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始三年,大汉王朝在汉献帝的治理下,迎来了第三个丰收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百姓的脸上洋溢着前所未有的富足与安宁。然而,在一片祥和的表象之下,姜小伍却看到了一个潜在的隐忧。
在御书房的奏报中,他指着人口统计的卷轴对汉献帝说道:“陛下,您看。虽然我大汉疆域辽阔,百废俱兴,但连年战乱,人口十不存一。许多良田因为缺少劳力而荒芜,许多城镇因为人烟稀少而萧条。国之根本,在于人。无人,则无兵,无税,无国。”
汉献帝的眉头紧锁。他深知人口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一个王朝的兴衰,往往就藏在这冷冰冰的数字背后。
“先生所言极是,然战乱初定,百姓心思在于休养生息,如何能让他们安心繁衍,增长人口?”
姜小伍微微一笑,提出了一个大胆而温馨的建议:“陛下,此事,需从上而下,以身作则。臣请陛下,做两件事。”
“先生请讲。”
“其一,‘通婚令’。陛下可下诏,鼓励天下百姓,不分地域,不分州郡,自由通婚。战乱使得无数家庭流离失所,许多人背井离乡,聚居一地。打破地域的壁垒,不仅能促进人口融合,更能极大地增加婚配的可能性。凡异地通婚者,官府可给予奖励,如减免赋税、赠送布帛农具。”
“其二,皇家表率。上行下效,自古皆然。陛下正值盛年,而后宫空虚。臣恳请陛下,从功臣之家,迎娶数位妃嫔。此举非为陛下私欲,而是为天下表率。陛下身为天子,与功臣联姻,既是恩宠,更是告诉天下人:我们都是一家人,当共同为大汉开枝散叶!”
汉献帝听罢,先是一愣,随即明白了姜小伍的深意。这不仅仅是联姻,更是一场深刻的政治秀,一场凝聚人心、促进人口增长的国家战略。
“好!就依先生所言!”汉献帝的眼中闪烁着光芒,“朕,要为大汉,开枝散叶!”
### **第四十三章:天子大婚,万民瞩目**
汉献帝的提议,在朝堂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当大臣们听到天子要迎娶他们的女儿时,无不感到无上的荣光。
经过慎重选择,汉献帝最终选定了三位功臣之女:
* 丞相诸葛亮之侄女,诸葛氏。聪慧贤淑,有大家风范。
* 征西将军马超之女,马氏。英气飒爽,不让须眉。
* 破吴将军高览之女,高氏。温婉柔美,知书达理。
大婚之日,整个洛阳城都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从皇宫到三位将军的府邸,街道上铺满了红毯,百姓们夹道围观,争睹这百年难遇的盛况。
汉献帝没有选择奢华的排场,而是遵循着简约而隆重的礼仪。当迎亲的队伍经过时,他亲自掀开轿帘,向沿途的百姓挥手致意。百姓们欢呼着“万岁”,他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君主,而是一个正在为国家和民族繁衍而努力的丈夫。
这场大婚,向天下传递了一个无比清晰的信号:皇室与功臣已经融为一体,荣辱与共。
紧接着,汉献帝又下旨,将自己的两位妹妹——长乐公主与安定公主,分别下嫁给了大将军关羽之子关平,以及丞相诸葛亮的长子诸葛乔。
消息传出,再次轰动了朝野。天子嫁女,而且嫁给了最核心的文臣武将之后,这是何等的信任与恩宠!
关羽和诸葛亮接到旨意后,感动得热泪盈眶,率领全家跪接圣旨。这桩婚事,彻底将汉室的血脉与国家的支柱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 **第四十四章:下嫁之风,举国效仿**
天子的表率,如同一颗投入湖中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洛阳城中的官员们纷纷效仿。张绣的儿子娶了贾诩的女儿,赵云的儿子娶了庞德的女儿……一时间,功臣之间联姻成风。他们不再是各自为政的军阀或谋士,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血脉相连的统治集团。
汉献帝抓住时机,再次颁布诏书:“凡我大汉臣民,凡有嫁娶,朝廷皆贺。官员之家,由朝廷资助一半婚嫁费用;百姓之家,官府亦赠贺礼一份,并免除其当年徭役。”
这个政策,彻底点燃了全国人民的热情。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结婚不仅能得到官府的实惠,更是一种荣耀。而对于那些在战争中失去亲人、孤身一人的年轻人来说,这更是他们重建家庭、寻找幸福的最好机会。
一场席卷全国的“通婚潮”开始了。北方的铁匠娶了南方的织女,西凉的牧民迎娶了中原的农家女。不同地域的文化、习俗、血脉在这一次次的结合中交融,一个更加包容、更加有活力的民族正在形成。
最令人感动的,是各地官员的自发行为。许多州郡太守,在朝廷拨款的基础上,还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出一部分,设立“公共嫁妆”,资助那些贫困的年轻人成家立业。他们说:“为天子分忧,为百姓造福,乃我等本分。”
### **第四十五章:盛世华章,人丁兴旺**
一年之后,效果开始显现。
各地的人口统计报上来的数字,出现了久违的、大幅度的增长。洛阳城里,新生儿的啼哭声此起彼伏,成为了这个时代最动听的乐章。
在一个温暖的午后,汉献帝与姜小伍在御花园中散步。不远处,几位妃嫔正带着刚刚出生的皇子、公主在草地上嬉戏。孩子的笑声,清脆悦耳。
“先生,你听。”汉献帝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才是大汉最动听的声音。”
姜小伍看着这温馨的一幕,也笑了:“陛下,一个国家的强盛,不在于疆域有多辽阔,而在于百姓的笑声有多甜美。如今,我大汉两者皆有。”
汉献帝感慨万千:“朕曾以为,帝王之业,在于开疆拓土,在于青史留名。如今方知,最大的功业,是让朕的子民,能安居乐业,娶妻生子,繁衍生息。朕要让他们知道,只要努力生活,这个国家,就会给他们希望和未来。”
他转过头,看着姜小伍,真诚地说道:“先生,谢谢你。你不仅给了朕一个帝国,更给了朕一个家,给了天下百姓一个家。”
姜小伍微微躬身,眼中满是欣慰。
他知道,他所做的一切,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这个时代。这个由他亲手开启的盛世,将会在无数新生儿的啼哭声中,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直至永恒。
夕阳的余晖洒在御花园里,将一家人的身影拉得很长。远处,洛阳城的万家灯火,如繁星般璀璨。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大汉,正昂首阔步,走向它辉煌的未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