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城联动”计划如同一阵飓风,席卷了“非遗纪元”的每一个角落。公司在极短的时间内开足了马力,各部门高速运转,招聘、选址、谈判、培训、内容策划……所有工作都以并行模式推进。然而,规模的急剧扩张如同一个张开巨口的吞金兽,迅速地消耗着公司账面上的现金流。
尽管A轮融资的款项尚未完全耗尽,但林砚和周锐都清楚地意识到,按照目前的烧钱速度,以及“十城联动”所带来的巨大前期投入,现有的资金储备恐怕难以支撑到所有校区实现稳定盈利的那一天。寻找新一轮的融资,已经从“未雨绸缪”变成了“迫在眉睫”。
也正是在这个微妙的时刻,资本嗅着味道,主动找上门来了。
来访者是国内顶级风投机构“启明资本”的合伙人之一,陆天宇。启明资本在消费和文化领域布局深远,以眼光毒辣、出手迅猛着称,投资过多个现象级的品牌。陆天宇本人更是业内的明星投资人,不到四十岁,却已战绩赫赫,以其清晰的逻辑、强大的压迫感和对数据的极致追求而闻名。
他的到访,规格很高。不仅是他亲自前来,还带了一个由投资总监、法务、财务尽调人员组成的五人团队,阵仗严谨,透露出志在必得的气息。
会面安排在“非遗纪元”总部最大的一间会议室。林砚带着周锐、沈砚心核心成员出席。一方是充满活力与文化气息的创业团队,另一方是西装革履、专业精干的资本代表,气氛从一开始就带着某种无形的张力。
“林总,久仰。”陆天宇率先伸出手,他的握手有力而短暂,笑容标准,眼神锐利如鹰,迅速扫过在场每一个人,带着评估的意味。“‘非遗纪元’最近在市场上的表现非常亮眼,李阿婆和张师傅的视频,连我太太都刷到了,赞不绝口。”
“陆总过奖,运气而已。”林砚得体地回应,引荐了周锐和沈砚心。
寒暄过后,迅速进入正题。陆天宇显然有备而来,开门见山:“我们启明非常看好‘新文创’和‘体验经济’的赛道,更看好‘非遗纪元’团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结合的能力。你们抓住了消费升级背后,人们对精神归属和文化认同的深层需求,这一点非常精准。”
他的赞美直接而专业,但话锋随即一转:“不过,从一个投资人的角度看,我也有一些疑问。比如,你们目前的营收结构是否过于依赖不稳定的线下课程?单店盈利模型是否已经得到充分验证?‘十城联动’计划如此激进,你们的团队管理和品控能力能否跟上?以及,最关键的是,你们构建的所谓‘文化护城河’,究竟有多深?是否容易被模仿和超越?”
一连串的问题,如同手术刀般精准,直指公司目前最核心的挑战和风险所在。周锐负责回答了关于营收、扩张和管理的问题,他用数据说话,逻辑清晰,展现了强大的运营信心。沈砚心则针对文化护城河,阐述了与传承人的深度绑定、内容壁垒以及正在构建的标准化培训体系。
林砚全程冷静地听着,偶尔补充或纠正。她能感觉到,陆天宇的问题虽然尖锐,但确实是专业投资人该有的审慎。他的团队在一旁飞快地记录着,不时低声交流。
会谈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结束时,陆天宇脸上露出了更为认真的表情。
“林总,周总,沈总监,非常感谢各位的时间。坦白说,这次交流让我对‘非遗纪元’的信心更足了。”他从助理手中接过一个精致的皮质文件夹,推到林砚面前。
“这是我们启明初步拟定的投资意向书,term Sheet。里面包含了估值、投资金额、股权比例以及一些核心的商业条款。你们可以先看看。”
林砚接过那份并不厚重却分量十足的文件夹,指尖能感受到上等皮革的细腻纹理。
“我们会认真研究的,陆总。”
“好。我希望我们能尽快进入下一轮深入的磋商。”陆天宇站起身,再次与林砚握手,他的目光带着一种洞穿人心的力量,“我相信,‘非遗纪元’在启明的助力下,能够真正成长为一家伟大的公司。”
送走陆天宇一行人,会议室里只剩下核心三人组。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刚才那场无形交锋的紧张感。
周锐难掩兴奋,拿起那份term Sheet快速翻阅着:“估值比我们内部预估的还要高出百分之二十!启明果然大手笔!如果能拿下这笔投资,‘十城联动’就彻底稳了,我们甚至可以加速布局二三线城市!”
沈砚心则眉头微蹙,他更关心的是条款细节,尤其是那些可能影响公司自主决策权的部分。“资本是逐利的,他们给出这么高的估值,必然期待更高的回报。这份tS里,恐怕不会那么简单。”
林砚没有立刻翻开那份文件,她的目光落在窗外,城市的轮廓在夕阳下显得有些模糊。资本的正式入场,意味着公司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机遇与风险都将被无限放大。她深吸一口气,知道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
“先别急着下结论。”她转过身,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通知法务和财务,今晚加班。我们一起来,逐字逐句地,把这份‘厚礼’看清楚。”
那份装着term Sheet的文件夹,静静地躺在会议桌中央,像一枚已经引燃却尚未明确倒计时的炸弹,牵动着在场每一个人的神经。
---
第84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