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的余温尚在手心残留,林砚却已没有丝毫停歇。与李阿婆的那一握,像是按下了某个无形的启动键,将她体内所有的激情与构想都彻底激活。她没有沉浸在初步成功的喜悦中,而是立刻投入了更为紧张和具体的行动——将那份蓝图上的“阿婆的蓝”,变为第一款能够真正走向市场、接受检验的产品。
回到客栈,她第一时间通过视频连线了苏茜。屏幕那端,苏茜显然也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她的书桌上铺满了各种材质样本和设计草图。
“砚砚,握手了?!太好了!”苏茜的声音带着雀跃,“那我们得抓紧了,第一款产品,必须一炮而响!”
两人隔着屏幕,开始了密集的头脑风暴。目标明确:保留扎染灵魂,赋予现代形态,讲好阿婆故事。
首先是产品本身。 李阿婆的扎染布品质毋庸置疑,但作为商品的围巾,其尺寸、锁边工艺、流苏处理等细节,仍有提升空间。林砚将阿婆现有的几条精品围巾多角度高清图片发给苏茜,并详细描述了不同纹样(冰裂纹、鹿胎纹、梅花纹等)的寓意和工艺特点。
“布料本身太美了,任何多余的设计都是画蛇添足。”苏茜仔细审视着图片,设计师的直觉让她迅速抓住了核心,“我们要做的,是给它一个足够高级、足够简约的‘画框’,让这块布本身的光芒,毫无阻碍地释放出来。”
她提出了几个方向:统一优化围巾的尺寸,使其更适合日常搭配;采用同色系的精细手工锁边,提升细节质感;流苏的处理要更显精致蓬松,避免粗糙感。
接着是包装,这是赋予产品“价值感”的关键一步。 苏茜否定了所有花哨繁复的设计。
“就用最朴素的、带有肌理感的原色纸浆盒,”她在数位板上快速勾勒着,“颜色就用大地色系,灰白或浅卡其,质感要温润。盒盖正中央,不要logo,不要任何图案,只用一个精致的、微微凹陷的烫印工艺,压出扎染最具代表性的‘冰裂纹’纹理,触手可及,但低调内敛。”
她解释道:“打开盒子,第一眼看到的,不是围巾,而是这个纹理。这是一种无声的暗示,引导用户去触摸,去感受,去期待里面的内容。”
然后是品牌标识和故事卡片。 这是传递价值、建立情感连接的核心。
“Logo‘薪传 | 阿婆的蓝’ 字体要纤细优雅,中文‘薪传’二字可稍带书法笔意,英文‘the blue of Granny Li’ 清晰易读。整体排列要留有呼吸感。”苏茜一边说一边调整着屏幕上的设计稿,“至于故事卡片……”
她顿了一下,神情变得认真:“这可能是比围巾本身更重要的东西。”
她设计了一张对开的厚卡纸,质感如同高级艺术纸。封面是极简的风格,只有logo和一句手写体的Slogan:“时光染就,独一无二。”
翻开内页,左边是一张林砚抓拍的、李阿婆正在染布时的侧影特写,光线柔和,聚焦于她那双布满蓝靛、正在劳作的手。图片下方,是一段简洁而富有诗意的文字,讲述了板蓝根如何历经四季轮回,在李阿婆手中,通过古法六次浸染,最终蜕变为这“蕴藏着星辰与深海”的蓝色的故事。没有夸大其词,只是平实地叙述过程,却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
卡片的右边,则留出了一小块空白,旁边印着一行小字:“此纹样,名为 [纹样名称],世间仅此一件。”这里,可以由林砚或阿婆在每一条围巾售出前,亲手填写上该条围巾独特的纹样名称,使其真正成为“独一无二”的认证。
林砚看着苏茜屏幕上逐渐成型的设计方案,心中激动不已。苏茜的设计,完全抓住了她想要表达的精髓——尊重手艺本身,用极致的设计克制,去凸显和放大其内在价值。 那包装盒,那故事卡片,不再是廉价的附属品,而是成为了产品价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能让消费者沉浸其中、理解并认同其价值的“场域”。
设计方案一定稿,林砚立刻行动起来。她在古城和昆明两地奔波,寻找符合要求的包装材料供应商和印刷厂,反复沟通材质、工艺、色差,确保最终效果能与设计图高度一致。同时,她与李阿婆紧密沟通,将优化后的围巾制作要求细致地传达给她,并预付了一部分材料费和保底收入,让阿婆能安心、无后顾之忧地投入第一批产品的生产。
几天后,当第一个打样成功的包装盒连同苏茜寄来的、打印精美的故事卡片,与李阿婆按照新标准完成的几条精品围巾一起,摆在林砚客栈房间的书桌上时,连她自己都被震撼了。
那原色纸浆盒触手温润,中央凹陷的冰裂纹理仿佛带着呼吸。打开盒子,柔软的、散发着植物清香的蓝色围巾静谧地躺在其中,旁边是那张讲述着时光与手艺故事的精美卡片。
原本在深巷摊位上略显朴拙、甚至蒙尘的围巾,此刻静静地躺在精心设计的“画框”里,仿佛一位被拂去尘埃、换上礼服的绝世舞者,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它的不凡与珍贵。它的美,不再是需要费力解释的、带着“土气”的美,而是一种直击人心的、高级的、充满文化底蕴和手工温度的美。
林砚拿起一条围巾,轻轻围在颈间,感受着那柔软的触感和沉静的蓝色。她看着镜中的自己,又看了看桌上那脱胎换骨般的“首款产品”,一股强烈的信心油然而生。
这不再仅仅是一条围巾。
这是一个宣言。
是一个被精心包装、准备送往更广阔世界的梦想。
“阿婆的蓝”,准备好了。
---
第18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