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管理的浪潮席卷过后,“铁柱集团”如同一台更换了精密零件、加注了高级润滑油的机器,运转得愈发顺畅高效。然而,坐在崭新董事长办公室里的铁柱,却时常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力不从心。
董事会上的专业术语听得他云里雾里,战略规划会议上那些复杂的市场分析模型和财务预测让他头晕目眩,甚至连手下年轻高管们提交的报告,有时都显得那么“高深莫测”。他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乡土智慧”和“种地哲学”,在应对越来越复杂的资本运作、国际谈判和集团化战略决策时,开始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一次,在与沈先生介绍来的潜在国际合作伙伴进行视频会议时,对方抛出了一连串关于“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投资”、“供应链透明度”、“碳足迹”等概念,铁柱听得一头雾水,只能凭着感觉含糊应对,场面一度十分尴尬。会后,他看到对方代表眼中那一闪而过的疑虑,心里像针扎一样难受。
晚上,他摩挲着温热的板砖,眉头紧锁。
“砖爷,俺是不是……到顶了?感觉现在这摊子,光靠俺那点种地的道理,有点玩不转了。”
【哼!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汝之见识,囿于方寸之地久矣!今既登高望远,自当博采众长,开阔眼界!管理之学,虽源于实践,亦有其系统之法门。汝需补课矣!】
“补课?咋补?”铁柱茫然。
【系统学习!】砖爷的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意味,【坊间有那‘总裁培训班’、‘EmbA’之流,虽良莠不齐,然汇聚各方精英,传授商战理论,拓展人脉视野,正合汝当下之需!】
就在这时,冷凌月也打来了电话,语气直接:“张铁柱,听说你最近几次高层会议有点沉默?遇到瓶颈了?”
铁柱苦笑一声,没有隐瞒:“冷总,不瞒你说,感觉有点跟不上了。你们说的好多东西,俺听不太懂。”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随即传来冷凌月冷静的声音:“很正常。企业的天花板,往往就是创始人的认知天花板。我建议你去报一个国内顶尖的总裁培训班,系统地学习一下。不是为了那一纸文凭,是为了打破你的思维局限,建立更宏观的商业视野。我帮你联系了长江商学院的一个高级课程,下个月开班,你去试试。”
连冷凌月都这么说,铁柱不再犹豫。“中!俺去!”
一个月后,铁柱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走进了被誉为“企业家黄埔军校”的长江商学院。当他穿着那身已经习惯、但依旧与周围格格不入的休闲装,背着个半旧的帆布包,走进明亮宽敞、充满现代感的教室时,立刻感受到了无数道审视、好奇甚至略带审视的目光。
教室里坐着的,大多是四十岁上下、气场强大、衣着光鲜的男女。他们是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翘楚,有互联网新贵、制造业巨头、金融大鳄,言谈举止间无不透露着成功者的自信与精明。铁柱这个浑身带着泥土气息的“异类”,在他们中间显得格外扎眼。
自我介绍环节,更是让铁柱如坐针毡。
“李明,xx科技创始人,公司去年纳斯达克上市。”
“张薇,xx资本合伙人,专注于硬科技赛道投资。”
“王涛,xx集团cEo,世界五百强企业。”
轮到铁柱,他站起来,有些局促地搓了搓手,憨厚地笑了笑:“俺叫张铁柱,来自张家沟,搞了个‘铁柱集团’,主要就是……种地,养猪,卖点黄瓜鸡蛋啥的。”
教室里瞬间安静了一下,随即响起一阵压抑不住的窃窃私语和低笑声。种地?养猪?卖黄瓜?这跟高大上的总裁培训班画风也太不搭了吧?
