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文创园的场地,在周锐团队的极限赶工下,终于在招商会前一天呈现出理想中的样貌。原本斑驳的砖墙被保留,搭配上原木色的展架和精心设计的灯光,既现代又透着几分古朴的雅致。空气里还隐约残留着一丝涂料的味道,但已被提前摆放的绿植和沈砚心特意挑选的冷冽竹香中和。
会场入口处,悬挂着张清远师傅早年的一幅中型苏绣作品《烟雨西湖》,细雨朦胧中的湖光山色,通过千万针丝的细腻过渡,呈现出一种近乎摄影的写实感与超越摄影的意境美。这幅画像是整个会场的“定海神针”,无声地宣告着此次招商会的格调与底气。
受邀前来的,多是沈砚心通过业内渠道精挑细选的本地手艺人,涵盖了制扇、绸伞、金石传拓、杭纺等多个品类。他们大多与张清远相仿,身怀绝技,却对市场合作抱有不同程度的疑虑和观望。此刻,他们三三两两地站在会场里,低声交谈,目光却不约而同地瞟向入口,或落在那幅《烟雨西湖》上,等待着那位核心人物的出现。
周锐一身合体的深色西装,游刃有余地穿梭在人群中,与每一位到场的传承人寒暄,递上名片,言谈间既有对前辈的尊敬,也不失平台方的自信。吴薇带着团队,细致地安排着座位、茶点和会议材料,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井然有序。
当张清远在沈砚心的陪同下步入会场时,原本细碎的交谈声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她身上。她今天依旧穿着素雅,但颈间多了一条自己绣制的真丝围巾,花纹是传统的“冰梅纹”,却用了更为现代灵动的配色,平添了几分庄重与生气。
她没有走向主位,而是在前排一个不那么起眼的位置坐下,沈砚心陪坐在侧。这个细微的举动,反而更凸显了她的份量。
会议开始,周锐首先登台。他没有用花哨的ppt,只是站在场地中央,身后是那面古朴的砖墙。
“各位老师,前辈,下午好。我是周锐,‘非遗纪元’的联合创始人。”他的声音清晰有力,“在座的每一位,都掌握着一门甚至几门足以让我们这些后辈仰望的传统技艺。但今天,我们不是来仰望的,我们是来谈谈,如何让这些被仰望的技艺,重新回到更多普通人的生活和视野里。”
他开门见山,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当前非遗传承普遍面临的困境——受众老龄化、市场狭窄、传承断层。他的话语直白,甚至有些尖锐,却恰恰说中了许多在场传承人的心事,引来一些默默的点头。
“我们‘非遗纪元’能做什么?”周锐话锋一转,“我们不是简单的中间商,我们是一个赋能平台。”他简要介绍了平台的“三位一体”模式,重点强调了与传承人合作的“独立性原则”和“价值赋能”理念。
紧接着,林砚通过精心录制的一段视频亮相。视频里的她,背景是云南大本营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扎染作品,她语气真诚而坚定:
“我们深知,每一门手艺背后,都凝聚着一位手艺人毕生的心血和独特的生命体验。我们的使命,不是去改变它们,而是用我们擅长的方式——市场、传播、现代美学——为这些珍贵的技艺搭建一个能遮风挡雨、并能被更多人看见和欣赏的舞台。我们渴望与各位老师携手,不是简单的甲乙双方,而是共同探索传统技艺当代化之路的同行者。”
视频结束,现场一片寂静。铺垫已经足够,所有人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前排的张清远。
沈砚心适时地做了个邀请的手势。张清远缓缓站起身,走到台前,她没有看稿子,目光平静地扫过台下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
“我这个人,不喜欢应酬,更不喜欢谈生意。”她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天然的权威感,“以前有不少人来找我,说要合作,要推广,条件听起来也不错。”她顿了顿,嘴角似乎有一丝淡淡的嘲讽,“但他们要么想让我改针法,迎合所谓市场;要么想把我的绣品,放到地摊一样的网站上去叫卖。”
台下传来几声心有戚戚焉的低叹。
“沈老师第一次来找我,我也没给他好脸色看。”张清远话锋一转,看向了台下的沈砚心,“但他后来没再谈生意,而是跟我聊针法,聊水路,聊丝线的光泽怎么才能保持百年不褪。他让我觉得,他是真的懂,也是真的尊重这门手艺。”
她收回目光,重新看向众人:“他们给我看的这份合作方案,跟我以前见过的所有都不一样。它保证了我的工作室还是我的工作室,我想绣什么,怎么绣,他们不干涉。他们帮我开的那个‘讲堂’,来的都是真正想听我讲讲门道的人,不是来看热闹的。他们还答应,帮我整理我师祖留下来的那些老绣谱……”
说到这里,她的语气有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动。“他们让我觉得,他们不是来摘桃子的,是来一起种树的。”
她没有慷慨激昂,只是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我活了这么大岁数,不敢说看人多准,但这次,我愿意信他们一次,试试这条新路。至少,他们让我这老手艺,感觉没那么…孤单了。”
“没那么孤单了”。这轻轻的一句,却像一块巨石,投入了许多传承人的心湖。他们何尝不感到孤单?在机器轰鸣的时代,坚守着慢工出细活的手艺,其中的寂寞与不被理解,唯有同道中人才能体会。
张清远说完,微微颔首,便走下台,回到了座位。没有呼吁,没有动员,但她的每一句话,都比任何华丽的辞藻更有力量。
会后的小型交流环节,气氛明显热络起来。好几位原本持观望态度的传承人,主动围到了沈砚心和周锐身边。一位制作杭扇的杨师傅感慨道:“张师傅都点头了,你们这个平台,看来确实有点不一样。”另一位西湖绸伞的传人则对“大师讲堂”和品牌赋能表现出浓厚兴趣,仔细询问着细节。
沈砚心和周锐分工协作,一个深入解答技艺合作和内容呈现的专业问题,一个清晰阐述市场前景和合作流程。吴薇则带着团队,细致地记录下每位传承人的联系方式和初步意向。
招商会圆满结束。虽然没有当场签订一堆合同,但成功地在杭州非遗圈层内,树立了“非遗纪元”专业、尊重且值得信赖的形象,并成功吸引了一批高质量传承人的深度关注。张清远师傅的现身说法,如同投入静水的那颗关键石子,涟漪正在扩散。为后续课程的本土化和更多合作的可能,打开了坚实的局面。
第60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