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秋风,带着一丝凉意,吹拂着蜀汉北伐大营的帅旗。自“驱虎吞狼”之计成功后,东吴的盟誓与粮草源源不断地送来,蜀汉的声威达到了空前的鼎盛。诸葛亮站在城楼上,望着北方,眼中却并非全然的喜悦,而是一种更深沉的思索。
胜利接踵而至,但统一天下的道路,似乎依旧漫长而模糊。下一步,是直取洛阳,还是先稳固关中?是联合东吴直捣黄龙,还是各自为战?每一个选择,都可能通向天堂,也可能坠入深渊。
就在这时,姜小伍来到了他的身边。
“丞相,您在为何事烦忧?”姜小伍轻声问道。
诸葛亮叹了口气,指着远方:“小伍,你看。如今我军得关中、凉州,东吴为盟,曹魏内乱,看似天时地利人和皆在我。但越是这样,我心中越是不安。我军连年征战,国力消耗巨大;东吴看似可靠,实则狼子野心,随时可能背刺。我们就像走在钢丝上,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我……似乎迷失了方向。”
这是诸葛亮第一次,在下属面前流露出如此的迷茫。他不再是那个神机妙算、算无遗策的卧龙先生,而是一个背负着整个国家命运,感到疲惫与沉重的老人。
姜小伍沉默了片刻,然后说了一句让诸葛亮浑身一震的话。
“丞相,或许,我们都忘了最初的梦想。”
“最初的梦想?”
“是的。二十年前,在南阳的草庐之中,您对先帝所说的那些话。”姜小伍的眼神变得无比清澈,“您还记得吗?‘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那番话,就是‘隆中对’。”
“隆中对”三个字,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诸葛亮心中的迷雾。那是他一生战略的起点,是他与先帝刘备共同的理想蓝图。可这些年来,为了北伐,为了兴复汉室,他似乎将这个宏大的顶层设计,简化成了一场场军事上的进攻与防守。
姜小伍继续说道:“丞相,‘隆中对’的精髓,从来不是一味地北伐,而是‘先立于不败之地’。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军事、外交、内政、民生的总和。我们之所以感到迷茫,是因为我们只执行了‘北伐’这一步,却忽略了其他。”
他顿了顿,声音铿锵有力:“丞相,时代变了,但‘隆中对’的内核没有过时。我恳请丞相,在今日之局,重新实行‘隆中对’!我称之为‘新隆中对’!”
诸葛亮猛地转过身,紧紧抓住姜小伍的肩膀,眼中爆发出惊人的光彩:“说下去!”
姜小伍从容不迫地伸出一根根手指,开始阐述他的“新隆中对”。
“第一,内修政理,固本培元。关中虽得,但百姓历经战火,人心未附。我们应立刻在关中实行与蜀中一样的政策:休养生息,减免赋税,兴修水利,推广屯田。让关中百姓真正认同我们,将这里变成我们最稳固的大后方,而不是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这是‘新隆中对’的基石!”
“第二,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化为己用。凉州的羌、氐,南中的蛮、夷,他们不是负担,而是最勇猛的兵源!我们不应只是安抚,更要给予他们尊重和利益,选拔其首领入朝为官,将其青壮编入我军,由姜维将军和马岱将军这样熟悉他们的人统领。让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为我大汉而战!这是‘新隆中对’的兵源库!”
“第三,外结好孙权,以利驱之。我们对东吴,不能只靠道义。要将他牢牢绑在我们的战车上。我们可以将荆州的部分税收利益让给他,承诺攻下襄阳后归他所有,甚至可以提出‘共分天下’的远景。用实实在在的利益,让他不敢有异心,心甘情愿地为我们牵制曹魏在淮南的兵力。这是‘新隆中对’的外部保障!”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姜小伍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待我根基稳固,兵精粮足之时,再行北伐。但北伐之路,亦需革新。我们应兵分三路:丞相您率主力出秦川,直取关东,此为正兵,吸引魏军主力;姜维将军率凉州之兵,出河套,威胁燕云,此为奇兵,动摇魏国之本;而东吴,则由我们用利益驱动,攻取合肥、寿春,此为疑兵,让曹魏首尾不能相顾!”
“三路齐出,互为犄角,曹魏纵有司马懿之谋,也必将顾此失彼,疲于奔命。到那时,天下可定!”
姜小伍的一番话,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诸葛亮面前缓缓展开。这不再是单一的军事行动,而是一个涵盖了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的全方位战略。它让“隆中对”这个二十年前的宏伟蓝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了更加璀璨的光芒。
诸葛亮激动得浑身颤抖,他紧紧握住姜小伍的手,眼中泪光闪烁:“小伍……小伍啊!你让我想起了先帝……不,你甚至比当年的我,看得更远,更透彻!我迷惘了十年,今日,终被你一语点醒!”
他转身,面向长安城,朗声说道:“传我将令!即日起,全军转入休整,在关中全面推行新政!遣使赴东吴,重订盟约,以安其心!命姜维安抚诸戎,编练新军!”
“‘新隆中对’,从今日起,为我蜀汉立国之策!”
那一刻,秋风吹散了长安城头的愁云。诸葛亮眼中的迷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绝对自信。他知道,有了这个全新的、更加完善的“隆中对”,他不再是孤军奋战的悲情英雄。
他和他最得意的弟子姜小伍,以及整个蜀汉,终于找到了那条通往天下一统的,最清晰、最坚实的道路。一个属于蜀汉的崭新时代,即将来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