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引擎的轰鸣声取代了古镇的潺潺流水,玻璃窗外是绵延不绝的、冰冷单调的云海。顾屿靠在舷窗上,看着下方逐渐缩小的、变得如同模型般的城市轮廓,心里一片空茫。方才起飞时短暂的失重感,像极了他此刻的心情——某种重要的东西被骤然抽离,悬在半空,无处着落。
重返都市的过程像被按下了快进键。机场高速的车流永无止境,喇叭声此起彼伏;写字楼玻璃幕墙反射着刺眼的阳光,冰冷而高效;空气里不再是湿润的植物清香,而是尾气、咖啡因和空调冷气的混合味道。
周铭在工作室见到他,用力拍着他的肩膀,语气兴奋地说着“盛华”项目的巨大潜力和紧迫时间表。同事们也都热情地打招呼,询问他古镇之行的趣闻。一切都看似恢复了原样,热烈、忙碌、充满目标。
顾屿也试图让自己投入进去。他强迫自己专注于新的项目策划,参加无数个会议,和客户推杯换盏,在电脑前修图到深夜。他用高强度的工作填满每一分钟,试图让自己没有空隙去回想那些安静的、缓慢的、带着书页和茶香的日子。
偶尔,在会议间隙,或是深夜独自面对电脑屏幕时,古镇的画面会不受控制地闯入脑海——细雨中的青石板路,暖黄灯光下的旧书,橱窗里那个老镜头,还有……那双清澈安静的、带着询问意味的眼睛。
他会下意识地点开手机。和苏晚意的微信对话框,停留在她在他落地后发来的一条简短信息: 【到了吗?一切顺利。】 他回复: 【到了。谢谢。】
之后,便再无主动的交谈。
他偶尔会看到她朋友圈的更新。频率不高,通常是书店的日常:新收来的一批有意思的旧书,窗台上的花开了一朵,雨后的一道彩虹挂在古镇飞檐之上,或者是某张她拍的、构图依旧生涩却充满生活气息的照片(用的是他教她的三分法)。她没有配太多文字,只是安静地记录着。
他会点开图片,放大,仔细地看着每一个细节,试图从中读出她生活的轨迹和心情。有时他会点个赞,有时甚至手指悬在评论框上方,想写点什么,最终却总是沉默地退出。
他不知道该说什么。问候显得客套,关心显得逾矩。他的世界是项目进度、客户要求和deadline,而她的世界是阳光晒书、古籍修复和古镇的四季流转。两者之间,隔着一道巨大的、无声的鸿沟。他发的朋友圈,是关于行业动态、作品获奖或是都市夜景,她从未点赞或评论过,仿佛沉默地宣告着两个世界的平行。
距离,不仅仅体现在地图上的公里数,更体现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节奏和关注焦点上。刚刚萌芽的那点微妙情愫,在现实的巨大差异和沉默的疏远中,仿佛被搁浅在了沙滩上,面临着枯萎的危险。
顾屿有时会觉得胸口发闷。他发现自己开始怀念那种“慢一点”的节奏,怀念那种不需要太多言语的安静陪伴。但他很快又会强行压下这种念头,告诉自己那只是一段插曲,是高压工作后的短暂放松,当不得真。
而古镇里,苏晚意依旧每天开店、关店、整理书籍、回复一些网上关于旧书的咨询。她的生活看似没有变化,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心里某个角落,空了一块。她会时不时看向门口,听到风铃响时会下意识抬头,期待又怕失望。她也会点开那个只有简单名字和电话的头像,看着他朋友圈里那些光鲜亮丽却陌生的世界,然后默默关掉手机。
她收到过他寄来的一个快递,里面是几本崭新的、关于书店经营和品牌推广的畅销书。附着一张打印的字条,只有冷冰冰的四个字:【仅供参考】。
她摩挲着那几本与他气质截然不同的、充满功利实用主义的书,心里五味杂陈。这算是关心吗?还是只是一种礼貌的、居高临下的“指点”?她最终把书放到了柜台最下面一层,没有翻开。
两人就这样隔着千山万水,守着各自的心事和骄傲,保持着一种心照不宣的距离。不联系,不打扰,仿佛那段短暂的相遇,真的只是镜花水月,被现实的风一吹,就散了形状。
只有窗台上的那个旧镜头,依旧沉默地映照着古镇的日升月落,仿佛凝固了那段时光里,所有未曾说出口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