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这座历经战火的古都,再次迎来了它的主人。但这一次,迎接它的不是胜利的喧嚣,而是一种井然有序的肃穆。
孙策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进入了皇宫。他没有急着登基,而是做的第一件事,是亲自前往太庙,祭拜汉室先祖。他跪在牌位前,朗声宣读祭文,言辞恳切,只字不提自己的功绩,只说自己是为汉室“清君侧,安社稷”,如今天下初定,当请天子重掌朝纲。
汉献帝刘协,站在一旁,看着这个比自己年轻不了几岁的男人,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这是最后的仪式,一场精心编排的、体面的告别。
仪式结束后,在太极殿,孙策当着满朝文武和汉献帝的面,呈上了一份奏折。
奏折中,他历数了汉室四百年的功绩,也陈述了如今天下疲敝、民不聊生的现状。最后,他写道:“策,一介武夫,幸赖天命与众卿之力,削平群雄。然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汉室德衰,天命已移,强立之,非苍生之福。为万民计,为社稷计,恳请陛下效仿古圣先贤,行禅让之礼,将神器归于有德者,以开万世之太平。”
汉献帝看着奏折,泪水无声地滑落。他知道,自己没有选择。他颤抖着接过玉玺,亲手交到了孙策手中。
“朕……将天下,托付于将军。望将军,爱民如子,不负苍生。”
孙策双手接过玉玺,高高举起,面向群臣,声音洪亮如钟:“臣孙策,必不负陛下所托,不负天下万民!”
数日后,孙策在洛阳南郊,筑坛祭天,正式登基,国号“吴”,年号“开元”。
开元元年,新朝建立。
然而,登基大典的第二天,孙策便召集了所有核心重臣,宣布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
“自今日起,迁都建业!”
“什么?”群臣哗然。洛阳乃天下中心,历代定都于此,为何要迁到偏远的江东?
孙策看向姜小伍,示意他解释。
姜小伍上前一步,展开一幅巨大的地图。
“陛下,诸位,”姜小伍的声音平静而清晰,“洛阳虽为中心,但历经董卓、曹操之乱,早已残破不堪,十室九空。如今我朝根基在江东,钱粮、兵马、人才,皆出于东南。若定都洛阳,则需耗费巨资重建,且政令传达,物资转运,皆需千里跋涉,劳民伤财。”
“而建业,北据长江,西有荆襄,东临大海,坐拥鱼盐之利,丝绸之富。它不仅是我们的龙兴之地,更是天下最富庶、最安稳的地方。定都于此,我们便能背靠整个东南,从容地经略天下。这,不是退守,而是为了更好地出击!”
他顿了顿,补充道:“洛阳,我们将保留其‘西京’之名,修建太学,作为天下文化与学术的中心。而建业,将作为我们的‘东京’,是帝国的政治与经济心脏。两京并立,一文一武,一南一北,方为长久之计。”
这番话,彻底打消了所有人的疑虑。他们明白了,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迁都,而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关乎帝国未来的宏大战略。
### **第二十五章:经天纬地,新政的浪潮**
迁都建业后,孙策在姜小伍的辅佐下,以前所未有的魄力,推行了一系列影响后世千年的新政。
**第一,政制改革——“三省六部制”的雏形。**
姜小伍深知,一人独裁的弊端。他设计了一套全新的中央官制。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封驳,尚书省负责执行。三者相互制衡,防止了皇权的滥用。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全国各项事务。这套制度,将权力从个人手中,转移到了一个高效、规范的官僚体系之中。
**第二,经济改革——“开元通宝”与大运河。**
姜小伍主持,统一了全国度量衡和货币,铸造了名为“开元通宝”的圆形方孔钱,其成色和重量,皆有严格标准。这种货币的稳定,极大地促进了商业流通。
更惊人的是,他提出了一个宏伟的计划——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北京),南抵余杭(杭州),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接起来。
这个计划,遭到了无数人的反对,认为这是劳民伤财。但孙策力排众议,全力支持。
“修运河,固然会累及当代,但它将福泽后世千年!朕,愿做这个被后人骂的暴君,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这条黄金水道!”