铁柱的脸微微发烫,但还是硬着头皮补充了一句:“俺们……也准备上市了。”
这话引来更多意味深长的目光,有同情,有不解,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
接下来的课程,对铁柱来说,更是一场艰难的跋涉。教授们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从“波特五力模型”到“蓝海战略”,从“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元宇宙营销”,各种拗口的理论、复杂的图表、海量的英文缩写,像天书一样砸向他。他努力瞪大眼睛听着,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但很多地方根本理解不了。
小组讨论时,他更是插不上话。同学们激烈地辩论着“用户画像精细化运营”、“底层技术颠覆性创新”、“估值模型重构”,他只能在一旁干坐着,像个误入辩论赛的听众。
第一次案例作业,分析一家快消品公司的市场战略,铁柱憋了三天,交上去一份充满“口感要好”、“包装要实在”、“不能骗人”等朴素观点的报告,被教授批注“缺乏理论支撑和数据分析,流于表面”。
那段时间,铁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感和孤独。他仿佛又回到了第一次进城时的那种茫然和无助。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来这里是不是一个错误。
“砖爷,俺是不是真不是这块料?这些东西,听着都费劲,更别说用了。”
【哼!妄自菲薄!汝岂不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理论虽晦涩,然其本质,亦是源于对万千商业实践之提炼总结!汝缺非智力,乃系统框架与共通语言!勿求一时尽解,但求开阔思路,汲取其神,而非拘泥其形!】
砖爷的训斥让他清醒了一些。他想起冷凌月的话——“不是为了文凭,是为了打破思维局限”。
他不再试图死记硬背那些理论,而是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听到“蓝海战略”,他想到的是自家“美容黄瓜”开辟了农产品的新赛道;听到“用户体验”,他想到的是合作社大妈们对城里认领菜地客户的贴心服务;听到“供应链管理”,他想到的是如何优化从张家沟到全国餐桌的物流链条。
他开始主动向那些看起来不那么“高傲”的同学请教,放下身段,坦诚自己的不足。他独特的创业经历和朴实的语言,反而引起了一些同学的兴趣。那位搞制造业的王涛,就对他的合作社模式很感兴趣,两人聊了好几次。
一次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中,同学们大谈慈善捐款、公益基金会。轮到铁柱,他想了想,说道:
“俺觉得,对企业来说,最大的社会责任,不是捐了多少钱,而是把你身边的人都带动起来,让他们都能过上好日子,有奔头。就像俺们合作社,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住上小洋楼,娃能上好学校。这比啥都实在。地种好了,环境保住了,也是对社会负责。”
这番话没有引经据典,却让教授和不少同学陷入了沉思。它剥离了概念的外衣,直指核心。
课程中期,一个关于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案例让各组争得面红耳赤。铁柱所在的小组也卡了壳。一直沉默的铁柱,看着案例中那家企业和自己集团面临的相似困境,突然灵光一闪,冒出一句:
“俺觉得,这数字化转型,就跟俺们种地以前靠天吃饭,现在用大棚、滴灌一个道理。不是要把地里的土都换成电脑,而是用新技术让老本行干得更好、更省劲!关键是这‘化’字,得慢慢来,不能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把根丢了。”
他用“种地升级”来比喻“数字化转型”,虽然粗糙,却一下子点破了问题的本质,让小组的思路豁然开朗。最终,他们小组的方案因为视角独特、落地性强而获得了教授的好评。
渐渐地,同学们看铁柱的眼神变了。从最初的疑惑、轻视,变成了好奇、尊重,甚至带着点欣赏。他或许不懂复杂的模型,但他对商业本质、对人性的理解,有着一种源自土地的深刻和通透。
三个月的高强度学习转瞬即逝。毕业那天,铁柱拿着那张沉甸甸的结业证书,心中感慨万千。他并没有记住所有的理论模型,但他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思维的“拓荒”,视野被极大地打开了。他学会了用更框架性的方式思考问题,理解了资本的语言,也结交了一批高质量的人脉。
回到张家沟,王翠花和李狗蛋立刻围了上来。
“铁柱哥,这‘黄埔军校’毕业的高材生,感觉咋样?是不是说话都得带英文了?”李狗蛋打趣道。
铁柱笑了笑,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狗蛋,少扯淡!学是学了不少,但咱该咋干还咋干!就是现在心里更亮堂了,知道咱这艘船,该往哪个方向开,咋样能开得更稳当!”
他走进办公室,看着墙上挂着的集团战略规划图,如今再看,那些曾经觉得抽象的箭头和框图,似乎都有了更清晰的意义和落地的路径。
“砖爷,这趟学,没白上!”
【然也!汝已初步摆脱井蛙之见,窥得商海之辽阔!然切记,理论是地图,实践是行路!莫要捧着地图忘了看路,亦莫要埋头行路而不辨方向!学以致用,方为正道!】
铁柱重重地点了点头。他知道,总裁培训班的结束,只是一个新的开始。他将带着开阔的视野和系统的思维,回到他深爱的土地上,带领着“铁柱”这艘已经装备升级的航船,驶向更加波澜壮阔的未来。上市,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他清晰战略蓝图上的下一个必经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