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纪元”总部顶层的战略会议室,仿佛成了一个微缩的全球作战指挥中心。原本简洁的白色墙壁,如今被巨大的世界地图和数个国际大都会的详细城市街区图所覆盖。红色、蓝色、绿色的图钉与线条纵横交错,标记着潜在的旗舰店位置、目标客户群分布、以及竞争对手的据点。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咖啡因、打印墨水与紧张兴奋的特殊气味。会议桌上,摊开的不是设计草图或财务报表,而是来自纽约第五大道、巴黎蒙田大道、伦敦邦德街、东京银座等全球顶级商圈的地产评估报告、租赁条款草案和当地市场分析。
全球化,这个曾经在战略会议上更多是作为远景存在的词汇,如今已化作一堆堆亟待处理、充满机遇与陷阱的具体文件,沉甸甸地压在了核心团队的案头。
触发这一实质性转变的,是过去几周内,雪片般飞入“天工集”cEo徐薇邮箱的正式信函。这些信函来自全球最顶尖的商业地产顾问和奢侈品百货巨头,措辞优雅而热切,核心内容高度一致:诚挚邀请“天工集”入驻其麾下最具标志性的物业。
“看这个,”徐薇将一份来自美国某顶级地产集团的报告投影到大屏幕上,上面是纽约第五大道一处黄金铺位的详细资料,“他们不仅提供了极其优厚的租金条件,还承诺提供全方位的开业支持和本地营销资源。对方的亚太区总裁亲自给我打了电话,表示‘天工集’是他们近年来最为看重的、能为其物业带来全新气质和客流的品牌。”
周锐紧接着补充,他面前同时开着三台显示器,分别显示着不同地区的市场数据和财务模型:“不止纽约。哈罗德百货、老佛爷百货、伊势丹……几乎所有我们名单上的目标渠道,都主动伸出了橄榄枝。从商业逻辑看,时机已经成熟。‘天工集’的国际声量和品牌势能正处于峰值,是切入全球一线市场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窗口期。”
然而,与这种外部热切形成微妙对比的,是团队内部前所未有的审慎。
沈砚心仔细阅读着一份关于文化适应性的专家报告,眉头微蹙:“我们必须想清楚,走出去,究竟是要展示一个‘被西方审美规训的东方品牌’,还是一个‘自信输出东方美学与价值观的文化使者’。”她指着报告中的一些案例,“很多品牌在全球化过程中,为了迎合所谓的‘国际口味’,淡化甚至扭曲了自己的文化基因,最终变得不伦不类。我们的根在非遗,在那些独特的技艺和哲学里,这一点绝不能在国际化中迷失。”
徐薇完全赞同沈砚心的担忧,作为创意总监,她对此更为敏感:“每一个旗舰店,都不仅仅是一个销售点,它应该是一个沉浸式的东方美学体验空间,是‘天工集’世界观的物理载体。纽约店的设计,不能是巴黎店的复制,它需要与当地的城市肌理对话,但灵魂必须是东方的、是‘天工集’的。这需要极其精准的定位和设计执行。”
周锐则面临着更现实的运营挑战:“人才!我们在国内尚且面临高端复合型人才短缺,更何况在纽约、巴黎?我们需要既懂奢侈品零售、又理解我们品牌文化、还能驾驭本地团队和法规的总经理。供应链也是大问题,核心的手工部件仍需在国内完成,国际物流、清关、关税、售后……复杂度呈指数级上升。”
林砚静静地听着伙伴们的讨论,目光在那张布满标记的世界地图上缓缓移动。她能感受到那种被时代浪潮推着向前走的澎湃动力,也能清晰地触摸到脚下那遍布暗礁的深水区。
“我们不是要去‘迎合’一个已有的市场,”林砚终于开口,她的声音清晰地穿透了各种分析与争论,“我们是去‘创造’一个新的市场,一个对于东方顶级工艺和美学的需求市场。”
她走到世界地图前,手指点向那几个被重点标记的城市:“这意味着,我们不能用传统的、被动响应市场的思维去做全球化。我们必须是主动的塑造者。”
她转过身,下达了清晰的指令:
“第一,成立‘全球化专项小组’,由周锐总负责,徐薇和沈砚心深度参与。我们需要制定一份详尽的、分阶段的全球化路线图,不是笼统的目标,而是具体的、可执行的行动计划。”
“第二,启动全球核心人才的寻访计划,优先寻找具有跨文化背景、认同我们品牌理念的领军人物。同时,启动内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第三,徐薇牵头,为每一个目标城市的第一家旗舰店,构思独一无二的‘空间叙事’,将当地文化元素与我们的东方美学核心理念进行创造性融合,方案需要专项小组评估通过。”
“第四,沈老师负责组织外部专家,深入研究目标市场的文化禁忌、消费心理和法律法规,为我们制定详尽的‘文化进入指南’,避免任何可能的文化误读或冲突。”
“第五,供应链团队立刻开始模拟国际物流和关税成本,探索建立区域性小型高级工坊或服务中心的可能性,以支撑未来的本地化服务和快速反应。”
每一项指令,都旨在将“走出去”的冲动,转化为“走进去”的扎实能力。
会议结束时,窗外已是华灯初上。城市璀璨的灯火,与地图上那些遥远的坐标点仿佛连接在了一起。
团队成员的脸上,没有了最初的单纯兴奋,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了凝重、期待与巨大责任感的复杂表情。他们知道,公司已经站在了一个历史性的门槛上。
门内,是他们亲手搭建、初具轮廓的帝国。
门外,是风云激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全球战场。
前夜已至,远征将启。
第147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