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姜小伍帮助关羽投奔汉献帝,并辅佐汉献帝夺回权力的故事。
---
**第一章:龙困浅滩,天机初现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的烽烟正浓。而另一边,下邳城外,曹操大军如铁桶般围困。城内,关羽身陷绝境。他保护着两位嫂嫂,粮草断绝,外援无望。曹操爱其才,派张辽前去劝降。
关羽提出“三约”:一、降汉不降曹;二、俸禄优待两位嫂嫂;三、一旦得知兄长刘备下落,虽远必往。
曹操应允,关羽暂居曹营。他被封为汉寿亭侯,上马金,下马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甚至将吕布的赤兔马相赠。然而,关羽的心,从未离开过那位颠沛流离的皇叔刘备。他夜观《春秋》,心中想的却是汉室的倾颓和兄长的安危。
就在此时,一个名叫姜小伍的年轻人,出现在了许都。
姜小伍并非将门之后,也非名士子弟。他只是一个来自后世的普通历史爱好者,因一场意外,竟穿越到了这个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他没有万夫不当之勇,也没有经天纬地之才,但他拥有一个超越这个时代的“武器”——对历史走向的洞悉。
他知道,刘备此刻正依附于袁绍,而袁绍外强中干,官渡必败。他更知道,那位被曹操“奉迎”到许都的汉献帝刘协,不过是个华丽的囚徒,一生都在权臣的阴影下挣扎,最终悲惨离世。
“不,这不该是结局。”姜小伍站在许都的街头,看着曹军森严的戒备,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冲动,“汉室虽弱,但天下人心仍在。若能有一位真正的‘汉臣’去辅佐陛下,或许……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他的目光,穿过重重宫墙,仿佛看到了那个孤独的少年天子。而能担起这“擎天”之任的,放眼天下,除了那位义薄云天、威震华夏的关羽,还能有谁?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姜小伍心中成形:他要帮助关羽,不是去投奔前途未卜的刘备,而是去“投奔”汉献帝,去完成一件比匡扶刘备更为宏大的事业——重振皇权!
### **第二章:巧言献策,义动云长**
姜小伍深知,直接去见关羽是自寻死路。他利用自己对历史的了解,写了一封密信,信中不谈虚名,只讲“天机”。
信被巧妙地送到了关羽的案上。关羽展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关将军义薄云天,然所寻者,乃桃园之兄长,非天下之君父也。今刘皇叔依附袁绍,如猛虎寄身于朽木,官渡一败,将复何归?而许都城中,天子蒙尘,汉室倾颓,此乃天下之痛。将军手持汉寿亭侯之印,食汉禄,当为汉事。若能脱樊笼,直奔许都,面见圣上,则天下英雄必将闻风而响应。此非背兄,乃为天下苍生行更大之义也。若将军有意,城南老槐树下,有布衣姜小伍,愿为将军效犬马之劳。”
关羽看完,虎躯一震。信中的话字字诛心,直击他内心最深处矛盾。他忠于刘备,但更忠于“汉”这个字。刘备是“皇叔”,但汉献帝才是“天子”。辅佐天子,光复汉室,不正是他毕生的理想吗?
他沉吟良久,最终决定去见一见这个神秘的“姜小伍”。
在城南老槐树下,关羽见到了这个看似平凡的年轻人。姜小伍不卑不亢,向关羽深施一礼。
“阁下何以知我心事?”关羽开门见山。
姜小伍答道:“小人不识将军心事,只知天下大势。将军‘降汉不降曹’,此心可昭日月。然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将军在曹营,名为贵客,实为质子。一旦与刘皇叔会合,曹操必视将军为心腹大患,天下虽大,恐无将军容身之处。唯有天子,才是将军最大的依仗。”
他接着分析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皆因天子孤立无援。若将军这等威名赫赫的汉臣前去辅佐,必能打破僵局。届时,将军以天子之名,号召天下忠义之士,何愁大业不成?这比之追随刘皇叔四处奔波,岂非更直接,更根本?”
关羽被姜小伍的见解深深折服。他看到了一条从未想过的道路,一条更为艰难,却也更为光明的道路。他紧握着青龙偃月刀,沉声道:“先生之言,令云长拨云见日。但不知,我等如何才能脱身?”
