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屏幕跳出一条新提示,字符滚动的速度比平时慢半拍。
娜娜的光学镜头立刻聚焦在那行字上。她没说话,机械臂已经插进主机接口,开始抓取后台日志。数据流像瀑布一样往下刷,绿色代码映在她的金属外壳上,一闪一闪。
“又来了。”苏珊靠在椅子上,手指敲了敲键盘,“每次出问题,系统都要卡一下才报错,跟挤牙膏似的。”
陈浩站在主控台前,手里捏着一支笔,指节发白。他盯着屏幕上的波形图,眼睛一眨不眨。“这次别放它过去。把所有数据切片,从第25秒开始,每五毫秒截一次状态。”
卡尔低头看着手里的打印纸,上面是三次测试的电压曲线。他皱眉:“下降幅度太小了,不到百分之一。按理说不该影响信号。”
“可它就是崩了。”陈浩把笔拍在桌上,“不是随机崩,每次都卡在三十秒左右。说明有东西在慢慢变坏。”
娜娜调出四条并行曲线:电源输出、放大模块电流、电池内阻、误码率。她将时间轴锁定在25到35秒之间,画面自动放大。
“看这里。”她的声音平稳,“电压从第25秒起持续微降,同时负载电流缓慢上升。电池内阻也在增加,三者变化节奏一致。”
苏珊凑近屏幕:“也就是说,供电能力在下滑,用电需求却在爬升?”
“对。”娜娜点头,“虽然单项波动都在正常范围,但叠加后形成压力累积。到第30秒时,系统已接近临界点。”
陈浩走到白板前,拿起记号笔画了一条线。“就像一群人抬石头上山。没人偷懒,可每个人脚下都打个滑,最后一起滚下来。”他在纸上写了个“累”字,圈起来,“咱们的设备不是坏了,是被自己拖垮的。”
卡尔翻过一页报告:“我查了焊点热成像,没有异常发热或接触不良。物理连接没问题。”
“那就是软性衰减。”苏珊切换界面,调出qpSK解调器的工作记录,“信号幅度轻微波动,导致解码失败率上升。系统自动启动重传机制,反过来加重了电路负担。”
“恶性循环。”陈浩在白板上补了几条箭头,“元件老化→响应变慢→电压微跌→信号畸变→频繁重传→负载加大→系统失稳。一步步推着自己往沟里走。”
实验室安静了一会儿。
“所以不能只看单个模块。”苏珊说,“得看它们在一起怎么互相拖后腿。”
“问题是。”卡尔抬头,“我们手上这些件,都是从旧设备里拆出来的。参数标称合格,实际用了多久、怎么用的,谁也不知道。”
“那就一个个试。”陈浩转身面对三人,“以后不再当它们是标准零件用了。我们要知道谁撑得住,谁一使劲就喘。”
“你是说……给每个元件做个体检?”苏珊问。
“不止体检。”陈浩咧嘴一笑,“还得建档案。谁几岁了,干过什么活,现在还能扛多重,全记下来。”
娜娜立即响应:“我可以启动‘电子元器件寿命建模协议’。结合历史使用记录和本次测试数据,生成性能评估模型。”
“听着像养老院管理系统。”苏珊笑了一声。
“差不多。”陈浩靠着墙,“咱们这堆老家伙,得安排明白点。不能让一个快退休的电容去带关键线路。”
“风险分级有必要。”娜娜继续道,“我建议设三类标签:绿色为稳定可用,黄色为限制使用,红色禁止用于高精度模块。”
“行。”陈浩点头,“你先拿这批回收件开刀。满负荷跑一遍,看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工作量不小。”卡尔提醒,“几百个元件,逐个测试,得花好几天。”
“总比下次实验又崩强。”陈浩摇头,“我们现在最缺的是信息。不知道谁靠得住,组合起来全是赌。与其瞎拼,不如花时间摸清底细。”
苏珊打开记事本:“我可以写个监测脚本,实时追踪每个模块的输出稳定性。一旦发现异常,立刻报警降频。”
“加上这条。”陈浩在白板上写下“实时监控+自动保护”。
