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北京城。
尽管春寒料峭,但紫禁城的红墙黄瓦在稀薄的阳光下,依旧显露出帝国中枢的威严。陈远身着崭新的四品绯色官袍,胸前的补子上绣着象征风宪的獬豸,跟随在引路太监身后,行走在空旷的宫道之上。这是他第二次踏入这座皇宫,心情却与上一次作为“献策者”时截然不同。如今,他是新晋的巡抚,是简在帝心的“能臣”,但也无疑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乾清宫西暖阁内,炭火盆驱散着寒意。崇祯皇帝坐在御榻上,脸色比上次见时似乎好了一些,但眉宇间的忧色依旧挥之不去。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侍立一旁,低眉顺目。
“臣,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陈远,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陈远依足了礼数,大礼参拜。
“爱卿平身。”崇祯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赐座。”
“谢陛下。”陈远谢恩后,在太监搬来的绣墩上欠身坐下。
“爱卿送来的那份……《物资消耗与效能分析报告》,朕仔细看过了。”崇祯开门见山,目光灼灼地盯着陈远,“里面数字,触目惊心!然,更令朕心惊的,是你于大名府,竟能以此法,于绝境中调度有序,支撑战局直至胜利。朕问你,此法,可能推而广之?”
陈远心中早有准备,闻言肃容道:“回陛下,臣此法,核心在于‘数据化’与‘目标管理’。即,将一切政务、军务,皆转化为可量化、可考核、可追溯之数据指标,明确各级官吏之职责与目标,并以其达成数据之效能,评定其功过优劣。”
“可量化?可考核?”崇祯微微前倾身体,“细细说来!”
“是。”陈远从容不迫,他知道,这是将现代管理理念植入这个时代的最佳机会,“譬如,考核一县知县。以往多凭风闻、凭年终考语,流于空泛。若行数据考核,则可设定数项关键指标:一,钱粮征收,不仅看总额,更看完成时限、拖欠比例、征收成本;二,刑名诉讼,看结案率、重案破获率、上诉改判率;三,民生教化,看人口增长率、荒地开垦数、县学童生录取率;四,安全维稳,看盗匪案件发案率、命案破获率……”
他每说一项,崇祯的眼睛就更亮一分。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政绩,远比那些“勤勉任事”、“官声尚可”的考语要清晰得多!
“又如,考核一卫所指挥使。”陈远继续道,“可设定:兵员实额与账面比例、军械完好率、操练达标率、辖区治安事件(尤其是与军户相关)发生率、屯田产出等。以此数据为基础,优者赏,劣者罚,无能者黜退!如此,何人还敢吃空饷,懈操练?”
“妙!妙啊!”崇祯忍不住击节赞叹,“如此一来,庸碌无能者无所遁形,贪墨渎职者亦难掩饰!爱卿,此法何名?”
陈远深吸一口气,抛出了那个注定将掀起滔天巨浪的名词:“回陛下,臣称之为——‘关键绩效指标考核’,简称……KpI考核。”
“K……p……I?”崇祯重复着这个古怪的音节,虽觉拗口,但结合其意,却觉得无比贴切,“关键绩效指标……好!名字也贴切!”
然而,一旁的王承恩,眉头却微微皱起。他久居宫中,深知官场积弊盘根错节,此法虽好,却无异于将天下官员放在火上烤!他忍不住轻声提醒:“皇爷,此法若能推行,自是吏治清明的良方。只是……骤然推行,恐阻力巨大。百官……未必理解,亦未必愿意。”
崇祯闻言,兴奋之色稍敛,他也明白其中的难度。他看向陈远:“爱卿,大伴所言甚是。你以为,当如何着手?”
陈远知道关键时刻到了,他提出了一个稳健却极具冲击力的方案:“陛下,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臣建议,可先择一省或数府之地,作为‘KpI考核试点’。选派得力干臣主持,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考核指标,先行先试。以半年或一年为期,观其成效。若试点成功,效能提升,府库充盈,百姓称颂,则事实胜于雄辩,届时再推广全国,阻力自会小很多。若有不妥,亦可及时调整,避免全国动荡。”
“试点……”崇祯沉吟着,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眼中闪烁着权衡的光芒。这确实是一个老成谋国之策,进可攻,退可守。
“好!就依爱卿所言!”片刻后,崇祯下定了决心,“朕便给你这个机会!就以你巡抚的大名、广平、顺德三府,作为我大明首个KpI考核试点!着你全权负责,制定章程,推行此法!朕倒要看看,你这数据之道,能否真的让我大明官场,焕然一新!”
“臣,领旨!定不负陛下重托!”陈远起身,郑重下拜。他知道,真正的挑战,现在才刚刚开始。他手中的尚方宝剑,已经挥向了整个旧有官僚体系的根基。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陈远的“KpI考核”一词,虽多数人还不明其具体含义,但皇帝欲以新法考核官员的消息,已如一块巨石投入死水潭,激起了无尽的涟漪与暗流。
(第2章结束。详细描写了陈远御前阐述KpI理念的过程,展现了其逻辑清晰、步步为营的特点,以及崇祯的迫切与王承恩的谨慎。顺利引出“试点”决策,为后续冲突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