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修听得非常专注,不时提出一些问题。他并没有纠缠于过于深奥的雷达方程或信号处理算法,而是紧紧围绕着“好用、管用、耐用”的核心。
“总师,我们的雷达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与现有野战防空系统、地空导弹部队的数据链兼容性测试进行得如何?能否实现‘发现即锁定,锁定即打击’的无缝链接?”
“机上的指挥控制席位,界面设计是否充分考虑了一线指挥员在高压态势下的操作习惯?信息呈现是否足够直观、决策辅助功能是否强大?”
“关于系统的可靠性维护,基层部队需要具备哪几个层级的技术保障能力?日常检测和设备校准的便捷性如何?”
他的问题,每一个都精准地踩在了从“科研成果”到“战斗力的”关键转化节点上。
这让在场的专家们深感惊讶,他们没想到这位来自总参的年轻领导,不仅对技术理解如此到位,更是时刻站在部队使用和未来实战的角度思考问题。
总师推了推眼镜,认真回答道:“叶局长,您提到的这些问题,正是我们当前攻关和测试的重点。
特别是多军兵种数据链的融合,确实存在标准和协议上的挑战,但我们正在与贵局和其他部门紧密协作,全力打通这些‘经脉’。
您放心,我们的目标,就是交付一个能直接融入作战体系、能打仗的装备,而不仅仅是一个实验室里的精品。”
座谈持续了近两个小时,气氛热烈而务实。
叶修的到来,仿佛给项目团队注入了一剂“用户需求”的强心针,也让叶修自己对这个国之重器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具体。
翌日,期待已久的试飞日子终于到来。天空湛蓝如洗,能见度极佳。叶修和众多参与研制的专家、领导们一起,站在指定的观摩区。
远处,机库大门缓缓打开,那架承载着无数人心血的庞然大物——以伊尔-76为平台、背上驮着巨大“蘑菇”的空中预警机,在牵引车的拖曳下,缓缓滑出。
在朝阳的照耀下,机体闪烁着银灰色的光芒,背上的雷达罩显得格外醒目,充满了未来科技感。
地勤人员在进行最后的检查,飞行员和任务系统操作员们精神抖擞地登上飞机。
随着一阵巨大的引擎轰鸣声依次响起,四台发动机喷出灼热的气流。
“空警2000,请示滑出!”
“可以滑出,按预定路线进入跑道。”
无线电里传来清晰的指令。庞大的飞机缓缓转向,对准了那条漫长的跑道。
叶修屏住了呼吸,目光紧紧跟随着那架飞机。他知道,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飞行测试,更是一个时代的开启,是共和国空军走向深蓝、迈向战略空军的铿锵足音。
“空警 2000,风向 147,风速 3,可以起飞!”塔台指挥员的声音通过无线电清晰地传进了驾驶舱。
“明白,起飞!”机长沉稳地回应道。
随着机长的指令,引擎的怒吼声瞬间达到了顶峰,仿佛一头被激怒的巨兽,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强大的推力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驱使着这架庞大的飞机开始加速滑跑。
飞机的速度越来越快,机轮与跑道之间的摩擦发出沉闷的轰鸣声,仿佛大地都在为之颤抖。每一次震动都像是飞机与跑道之间的一场激烈较量,而飞机则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向前冲刺。
在跑道的尽头,机头猛地昂起,巨大的机身如同一只展翅欲飞的鲲鹏,轻盈而坚定地脱离了地心引力的束缚。
它如同一道闪电,直插云霄,向着蓝天疾驰而去!
观摩区里,人们的情绪被这壮观的一幕彻底点燃。热烈的掌声和压抑不住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如同一股汹涌的浪潮,席卷了整个场地。
许多老专家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他们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心中充满了感慨和欣慰。
然而,在这片喧嚣之中,叶修却显得格外安静。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欢呼雀跃,只是静静地仰望着那架逐渐爬升、在蓝天中化作一个小点的飞机。他的目光如同深邃的海洋,蕴含着无尽的情感。
在叶修的心中,此刻充满了难以言喻的自豪与责任感。这架飞机不仅仅是一件先进的武器装备,更是他和无数科研人员心血的结晶。
它的成功起飞,代表着国家航空事业的又一次重大突破,也意味着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在未来可能的联合作战中,这双“空中神目”如何俯瞰整个战场,无形的信息流如何将其与成千上万的作战单元连接在一起,凝聚成一股无坚不摧的体系力量。
他的使命,就是确保这股力量能够顺畅、高效、安全地运转。
试飞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后续的列装、训练、体系融合,还有大量的工作等待着他去推动、去协调。
飞机在天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开始进行预定的测试科目。
叶修知道,从今天起,共和国的天空,有了一双更加明亮、更加智慧的眼睛,和一个更加强大的空中大脑。
新征程的画卷,在阎良这片航空热土的上空,铺展得愈发辽阔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