“还有。”卡尔补充,“组装时避开高风险搭配。比如不用老旧电容配合高频放大器。”
“对。”陈浩指着刚才画的链式反应图,“我们没法换新件,但可以聪明地用旧件。知根知底地用,不硬扛。”
娜娜已经开始执行程序。她的机械臂连接多个测试端口,依次接入不同元件。屏幕上跳出一个个独立窗口,显示耐久测试进度。
“第一轮样本加载完成。”她说,“预计六小时后得出初步结果。”
陈浩看着那些跳动的色块,忽然说了句:“以前我们当它们是零件,现在得当人看。”
“谁耐扛,谁娇气,心里得有数。”他笑了笑,“不然下次又是全员陪葬。”
苏珊合上笔记本,揉了揉太阳穴。“那咱们这实验室,快成元件养老院了。”
卡尔也笑了:“护理等级还得细分。一级照护和特级监护不能混住。”
“说得对。”陈浩走到主控台前,重新坐下,“以后谁上岗,先看健康证。没体检报告的一律不准装机。”
娜娜的指示灯转为稳定蓝光,进入长效运算模式。她的数据库正在导入历史维护记录,结合当前测试数据,自动生成风险分布图。
绿色区域占了大半,集中在电阻和基础逻辑芯片;黄色区块多为电解电容和继电器;红色标记只有七个,全是高频滤波模块中的老型号电容。
“发现问题了吗?”陈浩盯着那几个红点。
“七枚电容性能严重衰退。”娜娜回答,“虽能通过基础检测,但在持续负载下响应延迟超过安全阈值。建议立即停用。”
“果然。”苏珊凑过来,“这三个还装在昨天的原型机上。”
“拆了。”陈浩直接下令,“哪怕影响进度,也不能留隐患。”
卡尔起身准备工具箱:“我现在就动手。”
“等等。”苏珊拦住他,“先把替换方案定下来。用哪个备用件,得先过风险评估。”
“你说得对。”陈浩点头,“不能再凭感觉换了。谁替谁,必须有依据。”
娜娜同步更新数据库,将七枚红色元件标记为“禁用”,并推荐三组绿色替代方案。每组都附带兼容性评分和预期寿命预测。
“这效率还行。”陈浩看了眼时间,“比我预想快。”
“知识资料库起了关键作用。”娜娜解释,“已有同类元件的失效案例共三百二十七例,可直接用于模型训练。”
“你还藏着这么多料?”陈浩挑眉。
“一直都有。”娜娜语气平淡,“只是你们没问。”
“我们以为换个件就行。”苏珊苦笑,“结果人家背后整了个大数据平台。”
“现在知道了。”陈浩站起身,活动了下肩膀,“以后拼设备,先拼数据。”
他走到娜娜身后,看着屏幕上不断刷新的风险地图。“以前是凑合着用,现在是精打细算地用。虽然穷,但不能邋遢。”
“下一步呢?”卡尔问。
“继续测。”陈浩指着剩下的黄色区域,“这些也不能放过。今天能撑住,明天未必行。我们要建立长期追踪机制。”
“我可以设置定期自检任务。”娜娜说,“每月运行一次耐久测试,动态更新状态标签。”
“加个提醒功能。”陈浩补充,“谁快到期了,提前一周报警。”
“已纳入计划。”娜娜回应。
苏珊伸了个懒腰,但没起身。“这一套搞下来,咱们算是从游击队升级成正规军了。”
“装备还是破的。”陈浩笑着接话,“但至少有了作战手册。”
卡尔低头看着手里的波形图,忽然开口:“如果早这么做,上次通信阵列就不会炸了。”
“那时候急着出成果。”苏珊低声说,“哪顾得上查这么多。”
“现在不急了?”陈浩反问。
“更急。”他顿了顿,“但我们学会了慢下来做事。”
娜娜的显示屏突然弹出新提示:第二批元件测试启动,预计耗时八小时。进度条开始缓缓推进。
陈浩盯着那条缓慢爬升的绿线,手指无意识敲着桌面。
苏珊翻开记事板,准备排明天的测试顺序。
卡尔捏着打印纸的一角,目光落在某个温度阈值上,嘴唇微动,像是要说什么。
陈浩转头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