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严“清君侧”的檄文与梓潼烽火同时抵达洛阳,司马懿捏着信纸的手指因亢奋而微微颤抖——他面前沙盘上代表蜀汉的赤色小旗正剧烈摇晃,而钟会刚用匕首削去代表文钦的魏军叛旗,刀尖已点在寿春与宛城之间:“丞相,该让诸葛亮尝尝两面起火的味道了。”
——
公元242年,初春。
大将军府,议事厅。
气氛肃杀而热烈。魏国核心的军事将领和谋臣几乎齐聚一堂。太傅、骠骑将军司马懿端坐主位,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分列左右。下方则是征东将军王昶、豫州刺史毋丘俭、雍州刺史郭淮、征西将军陈泰、以及刚刚在淮南地区成功化解了陆逊攻势的钟会等宿将。谋士方面,则有邓飏、何晏,此二人虽浮华,但此刻也位列其中。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巨大的舆图上,那代表着蜀汉疆域的西南一角,此刻正被特意标注出的“梓潼”二字,如同一个诱人的疮疤。
“诸公,”司马懿声音沉静,但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情况已然明朗。季汉中都护、托孤大臣李严,于益州北部重镇梓潼悍然起兵,打出“清君侧,诛诸葛”的旗号,指责诸葛亮专权跋扈、穷兵黩武、苛政虐民!蜀汉后院起火!”
“父亲,”司马昭脸上露出一切尽在掌握的从容微笑,拱手道,“李严此乱,非同小可!其身为托孤重臣,在益州本土势力根深蒂固,其登高一呼,必然应者云集!诸葛亮此刻,定然焦头烂额,首尾难顾!此乃天赐良机,我军当趁此良机,大举反攻,收复失地,甚至一举扭转战局!”
殿内众将闻言,亦是精神大振,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久违的、名为“希望”的气息。诸葛亮去年秋季率蜀汉大军北伐,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宛城、潼关、东三郡、寿春等重镇皆失,魏国丧师失地,被动挨打,尤其是高平陵之变后内部尚未完全稳定,可谓内外交困。如今,强大的对手内部突然爆发如此严重的内乱,怎能不让人欣喜若狂?
司马懿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知道,机会稍纵即逝,必须制定出最精准、最有效的战略,才能将这“天赐良机”的利益最大化。他站起身,走到舆图前:“此乃天赐良机!诸葛亮主力西顾,其东部、北部防线必然空虚!我军当趁此良机,大举西进,收复失地!”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随即爆发出热烈的议论声。
王昶率先出列,他性格刚猛,指着地图上的潼关方向:“太傅!潼关乃关中门户,天下雄关!然诸葛亮主力若被李严牵制于蜀中,潼关守备必然相对空虚!末将以为,当集中精锐,猛攻潼关!若能破关,则长安震动,关中可复!此乃直捣黄龙之上策!”
他的提议代表了许多渴望正面复仇的将领的想法。
然而,他话音刚落,负责关中防务多年的老将郭淮便摇头反驳:“文舒将军勇毅可嘉。然,潼关之险,非比寻常。诸葛亮虽可能调走部分守军,然其关城坚固,守将魏延亦非庸才。纵使其内部生乱,欲在短时间内攻克此等雄关,谈何容易?若顿兵坚城之下,久攻不克,待诸葛亮迅速平定内乱回师,我军恐进退维谷,反受其害!”
郭淮的分析更为老成持重,得到了陈泰等将领的附和。潼关,确实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这时,风尘仆仆赶回的钟会开口了。他年轻,资历尚浅,但因其在淮南的出色表现,已无人敢小觑。他走到地图前,先是用匕首干脆利落地将代表已死的文钦和徐盛的小旗削去,动作果决,带着一丝冷冽,随即刀尖精准地点在了两个位置上——宛城与寿春。
“太傅,诸位将军,”钟会声音清朗,带着强烈的自信,“潼关天险,强攻确非上策。昶将军之意虽壮,却恐事半功半。观当前局势,我军有两个更好的突破口!”
