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明从洛阳返回后并没有直接去成都,而是留在了汉中,因为刘长明新政的推行在益州实在是太难推行下去了,当地的士族、豪门掣肘太大,所以刘长明只能将目光放在汉中了,他深知,此刻能说动曹丕,是因为曹魏的实力远胜蜀汉,曹丕有信心灭了孙权后再灭刘备,毕竟天下一多半的人口和地盘都在曹魏手里,若是就这样默默拼发育的话,国力只会被越甩越大,所以刘长明知道,必须要推行新政,谋求发展啊!
公元223年春,汉中郡南郑城。
刘长明站在南郑城头,羽扇轻摇,目光沉静地扫过这片沃土。益州的挫败感并未消失——那些盘根错节的豪族,如同蜀道上的顽石,死死抵住了他试图撬动旧格局的杠杆。刘备最终采纳了法正“先固本”的建议,将目光暂时从汉中收回,全力消化益州,调和内部。而汉中,这个意外完整接收的“飞地”,却意外地成为了刘长明施展抱负的新试验场。
“法孝直所言‘内忧未靖’确为至理,然益州之石太硬,强凿恐伤己身。”刘长明心中默念,“汉中,新附之地,旧有格局尚未如益州般板结,又无根深蒂固之豪族巨室,张鲁政权本质是政教合一,地方大族势力相对弱于益州,人口充盈,百业待兴……此乃天赐之机!”
刘长明带来汉中的最大财富,并非金银粮草,而是数百名在益州新政试点中培养、锤炼出来的年轻官吏。他们出身寒门或小吏,精通“新算符”与“格目法”,熟悉“分段协作”的工坊管理理念,甚至有一部分参与过土地清查的实践。这些人是刘长明“现代高中知识”在本土化实践后结出的第一批果实,如今被整体移植到了汉中。
刘长明迅速在南郑设立“汉中行辕”,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核心成员皆为其心腹及从益州带来的骨干。 特别成立“新法吏曹”,由一名深得刘长明信任、精通“格目法”的年轻主簿统领。其职责明确:推广新式记账、统计方法;监督新政试点;培养本地新法吏员。
“尔等首要之务,”刘长明对这群充满干劲的年轻人训示,“乃以最快速度,摸清汉中家底!户数、丁口、田亩,尤其官田、无主田、道观田、仓廪存粮、工坊匠户,务必精确!沿用益州‘格目’,一丝不苟!此乃施政之基,万勿懈怠!” 精确的数据统计,再次成为施政的先导。
汉中的丝绸业不如蜀地发达,但刘长明敏锐地发现了另一项优势资源:药材。秦巴山区素有“天然药库”之称。再加上华佗入蜀,培养了不少医师,药材正好能做大用。
刘长明将在益州蜀锦工坊取得成功的“分段协作”与“计件质核”制度直接引入南郑官营的织造坊和新建的“药材加工监”。
刘长明将缫丝、络丝、牵经、织造、练染等步骤细化分工,设立工头负责本段效率与质量,按合格品数量计酬。效率显着提升,虽产量规模尚不及成都,但质量稳定,成本降低。
药材加工监,这是重点。刘长明结合现代对中药炮制规范化的模糊认知,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1、标准化采收:派遣懂药的小吏指导药农,按季节、部位、品相要求采收,杜绝“竭泽而渔”和“良莠不分”。质量决定一切,若是一开始的药材就出了问题,也就没有什么后续了。
2、流水线净制:将药材的加工工艺分开,清洗、挑选、分等,由不同组完成,不但可以增加效率,还可以确保药材纯净度。
3、规范化炮制:对常用药材如当归、天麻、黄连的切制引入更锋利的特制刀具,要求厚薄均匀、炒制并控制火候时间、蒸制等工艺,制定明确标准。设立专门的“质验房”,抽检成品。加上抽检,就不怕有人以次充好了。
4、统一包装与储存: 使用统一尺寸的竹篾篓或陶罐,内置防潮纸,标注品名、产地、加工日期。建立干燥通风的标准化库房。
在多项措施的联合启动下,汉中官制药材很快以“品相佳、炮制精、药效稳”的口碑,通过商人行销至关中、陇右乃至荆州。价格虽略高,但深受医家和药铺信赖,成为汉中财政的重要新支柱。
