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安十二年,秋。
吴郡,新建的“行宫”内,汉献帝刘协正对着满桌的佳肴,食不下咽。他名义上是天子,实际上是江东最尊贵的囚徒。
姜小伍走了进来,他没有行君臣大礼,只是微微躬身:“陛下,近来安好?”
刘协抬起头,看着这个改变了天下格局的年轻人,眼神复杂:“姜长史,你将朕困于此地,究竟意欲何为?”
“陛下误会了。”姜小伍微笑着坐下,“我们不是困住陛下,而是保护陛下。曹操名为汉相,实为国贼,他若在,陛下永无宁日。如今,我主孙策,愿为陛下之剑,扫清寰宇,重开大汉盛世。”
“盛世?”刘协自嘲一笑,“朕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掌握,何谈盛世?”
“所以,陛下需要盟友。”姜小伍话锋一转,“天下之大,心向汉室者,绝非少数。他们或隐于山林,或屈身于国贼麾下,等待的,只是一个机会。现在,这个机会来了。”
姜小伍站起身,展开一卷竹简:“臣恳请陛下,以天子之名,向天下颁布三道《求贤令》。”
“第一道,颁予天下名士。如北海的郑玄、颍川的荀攸(荀彧之侄,未被曹操重用)、以及那些在战乱中隐居的饱学之士。令中言明,陛下在江东,开设‘金马门’,广纳贤才,共商国是。凡来投者,皆授以高官厚禄,奉为上宾。”
“第二道,颁予天下将领。尤其是那些被袁绍、曹操排挤,或有功无赏的将领。如驻守幽州的鲜于辅、并州的张燕。令中言明,陛下深知其忠勇,惜其明珠暗投。今江东兵精粮足,正需良将,愿为其正名,委以重任。”
“第三道,也是最关键的一道,颁予袁绍军中。”姜小伍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此令只发给一个人——袁绍的谋主,沮授。”
“沮授?”刘协有些惊讶,“此人虽为袁绍谋主,却屡进忠言而不被采纳,心中郁结。”
“没错。”姜小伍点头,“沮授是真正的汉室忠臣,他留在袁绍身边,不过是尽人臣之责。我们要做的,就是点燃他心中的那团火。令中,陛下要亲笔书写,言说自己被囚之苦,对奸臣当道之愤,以及对沮授忠义的敬佩。并告诉他,江东,才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
刘协看着姜小伍,眼中第一次露出了真正的光芒。他明白了,姜小伍不是要他当傀儡,而是要他成为一面旗帜,一面凝聚天下人心的旗帜。
“好……朕,准了!”
三道以汉献帝名义发出的《求贤令》,如三支利箭,射向了混乱的天下。
### **第十六章:冀州的风,人心的向背**
官渡大败后,袁绍退回冀州,一病不起。他不是病在身体,而是病在心。他输给了他最看不起的曹操,又被孙策在背后捅了一刀,这让他积郁成气,吐血不止。
而就在此时,天子的《求贤令》传到了冀州。
整个袁绍集团,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主公,孙策小儿,竟敢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心可诛!”谋士郭图、逢纪等人纷纷进言,主张与江东划清界限,甚至发兵声讨。
袁绍躺在床上,气若游丝,只是摆了摆手。
而另一边,沮授的府邸,却迎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
“沮公,别来无恙。”来人正是姜小伍的心腹,他带来了姜小伍的亲笔信和汉献帝的密诏。
沮授看完信,久久不语。信中,姜小伍详细分析了袁绍必败的五大原因:外宽内忌,好谋无断,色厉内荏,任人唯亲,不恤军民。每一句,都戳在沮授的心窝上。
而汉献帝的密诏,更是让他热泪盈眶。密诏中,天子称他为“汉之萧何”,恳请他“弃暗投明,以安社稷”。
“唉……”沮授长叹一声,“袁本初(袁绍字)非立业之主,我早已心知肚明。只是受其知遇之恩,不忍离去。”
“但如今,天子有难,汉室将倾,我若再袖手旁观,岂非不忠不义?”
