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客栈房间,已近黄昏。夕阳的余晖将窗棂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投在书桌上,与电脑屏幕的光交织在一起。林砚没有开灯,径直坐在了电脑前。脑海中,李阿婆那句“年轻人不爱学”和“只当是便宜货”依旧回响,但此刻,这声音不再是沉重的叹息,而是化作了驱动她思维的燃料,激烈地燃烧。
她打开那份“非遗帝国”计划书,光标在“解决方案”部分闪烁着。白天在阿婆院子里目睹的繁复工艺、感受到的价值落差,以及阿婆话语中透露出的核心痛点,让她之前勾勒的框架变得更加具体、更加紧迫。
必须摒弃传统的“采购-销售”模式。 她首先明确这一点。那种模式,传承人依然是产业链最底端、最被动的原料供应商,无法分享品牌成长的红利,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微薄和传承动力不足的问题。那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榨取”,与她想要赋予手艺尊严的初衷背道而驰。
她的指尖在键盘上敲击,开始构建她心目中理想的合作模式:
1. 联合品牌,价值共享
她写下“薪传”二字,作为母品牌。旗下,可以是“薪传 | 阿婆的蓝 (扎染)”、“薪传 | 锦绣 (某地刺绣)”等。传承人的名字和技艺,将成为品牌最核心的资产,而不是被隐藏或替代。他们要成为品牌的合伙人,而不仅仅是供货方。
2. 创新的收益结构:保底 + 分成 + 分红
这是整个模式的心脏。她详细拆解:
· 保底收入:根据传承人的技艺水平、产能和市场基础,设定一个每月固定保底薪酬。这笔钱,必须足以覆盖其基本生活开支,并提供体面的保障。这是定心丸,让传承人不必再为明天的米粮发愁,能够安心、有尊严地进行创作。这是对“功夫不值钱”最直接的反击。
· 销售分成:每卖出一件产品,传承人按约定比例获得分成。这能激励他们关注市场反馈,参与到产品优化中来,而不仅仅是闭门生产。
· 品牌分红:这是最具前瞻性也最能绑定长期利益的一环。母品牌“薪传”如果获得投资、估值提升,或者年度利润达到某个门槛,签约的传承人将按贡献度和合作年限参与分红。这意味着,他们不再只是出卖手艺的个体户,而是非遗事业共同体的一员,品牌的成长与他们息息相关。这旨在解决“年轻人不爱学”的问题——如果能让他们看到,坚守手艺不仅能温饱,还能获得与品牌共同成长的、可预期的丰厚回报,传承的动力将大大增强。
3. 明确分工,专业赋能
· 传承人负责:核心技艺的生产、质量控制、带徒授艺(未来的课程)。确保产品的“魂”不变。
· 平台负责:品牌建设、产品设计与研发(与传承人共创)、包装、市场营销、渠道拓展、客户服务、法务财务等所有传承人不擅长或无力承担的环节。用专业能力,为手艺赋能和增值。
4. 产品矩阵与渠道构想
她意识到,不能只依赖单一的围巾产品。围绕扎染,可以开发更多元的产品线:
· 核心收藏品系列:如李阿婆亲自染制的、纹样独特的限量款围巾、壁挂,强调其艺术性和收藏价值。
· 日常实用系列:杯垫、桌旗、抱枕、服饰等,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 文创礼品系列:与知名Ip或设计师合作,推出联名款,吸引更广泛的年轻受众。
· 体验课程:将李阿婆的院子作为“非遗课堂”的线下基地,让消费者亲身感受技艺魅力,这本身就是一种深度营销和收入来源。
· 渠道:线上官方店、精选线下买手店、未来自营的“非遗生活馆”。
林砚不断地键入、删改、调整。她试图模拟一个简单的财务模型,计算在李阿婆现有产能下,需要达到怎样的销量和定价,才能确保她的保底收入有来源,并且分成和分红具有吸引力。这并不容易,需要考虑成本、营销费用、平台运营成本等等。
她发现,初始阶段,平台的运营压力会很大,可能需要外部资金注入。但她也坚信,一旦模式跑通,证明了其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吸引资本并非不可能。关键在于,这个模式必须公平,必须能让传承人真切地感受到收入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必须能让手艺的价值得到市场的公允定价。
窗外,天色彻底暗了下来,古城的灯火次第亮起,汇成一片温暖的星河。林砚终于停下了敲击键盘的手,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长长地呼出一口气。
文档中,“商业模式1.0”的部分已经填充了大量细节。它依然粗糙,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假设,前路注定坎坷。但她看着屏幕上那些条分缕析的条款,心中却充满了一种踏实的力量。
这不再是一个空泛的梦想。
这是一个可以拿着去沟通、去尝试、去践行的方案。
她为李阿婆们,也为她自己,找到了一把或许能打开困局的钥匙。
接下来,她需要让第一个人看到这把钥匙,并相信它能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
第11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