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蹲在废墟边缘,手指从泥地上收回。他盯着那个半截脚印看了两秒,又抬头往矿脉深处望了一眼。
没人动。
陈浩把记录板夹回胳膊下,声音不大:“先撤。”
娜娜没说话,但投影已经收了。她转身时机械关节发出轻微的转动声,像是生锈的门被推开。
苏珊关掉终端,顺手把采样瓶塞进背包。她没问为什么撤,也没多看那脚印一眼。这种时候,信队长比问理由重要。
四人原路返回。来时花了四十分钟,回去只用了二十五。陈浩走在最前,脚步比平时快,但没乱。他知道后面三个人都看着他的背影,只要他不停,大家就不会慌。
样本箱用双锁封着,贴了压力标签,由卡尔背着。这东西现在比氧气瓶还金贵。
回到基地时天还没亮。外面风大,吹得金属外壁嗡嗡响。他们脱下潜水服,直接进了实验室。
“开灯。”陈浩说。
灯亮了。白光打在操作台上,那块从矿里带回来的稀有金属泛着冷色。表面不平整,像是被什么硬物撞过,边缘有撕裂纹。
“就它了。”陈浩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咱们不挖了,先把它用好。”
娜娜走到分析仪前,手臂弹出数据线,插进接口。屏幕一闪,开始扫描。
“硬度测试中……导热系数异常……晶体结构呈非对称排列。”她一条条报出来,“不适合传统加工方式。”
“不能切?”卡尔站在旁边,手里还拿着扳手。
“高温切割会导致内部应力失衡,材料会碎。”娜娜说,“低温也不行,太脆。”
“那就别切。”陈浩靠在椅背上,“我们又不是要做菜刀。能不能换个思路?比如——贴上去?”
苏珊抬头看他:“你是说,把这玩意儿当外壳?”
“对。”陈浩坐直了,“我们的潜水服扛不住深区压力,氧气瓶也撑不了太久。要是能在外面加一层这东西,说不定能多活几分钟。”
“想法可行。”娜娜调出潜水服三维模型,“建议将稀有金属制成薄片,覆盖关键部位:胸甲、肩部、后颈。氧气瓶外层也可包裹,提升抗压能力。”
“听着简单。”卡尔嘀咕,“可你怎么把它弄成片?拿牙咬?”
“不用牙。”娜娜转头,“我有方案。”
她打开资料库,页面快速滚动,最后停在一个技术档案上。
“低温脉冲激光微雕。”她说,“配合惰性气体包覆熔接,可以实现精准塑形,避免热损伤。”
“听不懂。”卡尔挠头。
“意思就是——”陈浩接过话,“用冷激光一点点削,边上喷气保护,不让它炸。跟刮胡子差不多,就是工具贵点。”
“设备有。”娜娜走向角落的柜子,拉开抽屉,“上次修反应堆剩下的激光阵列还能用,改装一下就行。”
“那你动手。”陈浩摆手,“我和苏珊盯参数,卡尔打下手。”
接下来六小时没人休息。
娜娜负责主控,激光束在金属表面游走,发出细微的嘶声。每削下一小片,都会被夹进托盘冷却。苏珊记录变形率和能量消耗,时不时调整输出功率。卡尔来回跑,送零件、换冷却液、擦镜片。
陈浩坐在监控屏前,眼睛盯着进度条。
“还剩百分之十五。”他说。
“注意温度波动。”苏珊提醒,“刚才升了零点三度,虽然没超限,但趋势不对。”
“已调节冷却流速。”娜娜回应,“当前稳定在安全区间。”
最后一片成型时,已经是中午。
七块金属薄片整齐排在托盘里,像银灰色的鱼鳞。
“下一步。”陈浩搓了把脸,“组装。”
他们选了旧款潜水服做原型。拆开外层,露出里面的碳纤维骨架。按照设计,金属片要贴在受力最大的区域。
第一块顺利粘上。
第二块刚压下去,边缘就裂了道缝。
“停!”苏珊喊。
大家都停下。
裂缝不长,但在灯光下很明显。稍微一弯,就能看到里面露出来的基底。
“膨胀系数不匹配。”苏珊摸着裂口,“金属和聚合物受压反应不一样,硬贴会崩。”
“那怎么办?”卡尔问,“重新做基底?”
“来不及。”陈浩摇头,“有没有缓冲材料?软一点的,能吸压的。”
苏珊想了想:“上次开采时采到的那种硅藻黏合剂——天然的,柔韧性好,还耐水压。”
“在哪?”
“还在样品柜里,没送走。”
五分钟不到,瓶子拿来了。灰白色膏体,有点像牙膏。
“试试。”陈浩递过去。
苏珊取了一点涂在接缝处,再压上金属片。这次没有立刻加压,而是等了十分钟,让黏合剂自然附着。
“行了。”她松手,“没裂。”
“再压。”陈浩说。
他们慢慢增加压力模拟深海环境。屏幕上数字跳动,从五百米当量升到八百,再往一千。
裂缝没扩大。
“成了。”卡尔笑了,“三明治结构真管用。”
“不只是结构。”娜娜补充,“我们还可以优化分布位置。根据历史损伤数据,胸甲右侧最容易受损,那里应该加双层。”
“你画,我贴。”陈浩站起来,“争取下午就把整套做完。”
新潜水服完成时,天已经黑了。
整体看起来没太大变化,但重量多了三公斤。表面光滑,反光弱,不像普通涂层那样刺眼。
“叫它什么?”卡尔问。
“深潜3型。”陈浩说,“前两个都报废了,这个要是再坏,咱就改行挖沙子。”
接下来是氧气瓶。
老款只能撑六小时,深区任务根本不够用。他们想把稀有金属裹在外层,同时改进内部供氧系统。
娜娜调出第659章的数据做参考,重新设计阀门控制逻辑。
“问题在释放速率。”她说,“新材料导气性太强,一开始流量过大,容易造成呼吸紊乱。”
“那就加个手动阀。”陈浩提议,“自动不行,咱就自己调。”
“可以。”娜娜点头,“增设应急旋钮,位于瓶身左侧,拇指可直接操作。”
第一次测试在模拟舱进行。
卡尔穿上新潜水服,背上氧气瓶,走进压力室。
门关上。
泵启动,压力逐渐上升。
“五百米。”苏珊盯着屏幕,“呼吸频率正常。”
“八百米。供氧稳定,没发现泄漏。”
“一千二。外套无变形,接缝完整。”
“等等。”陈浩突然指着氧气曲线,“流速在升!”
果然,数值跳了一下,从每分钟两升涨到三点五。
“手动调节。”娜娜下令。
卡尔按下旋钮,流量回落。
“再试一次。”陈浩说,“这次从一千五开始。”
第二次测试更久。他们反复调整算法,换了三种输出模式,最后定下一个恒流方案。
续航时间提升了百分之四十。
“够用了。”陈浩签字确认验收,“至少能多活一阵。”
苏珊把硅藻黏合剂样本放进密封盒,贴上标签,准备移交。
卡尔清点工具,把激光阵列装回柜子。他在记录板上写下一行字:可批量复制。
娜娜站在后台,程序还在跑。她的机体进入低功耗状态,散热口微微发烫。
陈浩靠在墙边,看着那套装好的深潜3型静静立在架子上。银灰色外壳在灯光下没什么光泽,像一块沉下来的铁。
他本该松口气。
但他没动。
因为就在刚才,监控屏右下角闪过一个信号。
很短,不到一秒。
来源不在外面,也不在地下河方向。
是从他们带回的那块稀有金属内部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