姜小伍微微一笑:“山人自有妙计。”
### **第三章:金蝉脱壳,千里奔袭**
姜小伍的计划,核心是利用曹操的“多疑”和关羽的“忠义”。
他让关羽照常接受曹操的赏赐,但每次都表现得心事重重,时常遥望北方,思念刘备。同时,姜小伍散布谣言,说关羽已与袁绍暗通款曲,准备里应外合。
曹操本就爱才又多疑,这些谣言让他心中不安。他派去的探子回报,关羽确实时常向北而泣,整理行装。
恰在此时,刘备果然派人送来密信,告知关羽自己身在袁绍军中。关羽大喜,立刻挂印封金,将曹操所赐之物全部留下,只带旧部,护送二位嫂嫂,准备北上。
曹操闻讯,果然如姜小伍所料,陷入了犹豫。一方面,他敬佩关羽的忠义;另一方面,他又担心关羽真的去助袁绍。最终,在程昱等人的劝说下,他决定放行,以收买天下人心。
然而,关羽并非北上,而是在姜小伍的指引下,绕了一个大圈,向西南方向的许都进发。
“为何不走官道?”关羽的部将周仓不解地问。
姜小伍解释道:“曹操必然料定我们会去河北寻刘皇叔,他派出的追兵,也必在北方的要道上。我们反其道而行之,走这条人迹罕至的小路,看似绕远,实则最安全。此乃‘实者虚之,虚者实之’。”
一路上,姜小伍凭借对地理的了解,避开了所有可能的追兵和险阻。他甚至知道哪里的水源没有断绝,哪里的山贼可以绕行。关羽对这个年轻人的神机妙算愈发敬佩,待之如师友。
当曹操反应过来,关羽可能去的不是河北而是许都时,为时已晚。关羽一行人,已如神兵天降,出现在了许都城外。
### **第四章:君臣相见,密谋定计**
许都城防森严,关羽一行人如何进城?
姜小伍早已想好对策。他让关羽在城外驻扎,自己则孤身入城,通过之前联络好的一位对汉室尚存忠心的老臣——国舅伏完,将一封血书呈给了汉献帝。
血书上,关羽泣血陈词,言明自己“身在曹营心在汉”,如今挣脱樊笼,特来护驾,愿为陛下扫清奸佞,重振朝纲。
汉献帝刘协,自被董卓劫持以来,从未感受过如此真挚的忠诚。他读着血书,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立刻下了一道密旨,命伏完派人打开城门,迎接关羽入宫。
是夜,皇宫深处,一间偏殿内,烛火摇曳。
汉献帝见到了这位传说中的“武圣”。关羽跪倒在地,山呼万岁。刘协亲自将他扶起,君臣二人,一个久困牢笼,一个虎落平阳,相见之下,皆是感慨万千。
“有将军在,朕……朕的汉室,有救了!”汉献帝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姜小伍站在一旁,呈上一幅地图,说道:“陛下,将军。如今我们虽在许都,但许都仍是曹操的巢穴,不可久留。我们必须立刻离开,建立一块属于陛下的根据地。”
他指着地图上的一个点:“弘农。此地靠近旧都长安,民风淳朴,且守将并非曹操心腹。更重要的是,这里是高祖刘邦起家之地,人心思汉。若能拿下弘农,我们便有了立足之本。”
汉献帝和关羽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决然。
一个惊心动魄的计划就此展开:由姜小伍联络城内忠于汉室的旧臣和禁军,制造混乱;关羽则率领精锐,以“清君侧”为名,控制部分城门,护送汉献帝出城。
### **第五章:弘农起兵,龙归大海**
行动之夜,许都城内数处起火,曹营大乱。曹操正在处理军务,闻报大惊,立刻派兵镇压。
趁着混乱,关羽如天神下凡,手提青龙偃月刀,带领百余名精锐,直奔皇宫。沿途曹军挡者披靡,无人能挡其锋芒。
汉献帝在伏完等人的簇拥下,悄然离开皇宫,与关羽会合。当曹操得知汉献帝“失踪”时,关羽等人早已护送着天子,出城远去。
曹操雷霆震怒,派夏侯惇、曹仁等大将率精兵追击。
然而,姜小伍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他早已规划好了最隐蔽的撤退路线,并设下数个疑阵。追兵数次被引入歧途,最终只能望尘莫及。
经过半个月的艰难跋涉,汉献帝一行人终于抵达弘农。
弘农守将本就犹豫是否要完全听命于曹操,见到天子亲临,又有威名赫赫的关羽护驾,心中大定,立刻开城投降。
汉献帝终于在弘农城头,第一次以“天子”的身份,向天下颁布诏书,痛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罪行,号召天下诸侯共讨国贼。
这道诏书,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千层浪。许多对曹操不满的地方势力,以及心向汉室的士人百姓,纷纷响应。弘农的兵力迅速扩充,一座属于汉室的新兴势力,就此诞生。
城楼上,汉献帝望着城下飘扬的“汉”字大旗,感慨万千。他身旁,关羽手持长刀,目光如炬,守护着这位他誓言效忠的君主。
而在他们身后,姜小伍静静地站着,看着这幅历史被自己亲手改写的画面,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他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前路漫漫,曹操的虎狼之师随时会来,北方的袁绍、江东的孙权,也都是巨大的挑战。
但此刻,汉室的龙,终于挣脱了浅滩,回归了大海。而他和关羽,将成为这条巨龙最坚实的翅膀,护送着它,飞向那重振辉煌的明天。一个属于汉献帝,也属于姜小伍的传奇,才刚刚拉开序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