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纪元”的品牌热度,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荡起的涟漪正不断扩散至更广阔的领域。在紧锣密鼓地加固自身护城河的同时,外部世界也向他们投来了更多关注的目光,其中不乏寻求跨界联手的橄榄枝。
这天下午,林砚接到了一通来自市场部的转接电话,对方自称是“茶语”(虚构的头部新式茶饮品牌)的品牌合作总监,希望就双方可能的合作进行初步沟通。
“茶语?”林砚在脑海中快速搜索着这个品牌的信息——近几年迅速崛起的国风茶饮,以高品质原叶茶和富有设计感的门店空间着称,主打年轻、时尚的消费群体,与“非遗纪元”的目标用户有相当程度的重合。她立刻提起了兴趣,安排了次日的视频会议。
会议由市场总监主持,林砚、周锐和赵小满旁听参与。屏幕那端,“茶语”的品牌总监是一位干练的年轻女性,姓陈。寒暄过后,她直接切入主题。
“林总,周总,我们团队一直非常关注‘非遗纪元’的发展,尤其欣赏你们将传统文化以如此生动、现代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能力。”陈总监语气诚恳,“我们‘茶语’的品牌内核,也在于探索和呈现东方生活美学。因此,我们希望能与贵公司进行一次深度的跨界合作,共同打造一波具有破圈效应的市场活动。”
她接着抛出了具体的合作构想:“我们设想,联合推出一系列限量版的‘非遗杯套’。杯套的设计,由‘非遗纪元’主导,融入具有代表性的非遗元素,比如剪纸、竹编或蓝印花布的纹样。购买我们特定系列饮品的顾客,即可获得这款特别设计的杯套。同时,凭此杯套到‘非遗纪元’任意线下校区体验课程,可以享受专属优惠。”
这个想法让周锐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茶饮是高频消费,用户基数巨大,如果能借助“茶语”的渠道,将“非遗纪元”的品牌和课程信息精准触达数以百万计的潜在用户,这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流量入口。他几乎能立刻在脑中计算出可能的曝光量和引流成本。
赵小满则从内容角度思考,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让非遗元素“侵入”日常生活的场景。一个精心设计的杯套,握在无数年轻人手中,穿行于都市的街头巷尾,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而无声的文化宣言。
林砚没有立刻表态,她沉吟片刻,提出了几个关键问题:“陈总监,感谢贵方的认可。这个想法很有意思。我有几个问题想探讨:第一,关于杯套的设计,我们希望能真正体现非遗技艺的神韵,而非简单的图案粘贴,这会涉及到与具体传承人的共创和知识产权归属,我们需要明确规则。第二,关于课程优惠的核销流程,需要打通双方的系统,确保用户体验流畅。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我们希望这次合作不仅仅是简单的流量互换,而是能共同讲述一个关于‘东方美学生活方式’的故事,在内容层面有更深的联动。”
陈总监显然有备而来,她微笑着回应:“林总考虑得非常周全。关于设计,我们完全尊重‘非遗纪元’的专业性,愿意以项目制的方式,邀请指定的传承人参与创作,并明确相关设计的知识产权归属。系统对接方面,我们的技术团队可以全力配合。至于内容联动,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我们可以在双方的自有渠道,共同策划一系列主题内容,比如邀请传承人分享技艺故事,或者打造‘一杯茶,一门艺’的主题概念,深化合作的内涵。”
视频会议在友好且富有建设性的氛围中结束。挂断电话后,周锐难掩兴奋:“这是个好机会!‘茶语’的用户画像和我们高度匹配,这次合作能极大提升我们的品牌曝光和获客效率!”
赵小满也点头赞同:“嗯,而且这种融入日常消费场景的合作,比硬广更容易被接受,也更能体现我们‘让非遗回归生活’的理念。”
林砚思考着,目光深远:“这确实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这意味着,非遗元素开始被主流消费品牌认可其商业和文化价值,愿意将其作为提升自身品牌调性的重要元素。这对我们整个行业来说,都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她看向周锐和赵小满:“这次合作,我们要把它做成一个标杆案例。不仅要达成引流和销售的目标,更要展现出我们对于非遗元素商业化应用的专业度和格调。小满,你们内容团队要提前构思,如何将这次合作升华成一个有温度、有深度的文化故事。周锐,运营和技术部门要确保承接流程万无一失。”
“明白!”周锐和赵小满异口同声。
“茶语”的邀约,像一扇突然打开的新窗口,让“非遗纪元”团队看到了品牌影响力溢出所带来的、超越传统教育业务的更多可能性。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异业合作,更是一次对品牌价值的市场认证,以及一次将非遗文化推向更广阔大众消费场景的积极尝试。
所有人都意识到,他们的舞台,正在变得越来越大。
---
第94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