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奢侈品矩阵”的野心,如同一幅泼墨的宏大画卷在林砚心中铺陈开来,气势磅礴,令人心潮澎湃。然而,当最初的激情稍稍沉淀,一个现实而严峻的问题,便如同画作上亟待填补的留白,清晰地凸显在所有核心成员面前——人才,或者说,是能够支撑起这个矩阵的、兼具传统技艺深度与现代设计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这个问题,在“天工集”独立运营后,因产能瓶颈和沙特王妃定制案的极限压力,早已初露端倪。张清远师傅累倒,王铁山师傅后继乏人,仅仅依靠几位国宝级大师和他们有限的、成长缓慢的徒弟,根本无法满足一个甚至多个高端品牌对创意、对工艺、对稳定产出的渴求。
一次关于“织造局”品牌初步构想的头脑风暴会上,矛盾集中爆发了。
徐薇希望能挖掘更多像香云纱、莨绸这类顶级面料的现代应用可能性,但团队里熟悉这些面料传统工艺的设计师寥寥无几,更遑论进行创新转译。周锐拿着初步的成本模型,指出如果所有核心工艺环节都依赖外部大师,不仅成本高昂,供应链也将极其脆弱。沈砚心则忧心忡忡地表示,她接触过的几位相关技艺传承人年事已高,且观念相对保守,对大规模、标准化的品牌合作心存疑虑。
会议陷入僵局。光有战略的蓝图,却没有足够支撑蓝图实现的“砖石”。
散会后,沈砚心没有立刻离开会议室。她独自坐在长桌尽头,面前摊开着写满各种非遗技艺名称和对应传承人状况的表格。夕阳的余晖透过落地窗,为她镀上了一层温暖却略显孤寂的光晕。她想起了赵启明在王铁山工坊里带来的那些微小却切实的改变,想起了小雅在李阿婆院子里记录的染布笔记,想起了林琳为张师傅绣庄搭建的线上系统……
这些年轻的面孔,如同星星点点的火种,带来了希望,却也凸显了现状的随机与零散。他们凭借着一腔热情和机缘巧合找到了回归的路,但更多的潜在人才呢?他们可能还在迷茫,可能缺乏引导,可能空有想法却不知从何入手。
一个酝酿已久的念头,在她心中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迫切。
她拿起笔,在一张空白A4纸上,郑重地写下了几个字:“非遗设计学院”构想方案。
当晚,沈砚心书房里的灯亮到很晚。她没有撰写华丽的ppt,而是用她最擅长的、细致入微的方式,勾勒着一幅人才培养的生态蓝图。
第二天,她带着这份充满手写笔记和思维导图的方案,找到了林砚。
“林砚,‘天工集’的成功,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回来,这是好事。但我们现在的人才供给,就像是在一条即将干涸的河流里,靠运气捞鱼。”沈砚心开门见山,将方案推到林砚面前,“我们需要自己挖一口井,一条能够持续孕育活水的渠道。”
林砚接过那份沉甸甸的手写方案,认真翻阅。
沈砚心的构想非常系统:
定位:非传统意义上的职业学校或纯艺术院校,而是一个聚焦于“非遗当代化转化”的尖端创新工场与人才摇篮。
核心模式:“双导师制”与“项目制驱动”。每一位学员,都将匹配一位非遗技艺大师(传授核心技艺与文化内涵)和一位资深设计师或品牌运营者(指导现代审美、设计思维与市场洞察)。学习过程不是闭门造车,而是直接参与到“天工集”、“织造局”等真实品牌项目的研发过程中,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课程体系:分为三大模块:
1. “根脉”模块:深入研习特定非遗技艺的历史、哲学、材料与核心技法,由传承人亲自授课,强调“手上功夫”和“心中敬畏”。
2. “转译”模块:学习现代设计理论、美学、材料科学、用户研究、品牌策略等,由徐薇这样的设计领袖和外部专家授课,培养将传统“转译”为当代产品与体验的能力。
3. “创变”模块:聚焦于商业实践,包括项目管理、供应链基础、知识产权保护、市场营销等,由周锐团队和业界精英指导,让创意能真正落地产生价值。
产出目标:不是培养单一的工匠或设计师,而是孵化能够贯通“技艺、设计、商业”的“非遗创新总监”、未来新品牌的主理人、以及能赋能传统工坊的“现代化运营官”。
林砚一页页翻看,眼中的光芒越来越盛。她看到了这份方案背后,沈砚心对文化传承最深沉的忧虑与最前瞻的思考。这不仅仅是在解决眼前的人才荒,更是在为整个“非遗纪元”的未来,铺设一条能够自我造血的、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我们需要一个基地,一个能让大师和学员们沉下心来碰撞、创造的地方。”沈砚心补充道,“最好能远离市中心,在一个有文化底蕴、环境清幽的地方。”
林砚合上方案,深吸一口气,看向沈砚心,目光灼灼:“这不是构想,砚心,这是我们必须立刻付诸实施的战略!”
她当即召集了徐薇和周锐。
徐薇看到方案后,几乎是立刻表示全力支持:“这才是解决创意源头的根本办法!我能亲自去授课,也能邀请我国际上的设计师朋友来做客座教授!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黄埔军校’!”
周锐从商业角度快速评估:“前期投入会非常大,场地、师资、运营……但这属于核心能力建设,一旦成功,将形成我们最坚固的护城河。它能降低我们对个别大师的依赖,提升研发效率和创新成功率,更重要的是,它能为我们未来的品牌矩阵,提供稳定、对口、高质量的人才供给。我支持!”
四人的意见高度统一。
“好!”林砚拍板,“‘非遗设计学院’项目,正式立项!由砚心全权负责筹备,徐薇、周锐全力配合。我们要寻找合适的校址,启动师资招募和首批学员的遴选工作。”
沈砚心握着那份被认可的方案,手心微微出汗,心中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与使命感。
她知道,这所学院要挖掘和培养的,不仅仅是匠人与设计师。
那是火种,是未来,是整个“东方奢侈品矩阵”乃至更宏大梦想的——
生命线。
第144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