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流火尚未完全炙烤大地,云城的夏日沉浸在一种湿润的、草木疯长的绿意里。“墨香记忆”工作室的改造工程接近尾声,脚手架陆续拆除,露出了旧粮仓焕然一新的面貌。
外墙保留了原有的青砖肌理,只是进行了清洗和必要的加固。窗户换成了透亮的玻璃,既保留了老建筑的韵味,又确保了室内的采光。原先厚重的大门被一扇更轻盈、带有复古铁艺装饰的玻璃门取代,门上挂着一块尚未揭开绸布的木制招牌。
苏晚意站在门外,仰头看着这栋即将被赋予新生的老建筑,心情复杂难言。有梦想即将成真的激动,有付出终见成果的欣慰,也有一丝隐隐的、对未知未来的忐忑。这里,将不再仅仅是存放记忆的仓库,而是要让这些记忆活过来,被看见,被倾听,被传承。
顾屿走到她身边,与她并肩而立,目光同样落在那个被绸布覆盖的招牌上。“紧张?”他低声问,语气里带着了然。
苏晚意诚实地点了点头:“有一点。怕自己做不好,辜负了大家的期望,也辜负了……这些好不容易收集起来的记忆。”
顾屿没有说空洞的安慰话,只是伸手,轻轻握了握她微凉的手:“记得我们发现那套地方志残卷时,你说的吗?让消失的水系和桥,用新的方式‘活’过来。你现在做的,就是这件事。至于做得好不好,”他侧头看她,眼神温和而笃定,“你已经用《云城琐记》和‘云城记忆’项目证明了你的能力。接下来,只是在一个更大的舞台上,继续做你擅长且热爱的事。”
他的话像定心丸,抚平了苏晚意心中最后一丝不安。她深吸一口气,用力回握了一下他的手:“嗯!”
最后几天,两人几乎泡在了工作室里,进行内部的最后布置。定制的展柜、书架陆续进场,苏晚意小心翼翼地将整理好的部分古籍、老照片、录音设备以及“云城记忆”的成果资料一一归类摆放。顾屿则负责调试影音设备,检查网络和安防系统。
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洒在光洁的地板上,照亮了空气中飞舞的微尘,也照亮了那些承载着时光的物件。空旷的空间渐渐被填充,有了温度和气息。苏晚意将自己设计、请镇上老木匠打造的一套桌椅摆在临窗的位置,那里将来可以作为阅览区和活动区。
她想象着孩子们在这里好奇地触摸古老的纺车部件,听着爷爷奶奶辈的录音故事;想象着游客在这里驻足,通过影像和文字深入了解古镇的脉络;想象着本地居民在这里找到熟悉的记忆碎片,会心一笑……这种想象让她充满了力量。
开幕的日子定在了一个周末。前一天晚上,所有准备工作终于就绪。苏晚意和顾屿最后一次检查完所有细节,关灯锁门。站在暮色四合的小院里,回望着这栋在夜色中静默矗立、窗明几净的建筑,两人心中都充满了感慨。
“像不像等待一场大考?”苏晚意轻声说,带着一丝疲惫的调侃。
顾屿揽住她的肩膀,低笑道:“更像是等待我们的孩子出世。”
这个比喻让苏晚意微微一怔,随即脸上泛起热意,心里却觉得无比贴切。这个工作室,确实像是他们两人共同孕育、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孩子。
回书店的路上,两人都很沉默,是一种激战前夜般的、充满期待的宁静。夏夜的微风带着荷塘的清香,拂过脸颊,舒缓着连日来的疲惫。
走到书店门口,顾屿却没有立刻开门,而是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巧的丝绒盒子,递给苏晚意。
“这是……”苏晚意惊讶地看着他。
“开幕礼物。”顾屿目光温柔,“打开看看。”
苏晚意依言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枚印章。印章石料温润,是上好的青田石,刻着四个清隽的小篆——“墨香记忆”。旁边还刻着一行更小的字:“心安即归处”。
苏晚意认出,那行小字正是她之前在那本民国诗集扉页上看到的。她猛地抬头看向顾屿,眼眶瞬间就湿了。
“以后工作室的所有文件,都可以用它。”顾屿的声音在夜色里显得格外低沉动人,“晚意,这不是结束,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是我们一起选择的,心安之处。”
苏晚意摩挲着那枚温润的印章,感受着上面精心雕刻的纹路,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口,最终只化作一句哽咽的:“谢谢……”
顾屿低头,在她光洁的额头上印下一个轻柔而郑重的吻。
“晚安,我的苏馆长。”他轻声说,带着笑意和无比的骄傲。
苏晚意破涕为笑,紧紧握着那枚印章,如同握住了通往未来的钥匙和所有勇气的来源。
今夜,星光璀璨。明日,将是“墨香记忆”工作室,也是他们共同新生活的,盛大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