他首先指向宛城:“此处,乃荆州北部门户,连接中原与荆襄之地,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关平、徐庶虽侥幸攻占,然时日尚短,民心未附,城防工事必然未能完全修复巩固!更关键的是,此地远离蜀汉核心区域,诸葛亮此刻自顾不暇,难以给予有效支援!若我大军骤至,以泰山压顶之势攻之,关平、徐庶根基未稳,内无必守之民心,外无强援可期,破之必矣!收复宛城,则我可重新掌控南阳盆地,威胁荆州腹地,将蜀汉势力重新压回汉水以南!”
他的分析条理清晰,切中要害,连郭淮也微微颔首。
接着,钟会的刀尖移向东南的寿春:“至于此处……更是千载难逢之机!”他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淮南之乱初定,陆逊虽为名将,然其于寿春新遭败绩,士气受挫,仓促之间,根本来不及重新构建完善防线!诸葛亮此刻被李严牵制,无力东顾!此时若不取,更待何时?”
他看向司马懿,语气斩钉截铁:“太傅!用兵当如烈火,趁其病,要其命!诸葛亮此刻如同被困住四肢的巨人,我等当在其最疼痛、最无暇顾及之处,再插上两把尖刀!主攻宛城,牵制或伺机攻取寿春! 让诸葛亮首尾不能相顾,东西两面同时起火!此乃一举收复两大战略要地,极大削弱蜀汉之势的绝佳时机!”
钟会的建议,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两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众将纷纷议论,权衡利弊。
司马懿眯着眼睛,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座椅扶手,心中飞速盘算。钟会的分析,与他内心的想法不谋而合。潼关难打,这是共识。而宛城和寿春,确实是蜀汉目前防线上的两个相对薄弱环节,尤其是在诸葛亮被内乱牵制的背景下。
攻打宛城,可以打击蜀汉在荆州方向的扩张势头,收复重要疆土,政治意义和战略价值巨大。
而在淮南方向施加压力,甚至攻取寿春,不仅能进一步打击陆逊,稳定东南防线,更能极大地牵制蜀汉的兵力,使其无法全力西顾平定李严之乱,或者无法全力支援宛城。
这是一石二鸟,甚至一石三鸟之计!
这时,一直沉默的司马昭开口了,他的声音带着一种经历过生死考验后的冷静与狠辣:“钟士季之策甚善。然,昭以为,尚可更进一步!潼关固然难攻,但并非只有强攻一途。蜀汉新得关中不久,民心未附,尤其是我大魏旧族,多有思慕王师者。我可派细作死士,携带李严檄文,潜入关中,散布流言,动摇其民心军心。同时,主力陈兵潼关之外,却暗遣一支奇兵,沿黄河西进,寻找渡口,或绕行蒲阪津,尝试从侧翼迂回,威胁潼关之后,或直接穿插进入关中腹地!”
州泰闻言,大声赞同:“子尚公子此计大妙!末将愿领一支精兵,担当此迂回奇袭之任!必叫蜀军措手不及!”
毋丘俭则持重一些:“迂回侧击,固然出其不意,然风险亦大。若被蜀军察觉,孤军深入,恐有覆没之危。需有万全策应。”
谋士邓飏捻须道:“不仅如此。李严虽反,其实力如何,能支撑多久,尚未可知。我军动作必须迅捷!若等诸葛亮迅速平定内乱回师,则良机尽失。故,各路军马,需约定时日,同时发动,形成泰山压顶之势,令蜀汉四面起火,无力兼顾!”
何晏也附和道:“正该如此!可传檄四方,言明李严乃顺天应人,诸葛亮乃国贼当诛,以正我军出师之名,瓦解蜀汉军心士气。”
众将你一言我一语,战略思路逐渐清晰。
“士季之言,深得我心。”司马懿终于开口,一锤定音,“诸葛亮此刻分身乏术,正是我辈建功立业,报效朝廷之时!”
他站起身,走到沙盘前,开始下达一系列命令,语气沉稳而决断:
“战略目标: 趁蜀汉内乱,东西两线同时发动攻势,以收复宛城为主要目标,同时进攻淮南,牵制并伺机夺取寿春等地,最大化扩大战果,削弱蜀汉!”
“具体部署:”
“一、西线,宛城方向:”
“以征东大将军王昶为主帅,徐州刺史州泰为副将,统率洛阳中军精锐五万,并调集兖州驻军三万,合计八万大军,出叶县,直扑宛城!”
