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的鏖战接近尾声。
林眠的新团队像一台刚刚完成组装的精密仪器,在最初的生涩与磨合后,开始爆发出惊人的效率。办公室里,键盘敲击声、快速而低沉的讨论声、白板笔书写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专注而高效的背景音。老陈带着人搭建的自动化测试框架已经初具雏形,张桐负责的核心算法模块跑出了远超预期的数据,小米的交互设计稿迭代了三版,一版比一版更贴近林眠提出的“人性化无缝”理念。
林眠坐镇其中,如同中枢神经。他不需要事必躬亲,但总能精准地把控方向,在关键节点给出决定性意见,或是快速清除团队协作中出现的阻塞。他依旧保持着准点下班,但团队发现,他在白天那有限的工作时间内所输出的决策质量和推进力度,远超常人。这种“高效模范”作用,无形中也在影响着团队的节奏,没人好意思在他离开后明目张胆地磨洋工,反而更专注于在核心时间内解决问题。
周五下午,距离下班还有一个小时,项目计划书的最终版正在做最后的校对,技术方案的核心部分已经定型,远超陈总最初“眼前一亮”的期望。一种紧绷后即将松弛的气氛开始在团队间弥漫。
就在这时,林眠和老板赵总的邮箱,几乎同时收到了一封新邮件。
发件人地址带着集团总部的域名后缀,标题是——《关于启动“特殊人才效率评估与管理模式”内部调研的通知》。
邮件内容措辞严谨官方,大致意思是:集团注意到旗下部分公司涌现出一些具有独特工作模式且产出卓越的“特殊人才”,为更好地理解、支持并潜在推广此类高效模式,人力资源与战略发展部将联合开展此次调研。邮件末尾,还附有一份详细的调研问卷(初版),要求被调研对象及其直接主管协助填写。
这封邮件,像一块无形的巨石,悄无声息地投入了刚刚平静不久的湖面。
赵总几乎是立刻就打来了内线电话,声音里混杂着兴奋、紧张与一种难以言喻的审慎:
“林总监!看到总部邮件了吗?”他的语气因为激动而有些发紧,“总部!这是总部直接下的文!点名了‘特殊人才’、‘独特工作模式’!这说的不就是你吗?!”
林眠握着话筒,目光还停留在电脑屏幕的邮件内容上。“看到了。”他的反应平淡得多。
“这是天大的好事啊!”赵总的声音拔高了些,“这说明你的名字,你的这套……呃,‘方法’,已经进入集团高层的视野了!这是重视!是肯定!说不定,以后你的模式还能在集团内部推广!”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公司因林眠而备受总部青睐的美好前景。
但兴奋之余,一丝顾虑也爬上了他的心头,语气稍微冷静下来:“不过……这调研问卷我粗略看了一下,问得很细啊。日常工作安排、时间管理方法、灵感触发机制、团队管理理念……甚至包括一些个人生活习惯的评估。”他顿了顿,压低声音,“林眠,这里面有些内容,可能涉及你个人的……一些独到之处,你斟酌着填写。既要体现出价值,也要注意……分寸。”
赵总的潜台词很清楚:总部的好奇和重视是机遇,但也伴随着被过度审视、甚至被“解剖”研究的风险。林眠那套“睡觉出灵感”的核心,究竟有多少能摆上台面?又能以何种方式呈现?
“我明白。”林眠回答,语气依旧没什么起伏。
挂断赵总的电话,林眠重新仔细阅读那封邮件和附件的调研问卷。问题确实设计得极具针对性,显然总部那边是做了一番功课的。不仅关注他个人的工作效率,还延伸到了他新团队的组建理念、管理方式,试图从中提炼出一种可复制的“模式”。
这不再是公司内部小范围的认可或好奇,而是来自更高层级、更系统性的“关注”。
他靠在椅背上,指尖轻轻敲击桌面。窗外,夕阳正在西沉,将天空染成一片暖橙色。办公室里,团队成员们还在为最后的收尾工作忙碌,尚未察觉到这封来自总部的邮件可能带来的波澜。
苏早的通讯窗口弹了出来:【总部邮件,看到了?】
她的消息总是这么及时。
林眠回复:【嗯。】
苏早:【你怎么看?】
林眠:【例行公事。】
苏早发来一个意味深长的表情:【恐怕没那么简单。这份调研问卷,像个探针。总部想知道,你究竟是昙花一现的偶然,还是确实掌握了一套可复制的、具有普适性的高效工作法。这对你,既是机会,也是考验。】
她的分析一针见血。
林眠看着苏早的话,目光再次扫过问卷上那些细致入微的问题:
“请详细描述您典型工作日的时间分配,特别是用于‘创造性思考’或‘灵感酝酿’的时段及环境要求。”
“您如何平衡高强度脑力劳动与必要的休息恢复?是否有独特的放松或充电方式?”
“在您领导的团队中,您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来提升整体效率并减少无效加班?请提供具体案例和数据支撑。”
这些问题,指向性非常明确。
他确实可以给出一些基于通用时间管理、效率提升方法的回答,但这显然无法满足总部“挖掘核心”的期望。但如果过于坦诚,将他依赖于【睡眠系统】的本质(尽管他无法明言)和盘托出,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是被当成异类排斥?还是被过度研究,失去自主性?
总部的“关注”,像一双悬浮在头顶的眼睛,带来了潜在的资源倾斜和晋升通道,也带来了被定义、被规训、甚至被“工具化”的风险。
团队成员小米敲了敲门,探进头来,脸上带着完成任务的轻松笑容:“林总监,计划书最终版发您邮箱了!我们这边……差不多可以收工了吧?”
林眠抬起头,看着小米脸上那属于正常下班时间的期待,点了点头:“可以,今天准时下班。大家辛苦了。”
“耶!谢谢总监!”小米欢快地缩回头,外面传来一阵压抑的小小欢呼。
林眠关掉邮件窗口,没有立刻开始填写那份问卷。
他需要思考。
如何回应这份“关注”,将决定他未来在公司的处境,甚至更远的发展。
是将其视为一个展示自身价值、争取更多资源的平台?
还是保持距离,维护自己那套独特工作模式的独立性和神秘性?
或者,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总部的探照灯已经打亮,他站在光晕中心,需要做出反应。
而他的答案,或许就藏在他一直以来所坚持的,那看似简单,却又无人能真正模仿的核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