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会议室的空气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巨大的环形会议桌旁,核心团队成员悉数在座,但往常那种因共同目标而激发的热烈氛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现实重压下的沉闷。每个人面前都放着一份相同的资料——拉法耶集团的律师函副本,以及一份触目惊心的产能缺口分析报告。
周锐率先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因为连日的焦虑而略显沙哑,但语气依旧锋利如手术刀。“情况大家都清楚了。我们现在面临的不是发展问题,是生存问题。巴黎秀带来的订单洪峰,超出了我们传统手工作坊产能的五十倍,甚至一百倍。拉法耶只是第一个跳出来的,后面还有无数双眼睛盯着。如果我们不能在一个月内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新的交付时间表,信誉崩塌只是瞬间的事。”
他操控投影,屏幕上显示出他熬夜做出的“供应链升级方案V1.0”。核心思路清晰而冷酷:在全国范围内,围绕核心技艺(缂丝、苏绣、乌铜走银等),快速建立五个“高端工艺工坊”。将像张清远、王铁山这样的传承人定位为“技术总监”,不再亲自从事具体生产,而是负责制定标准、培训并管理一个由数十名甚至上百名“高级工匠”组成的团队。
“我们必须工业化,至少是半工业化!”周锐敲着桌子,语气激烈,“把手工艺从依赖个别人‘神之一手’的玄学,变成可复制、可管理、可预测的流程。传承人负责守住艺术的魂和最高的那道门槛,而大量的、重复性的基础工作,必须由经过标准化培训的工匠来完成。这是唯一的出路。”
“唯一的出路?”一个低沉而充满抗拒的声音响起,是沈砚心。他坐在那里,身体挺得笔直,像一座守护着某种神圣界限的石碑。他没有看ppt,目光直视周锐,又缓缓转向林砚。“周总,你口中的‘基础工作’,在缂丝里,是‘通经断纬’时对力道、角度、丝线情绪的精准把握;在乌铜走银里,是‘火中取艺’时对温度、时机的刹那判断。这些,是技艺的灵魂,不是可以拆解、分配的‘零件’!”
他拿起面前的一支笔,语气带着压抑的痛心:“你把清远师傅从织机前拉开,让他去当‘总监’,去培训‘工匠’,就像让一位书法大师不去挥毫,而是整天教人怎么握笔、怎么磨墨。也许能量产出一堆横平竖直的字,但那还是书法吗?那还是承载着千年气韵的‘活’的缂丝吗?‘天工集’之所以能震撼巴黎,靠的不是效率,正是这份无法被复制的、带着手温和人魂的‘独一性’!”
“没有产量,独一性就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无法形成商业闭环!”周锐毫不退让,“沈老师,我尊重文化,但企业首先要活下去!难道我们要告诉所有客户,请排队等五十年?到时候,‘天工集’早就成了商业失败案例,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还谈何传承?”
“为了活下去,就可以把灵魂打折出售吗?”沈砚心寸土不让,声音提高了八度,“这种饮鸩止渴的‘工业化’,是在刨传统文化的根!是在把非遗最珍贵的‘慢’和‘人’的内核,异化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工具!”
会议室内火药味弥漫。徐薇坐在一旁,秀眉微蹙,她没有立刻加入争论,而是快速在面前的笔记本上勾勒着什么,偶尔抬头看看情绪激动的双方,又低头继续。负责运营的几位中层管理则噤若寒蝉,不敢轻易发声。
林砚一直沉默地听着,目光在周锐的ppt和沈砚心坚毅的面容之间移动。她能理解周锐的急切,商业世界的规则冰冷而直接,违约的后果他们承担不起。但她更深知沈砚心在守护什么,那正是“天工集”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区别于一切工业奢侈品的价值核心。
“周锐的方案,目标是解决产能,方向是规模化。”林砚终于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让所有人安静下来的力量,“砚心的担忧,是守护品质,核心是独特性。两者并非完全不可调和。”
她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我们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可以将‘技艺’拆分,以及拆分的‘度’在哪里。周锐认为可以全面标准化,砚心认为丝毫不能动。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考虑一种……结构性的拆分?”
她在白板上画了一个同心圆。“最核心的圆,是‘技艺的灵魂’,是决定一件作品最终神韵的关键步骤。比如,缂丝画面中最精妙的过渡色部分,乌铜走银最关键的那一道‘走银’火候。这一部分,必须,也只能由传承人本人亲手完成,不可替代,不可培训。”
她在核心圆外画了第二个圆。“中间层,是‘技艺的骨骼’,是构成作品主体、需要高度熟练度但相对标准化的部分。比如,缂丝大面积的单色背景编织,乌铜走银器型的初步錾刻。这一部分,是否可以通过极其严苛的选拔和长期培训,培养出一批‘高级工匠’来辅助完成?”
她在最外面画了第三个圆。“最外层,是‘技艺的肌理’,是准备工作、后期处理等相对基础但必要的工作。这部分,可以建立标准流程,由经过培训的助手完成。”
她放下笔,看向众人:“我们不是要把传承人变成管理者,而是让他们成为‘定海神针’,牢牢守住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那一道‘灵光’。同时,通过建立梯队,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从大量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创作和核心技艺的施展。这不是稀释,是聚焦。”
这个“同心圆”模型,让激烈的争吵暂时平息了。周锐陷入沉思,似乎在评估这种模式的管理复杂性和效率提升幅度。沈砚心紧绷的脸色稍缓,但眼神中依然充满审慎。
“理论上……有可行性。”周锐缓缓道,“但选拔和培训体系的设计是关键,质量控制必须贯穿每一个环节,成本也会很高。”
“如果这样做,”沈砚心沉声道,“那么对‘高级工匠’的选拔标准、培训内容、以及他们与传承人之间的协作方式,必须由我们,尤其是传承人 themselves,来严格定义和控制。绝不能变成流水线。”
林砚点点头,知道已经迈出了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的任务就很明确了。我们需要成立一个专项小组,由周锐牵头,砚心、徐薇深度参与,在一周内,拿出一个基于‘同心圆’理论的、针对缂丝和乌铜走银这两个最紧迫品类的‘高端工艺工坊’试点建设方案。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场粗暴的工业革命,而是一场精细的……供应链进化。”
会议在一种依然凝重,但至少有了明确方向的氛围中结束。每个人都清楚,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纸面上的“同心圆”,变成现实中有温度、有品质、有效率的运作体系。一场关乎“天工集”生命线的供应链革命,就此拉开序幕。
第152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