“战略要求:不惜代价,速战速决!务必在诸葛亮解决李严之前,攻克宛城!若关平、徐庶据城死守,则围城打援,断其粮道,迫其出战!若其弃城,则趁势收复南阳全境!”
“郭淮将军!”
“末将在!”郭淮出列。
“你总督关中军事,对潼关方向,采取守势!但需摆出进攻姿态,多布疑兵,广插旌旗,做出欲强攻潼关之假象,迷惑蜀军,使其不敢轻易从潼关抽调兵力支援宛城!”
“末将领命!”
“州泰!命你为先锋,率精骑一万,步卒两万,伺机寻找黄河渡口,执行迂回侧击之任!”
“末将领命”
“二、东线(淮南方向):”
“以镇东将军、扬州刺史钟会为主帅,全权负责淮南战事!整合现有淮南各部,并增调青、徐之兵两万予你!”
“战略要求:以收复寿春为核心,扫荡淮南北部蜀军据点!陆逊新败,士气低落,防线未固,你当抓住时机,主动出击!若能攻克寿春,则江东震动,可极大缓解我东南压力!若事不可为,亦需牢牢牵制住陆逊、张苞所部,使其无法西援!”
“钟会,淮南之事,尽付于你!望你不负朝廷厚望!”
钟会眼中闪过兴奋与自信的光芒,躬身领命:“太傅放心!会必竭尽全力,克复寿春,扬我军威!”
“三、中枢及策应:”
“司马师、陈泰,负责洛阳防务及后勤粮草统筹,确保两线大军供应无虞!”
“司马昭,”司马懿看向次子,“关中流言之事就交由你来实施,并要密切监视蜀中李严与诸葛亮交战态势,随时分析汇报!并……继续通过隐秘渠道,保持与李严方面的‘联系’,必要之时,可给予其一些‘口头鼓励’,让其尽可能多地拖住诸葛亮!”
“诸位!”司马懿最后环视全场,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和煽动力,“蜀汉内乱,天赐良机!能否扭转乾坤,收复河山,在此一举!望诸君奋勇向前,同心戮力,共建不世之功!”
“谨遵太傅将令!为大魏,万死不辞!”众将轰然应诺,声震屋瓦。一股浓烈的战意,在大将军府中弥漫开来。
军议结束,众将各自领命而去,匆匆返回驻地或开始调兵遣将。庞大的魏国战争机器,再次高速运转起来,目标直指宛城与寿春。
司马昭走在最后,与父亲司马懿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李严这颗棋子,果然发挥了超出预期的效果。如今,棋盘已经铺开,杀招即将落下。
钟会更是意气风发,他仿佛已经看到自己踏破寿春,将“陆”字帅旗踩在脚下的场景。他要用更多的胜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奠定自己在魏国军界乃至朝堂上无可动摇的地位。
然而,无论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还是锐气逼人的钟会,亦或是那些摩拳擦掌的魏国将领们,心中都清楚,这场看似前景光明的反击,依然存在着变数。
诸葛亮,那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算无遗策与力挽狂澜。他平定李严之乱需要多久?他是否真的对魏国的动向毫无防备?宛城的关平、徐庶,淮南的陆逊、张苞,这些蜀汉名将,又岂是易与之辈?
更重要的是,李严的叛乱,虽然给蜀汉带来了巨大的麻烦,但也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它暴露了蜀汉内部的矛盾,但也可能促使诸葛亮以更果断、更猛烈的手段整合内部,一旦让其迅速平息内乱,携胜利之威回师,魏国的这次攻势,很可能将面临最严峻的考验。
但无论如何,机会已经出现,箭已上弦,不得不发。
魏国的双刃,一西一东,已然出鞘,寒光凛冽,对准了蜀汉看似摇摇欲坠的防线。
一场关乎国运的更大规模的血战,即将在中原与江淮大地上,猛烈爆发。而此刻的长安城中,那位身陷内外交困的“卧龙”,又将如何应对这前所未有的危局?
洛阳的决策,如同一块投入历史洪流的巨石,其激起的波澜,将远远超出任何人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