“想不到这山野草木,经诸葛军师一摆弄,竟成了金疙瘩!”负责药材监的吏员感叹。药材的成功,有力地回击了益州反对派对新法“不切实际”的指责,也为刘长明赢得了汉中商民的支持。
对于汉中的教派,刘长明选择直面“五斗米道”,并采用尊重信仰,剥离特权,引导民生的方法。
五斗米道是汉中治理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刘长明深知,宗教力量根植于民众精神需求,简单打压只会适得其反。他采取的策略是:尊重信仰自由,剥离政治特权,引导服务于民生。
刘长明发布告示:“五斗米道,导人向善,其合法祭祷,官府不禁。然自今日起,道官不得干政,不得私设刑狱,不得强征钱粮,将‘义米’改为自愿捐献。道观田产,需依法登记,照章纳税。” 此令一出,既安抚了普通信众,使其信仰自由得以保障,又斩断了上层祭酒借宗教干预行政、敛财的特权根基。
当然,对于愿意合作的祭酒和地方有威望的道徒,也给予出路,部分熟悉地方事务、识文断字的祭酒,经考核可转为基层“乡老”、“里正”,负责教化、调解民事,纳入官府体系。鼓励道观利用其组织能力,参与官府组织的修桥铺路、义诊施药等公益活动,将“互助”精神引导向公共服务。选拔年轻、头脑灵活的道徒,进入“新法吏曹”学习或进入官营工坊,给予上升通道。
对与张鲁之弟张卫等死硬派及少数作恶多端、民愤极大的祭酒,如贪污“义米”、欺压百姓者,刘长明也毫不手软,依法惩办,没收非法所得充公。同时大力表彰那些配合官府、引导信众安心生产、遵纪守法的祭酒,给予官方认可和一定物质奖励。这就是所谓的恩威并施。
为了防止教派做大,刘长明还提供了道众替代性精神寄托。在官办学塾中,除了教授实用技能,刘长明也让人讲授一些符合儒家伦理和忠义思想的故事,并模糊地引入了“勤劳致富光荣”、“守法纳税是义务”等朴素的现代公民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一代。
对于土地改制,有了益州的教训,刘长明在汉中的土地政策更为务实和灵活。他前世深受教员影响,觉得教员是无比伟大之人,土地改革,让所有平民百姓都有田种,不仅可以收获民心,也能最大程度的改善民生,所以刘长明还是准备结合前世的一些想法,先把土地分给平民老百姓,不过这一次他先不动当地豪族的蛋糕,而是优先处理无主田与道观田,将张鲁政权逃亡官员、被惩处祭酒的土地以及部分过度集中的道观田产收归官有。同时清查隐匿的无主荒地。 将上述土地,优先授给战争中失去土地的本地农民、随军迁来的荆州军属以及部分表现良好的流民。颁发正式的官印田契,明确产权,实行“十五税一”的低税率,远低于过去给地主或道观的租子,并承诺“三年内不加赋”。获得土地的农民感激涕零,生产积极性高涨。
“诸葛军师给了咱活命的地,还给减税!这才是真菩萨!”农民们奔走相告。汉中的民心瞬间被蜀汉丞相收拢。
由于前期刘长明设立的农田赋税极,而汉中又是四战之地,必须保证军粮供应和快速动员能力。于是他抽调部分军队,尤其非战备状态的部队,在汉中盆地边缘和褒斜道、傥骆道等要隘附近,大规模开垦荒地,建立军屯点。士兵轮番耕作,收获归公仓。此举既减轻后勤压力,又使军队熟悉地形。
并且还招募无地流民和荆州迁来的百姓,组成民屯营,在官府组织下集体垦荒。官府提供种子、农具和初期口粮,收获后按比例分成,官三民七。屯民享受一定年限的赋税减免。民屯点亦成为潜在的兵源和基层动员单位。
至于屯田管理方面,刘长明引入“格目法”管理屯田账目,并尝试将“分段协作”思想用于大规模水利工程的修缮,如整修山河堰,由屯田军民分段包干,效率大增,有了水利工程的加持,农业发展得到了更大的助力,刘长明相信,不久的将来,汉中一定会是部队有力的后勤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