在知乎和几个文艺类小众论坛,”赵小满点开几个高回复量的帖子,“从今天下午开始,出现了一批讨论我们‘非遗纪元’的帖子,风向不太对。”
林砚俯身,目光扫过那些标题:
《非遗变味?是传承还是消费情怀?》
《打卡‘非遗纪元’后,我为什么感到一丝失望?》
《商业的归商业,文化的归文化,请不要模糊界限》
她点开第一个,也是反响最热烈的那个知乎问题。提问者看似中立地询问“如何看待‘非遗纪元’这类商业机构对非遗传承的作用”,但问题描述里,却巧妙地点出了“课程价格偏高”、“体验流于形式”、“过度强调打卡和社交属性,忽略了技艺本身的深度”等几个关键质疑点。
下面的高赞回答,文笔老辣,情绪克制却极具煽动性:
“……不可否认,‘非遗纪元’让更多年轻人走进了非遗,这一点功不可没。但当我们深入审视其模式,不难发现一种危险的倾向。他们将博大精深的非遗技艺,打包成一个个时长精确到分钟、步骤标准化、极度适合社交媒体传播的‘体验产品’。李阿婆需要数十年浸淫才能掌握的扎染分寸感,在这里被简化为‘三种基础捆法’;张师傅倾注心血、蕴含万千意象的苏绣,在这里可能只是绣一朵固定的、讨好市场的小花……”
“……这是一种‘去深度化’的加工。学员们带着‘完成一件作品’的目标而来,满足于短暂的动手乐趣和精美的九宫格照片,却很难真正触摸到技艺背后的文化肌理与匠人精神。非遗,成了他们消费清单上的一项,一种标榜自身品味和同情心的‘文化快餐’。长此以往,真正需要沉静和耐心的传承内核,会不会在这种看似繁荣的消费浪潮中被悄然稀释?……”
“……我并非反对商业化,商业化是传承的重要手段。但我担心的是,当商业逻辑成为绝对主导,非遗本身是否会沦为被包装、被切割、被贩卖的符号?‘非遗纪元’的初心或许美好,但在资本和规模的压力下,他们还能坚守那份对技艺本身的敬畏吗?当传承人变成‘教学供应商’,当学员变成‘流量消费者’,我们失去的,可能比得到的更多……”
回答没有歇斯底里的抨击,而是用一种忧心忡忡的、仿佛“为你好”的语调,精准地刺向了“非遗纪元”模式最敏感的神经——商业与文化的平衡点。
林砚沉默地看着,屏幕的光在她瞳孔里跳动。下面的评论区更是五花八门:
“深有同感!上次去体验木雕课,老师傅讲得很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助教在帮我们打磨,最后成品是好看,但感觉啥也没学到,就拍了个照。”
“价格确实不便宜,堪比一线城市高端兴趣班了,真担心这样下去,非遗又变成中产的玩具,离普通人越来越远。”
“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吧?没有‘非遗纪元’,我根本不知道身边有这么多厉害的手艺。”
“呵呵,开始收割了呗,当初打着情怀牌吸引用户,现在规模做大了,自然要变现。”
“感觉他们现在扩张太快了,师资肯定跟不上,教学质量下滑是必然。”
“还有其他几个平台,论调差不多。”赵小满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和气愤,“说我们‘过度包装’、‘形式大于内容’,还有说我们利用信息差,把原本朴素的手艺炒成了高价商品……明显是有组织性的,虽然伪装成了普通用户的吐槽。”
林砚直起身,走到窗边。窗外是杭城的璀璨夜景,车流如织,霓虹闪烁,一片繁华盛景。但这繁华之下,那篇帖子里的字句,像一根根细小的冰刺,扎进她的心里。
她不怕恶意的攻击,却对这种占据道德高地的“理性批判”最为警惕。因为它更容易引发共鸣,更能动摇那些原本支持他们,但内心同样存有疑虑的人。
高速扩张带来的副作用,她并非毫无察觉。周锐追求极致的运营效率和标准化复制,这确实保证了基本的用户体验下限,但也难免牺牲了一些个性化的、需要时间沉淀的“深度”。沈砚心之前就曾委婉地提过,部分助教对技艺的理解流于表面,只是机械地重复教学流程。
这些内部讨论时隐现的波纹,如今被外界精准地捕捉、放大,变成了投向湖面的巨石。
“通知核心团队,半小时后小会议室开会。”林砚转过身,脸上已看不出太多情绪,只有眼神格外沉静,“另外,把这些舆情资料整理一下,发给每一位。”
“好的,林总。”赵小满立刻应道。
林砚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没有开顶灯,只留了一盏桌灯。昏黄的光线勾勒出她略显疲惫但线条清晰的侧脸。
她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
当一种新模式挑战旧有认知,当一种新力量打破原有格局,质疑和阻力是必然的伴侣。只是没想到,它会以这样一种“理中客”的方式,如此迅速地到来。
这不是简单的负面评价,这是一场关于“非遗传承路径是否正确”的论战序幕。
她打开笔记本,在第一行写下:
“我们究竟提供了什么?是体验,是产品,还是……文化的深度?”
这个问题,她需要和团队一起,给内外部一个清晰、坚定、并能付诸行动的答案。
夜还很长。而风暴,已然掀开了第一波浪涛。
第201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