最终,沮授下定了决心。他写了一封回信,让来人带给姜小伍,信中只有八个字:“时机未到,静待佳音。”
姜小伍收到回信,知道鱼儿已经咬钩,现在要做的,就是收网。
他向孙策献上了“破袁之策”。
“主公,袁绍新败,内部已是离心离德。我们不必急于进攻,只需做三件事,便可让他不攻自破。”
“第一,散布谣言。派人潜入冀州,散布‘袁绍病重,不久于人世,其子袁谭、袁尚为争夺继承权,已反目成仇’的谣言。袁绍本就多疑,此谣言必让他父子猜忌,内部分裂。”
“第二,策反将领。袁绍麾下大将高览、张合,皆是勇冠三军之将,却因非河北本土出身,一直受到郭图、逢纪的排挤。我们只需派人暗中接触,许以高官厚禄,并告知他们袁绍死后,他们必被清算,他们必会生变。”
“第三,舆论压制。利用天子之名,再次下诏,历数袁绍‘十大罪状’,称其为‘国贼之二’,号召天下共讨之。如此,袁绍在道义上,便彻底站不住脚了。”
孙策听完,抚掌大笑:“妙!先生之计,真乃兵不血刃,上兵伐谋也!”
### **第十七章:邺城降,河北定**
建安十三年,春。
姜小伍的计策,收到了奇效。
冀州境内,关于袁氏内斗的谣言传得沸沸扬扬。袁绍本就病重,听到这些谣言,更是疑神疑鬼,将袁谭、袁尚分别调离邺城,派往青州和幽州,美其名曰“镇守一方”,实则是为了防止他们兄弟相争。这一下,反而让邺城的兵力更加空虚。
而高览、张合,在接到姜小伍的密信后,也陷入了沉思。他们早就对袁绍的昏聩和郭图等人的谗言感到不满。如今看到江东势大,又有天子在手,他们知道,袁绍的败亡,只是时间问题。
终于,在袁绍病入膏肓,即将咽气的最后一刻,机会来了。
郭图、逢纪等人担心袁绍死后,大权旁落,竟准备先下手为强,密谋诛杀异己。这个消息,被张合提前得知。
“不能再等了!”张合对高览说,“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
当夜,张合、高览率领亲兵,发动兵变,控制了邺城的城门。同时,他们派人打开了城门,迎接早已在城外等候多时的江东大军。
孙策亲率大军,兵不血刃地进入了袁绍的老巢——邺城。
袁绍在病榻上,听到城破的消息,双目圆睁,最后一口气没上来,活活气死了。
邺城一破,整个河北,土崩瓦解。
在姜小伍的安排下,沮授终于“弃暗投明”,公开宣布归顺天子,并带来了袁绍军中所有的人事部署和兵力分布图。
紧接着,张合、高览率部归降。姜小伍信守承诺,上奏天子,封张合为“荡寇将军”,高览为“扬武将军”,地位远超他们在袁绍麾下之时。
在巨大的政治和军事压力下,袁尚、袁谭兄弟二人,虽然还在负隅顽抗,但他们的部下,早已人心惶惶,纷纷倒戈。
不到半年,青州、并州、幽州,相继传来了归顺的消息。袁氏集团,这个曾经占据大半个北方的庞然大物,就这样,在孙策和姜小伍的“组合拳”下,土崩瓦解。
建安十三年冬,孙策在邺城举行了盛大的受降仪式。他站在袁绍的都城之上,俯瞰着这片广袤的土地。
他不仅得到了冀、青、并、幽四州之地,更得到了沮授、张合、高览等一大批顶尖的文臣武将。
此刻,他的手中,有汉献帝,有江东的富庶,有河北的兵马,有天下的人才。
他终于有底气,说出那句藏在心中已久的话。
他转过头,看着身边的姜小伍和周瑜,豪情万丈地问道:
“公瑾,小伍,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和曹操,一决雌雄了?”
姜小伍和周瑜相视一笑,同时点头。
“主公,天下,已是您的囊中之物。”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