数百万民夫,在姜小伍的精密规划下,被征调起来。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开山辟石,挖掘河道。虽然过程艰辛,但运河通航之日,南方的粮食、丝绸、瓷器,便能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北方的战马、木材,也能迅速抵达南方。帝国的血脉,被彻底打通了。
**第三,军事改革——“府兵制”与“格物院”。**
姜小伍废除了募兵制,推行“府兵制”。将全国划分为数个都督府,士兵平时为农,农闲训练,战时出征。国家授其田地,免其赋税。这不仅保证了兵源,更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同时,他设立了“格物院”,由公输越等人主持,专门研究科学技术。在姜小伍的“启发”下,格物院的研究成果斐然:更先进的冶铁技术,让兵器更加锋利;改良的火药,被制成了威力巨大的“震天雷”;水力纺织机的出现,让丝绸的产量翻了数倍;甚至,他们还在研究一种能够“自行走动”的铁甲车。
**第四,文化改革——“科举制”与“百家争鸣”。**
姜小伍力主废除“察举制”,推行“科举制”。不论出身,凡天下读书人,皆可通过考试,进入仕途。考试内容,不再局限于儒家经典,更增加了策论、算学、格物等实用科目。这打破了士族门阀对官场的垄断,为无数寒门子弟,打开了一扇通往权力中心的大门。
孙策还下令,在洛阳太学,以及各地郡学,鼓励“百家争鸣”。法家、道家、墨家、农家……各种学说,都可以公开讲学,自由辩论。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
### **第二十六章:四海宾服,开元的黄昏**
开元十年。
孙策已经不再是那个冲动易怒的“小霸王”。岁月的沉淀和帝国的重担,让他变得沉稳而威严。他常常在深夜,与姜小伍、周瑜等人,在御书房讨论国事,直到天明。
在他们的治理下,一个崭新的帝国,屹立于世界东方。
北方,被击溃的曹操,退守关中,苟延残喘,再无力南下。
西蜀,刘备在姜小伍的“怀柔政策”下,接受了“吴王”的封号,成为帝国的一个藩王,偏安一隅。
更远的地方,西域都护府重新设立,丝绸之路再次畅通无阻。东瀛、南洋的使者,带着奇珍异宝,不远万里,来到建业,朝拜这位东方的霸主。
这是一个真正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然而,孙策的身体,却在长年的操劳中,渐渐垮了。他身上的旧伤,时常在阴雨天隐隐作痛。
开元十五年的一个黄昏,孙策在姜小伍的陪伴下,登上了建业城的最高楼——紫金之巅。
夕阳的余晖,将整个建业城染成了一片金色。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流如织。远处,长江上的船只,往来如梭。一片国泰民安的景象。
“小伍,你看,”孙策的声音有些沙哑,“这就是我们打下的江山。我做到了,我比父亲,比任何人,都做得更好。”
姜小伍站在他身边,轻声说:“主公,您是千古一帝。”
孙策笑了,笑得有些落寞:“可我总觉得,我好像失去了什么。我怀念当年在江东,和公瑾、太史慈他们,在船上喝酒的日子。怀念我们偷袭许昌时的那种刺激。”
他转过头,看着姜小伍,眼神中充满了信任和感激:“小伍,这个天下,是你帮我打下来的,也是你帮我治理的。我走之后,这副担子,就要交给你了。”
姜小伍心中一痛,他知道,孙策的时间不多了。
“主公,您会长命百岁的。”
孙策摇了摇头,他从怀中,拿出了那把跟随他一生的古锭刀,递给了姜小伍。
“这把刀,杀戮太重。我把它交给你,是希望你能用它,来守护这个天下,守护我们共同创造的这个盛世。”
姜小伍接过刀,刀身冰冷,却仿佛带着孙策一生的体温。
他重重地点了点头:“臣,遵旨。”
夕阳,完全沉入了地平线。
一个英雄的时代,即将落幕。
但一个由他们亲手开创的,更加辉煌的时代,才刚刚开始。姜小伍握着那把刀,站在紫金之巅,看着满城的灯火,知道自己的使命,还远未结束。他不仅要守护这个盛世,更要将它,带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