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台上的灯光流转,音乐如同脉搏,驱动着这场东西方美学交融的盛宴。模特们组成的方阵,已不仅仅是展示服装的载体,她们更像是一支训练有素的文化使团,每一步都踏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交汇点上,坚定而自信。
方阵在t台尽头短暂定格后,开始以更富韵律和层次感的方式散开、交错、回旋。舞台调度精准而富有艺术性,确保每一位模特、每一件作品都能在最佳角度被观众捕捉。
第三位模特走出,她身着一件改良式的立领旗袍裙,裙身主体是素雅的香云纱,质地挺括,泛着幽幽的光泽。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裙摆处大片精致的苏绣——并非传统的花鸟虫鱼,而是以极细的丝线绣出的现代都市剪影,摩天大楼的直线条与远处山峦的柔和曲线交织,线迹在灯光下若隐若现,需要极近才能看清全貌,充满了耐人寻味的细节。她手中拿着一只小巧的竹丝扣瓷手拿包,细如发丝的竹丝紧密缠绕在瓷胎上,呈现出独特的几何纹理,轻巧而坚韧。
“香云纱和苏绣……但感觉完全不同了。”一位亚洲时尚博主对着手机小声直播,语气中充满惊喜,“它很东方,但一点都不老气,甚至非常摩登!”
紧接着,一位男模登场,他穿着剪裁精良的深灰色中山装廓形外套,但面料却采用了传统的夏布,粗粝的肌理感带来独特的男性质感。外套的盘扣被解构成不对称的金属扣饰,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的青铜器纹样。他并未佩戴过多饰品,唯独胸前别着一枚乌铜走银的胸针,图案是抽象的龙形,在深色外套上宛如一枚暗夜中的符文。
“男装线也令人印象深刻,”《男仕风尚》的主编低声对助理说,“将中式元素做得如此低调而高级,打破了常规。”
随后出场的模特,展示了将非遗技艺应用于更多元品类的可能:
· 一条运用了蓝印花布工艺,但印染图案是充满未来感星云图案的丝质长巾,随意披在简约的黑色连衣裙外,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 一双采用了羌绣技艺绣满繁复花卉的高跟鞋,绚丽的色彩与精巧的针脚,让双脚成为艺术品。
· 一套将景德镇青花瓷纹样以微缩技术烧制在钛金属镜腿上的眼镜,文化符号变成了极具个性的时尚配件。
每一件作品的出现,都引来台下阵阵低呼与密集的快门声。观众们意识到,“天工集”并非仅仅复制传统,而是在进行一场大胆而成功的“转译”。他们看到了非遗技艺如何从历史的橱窗中走出,如何自然地呼吸在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与全球化的审美无缝对接。
后台,徐薇紧盯着监控屏幕,不时通过耳麦进行微调:“c组注意,节奏放慢一点,让摄影镜头捕捉到手袋的细节。”“灯光,给那位佩戴乌铜走银耳环的模特一个侧光,突出金属的质感。”
她的额角渗出汗珠,但眼神锐利如鹰。这是她的战场,每一件作品的呈现,都是她理念的延伸,不容有失。
周锐也站在后台一角,尽管他最初对“天工集”的定价和市场心存疑虑,但此刻,他看着台下那些顶级买手和媒体人专注甚至狂热的表情,看着他们不断在平板电脑上记录、拍照、发送信息,作为一名商人的直觉告诉他——成了。这种级别的关注度和话题性,本身就价值连城。他甚至已经开始在心中快速估算首批订单的金额和潜在的品牌溢价。
沈砚心的目光,则更多地流连于那些作品本身,尤其是它们所承载的技艺。看到张师傅的缂丝在国际t台上被如此尊崇地展示,看到王师傅的乌铜走银在现代化的设计中焕发新生,看到那些她亲自走访、恳谈、甚至为之解决家庭困难的传承人的心血,终于站上了世界之巅,一种难以言喻的欣慰与自豪感充盈着她的胸膛。这比任何商业成功的数据,都更让她感到满足。
t台上,模特方阵再次变换队形,如同潮水般向后退去,在t台两侧形成优雅的通道。
音乐的音调微微降低,节奏变得更为庄重、充满期待感。
所有人都知道,预示着高潮的压轴作品,即将登场。
现场的交谈声彻底消失,只剩下相机调整焦距的细微声响和越来越密集的呼吸声。
追光灯,再次凝聚。
如同一轮明月,升起在幽深的夜空。
第128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