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星研发中心的“太空医疗实验室”里,苏晚正盯着恒温培养箱里的太空适应剂样本——为了适配太空环境,她和团队连续调整了12次剂型,终于将原本的液态剂改成了更稳定的凝胶状,还特意加入了桑比亚带回的薄荷草提取物,让口感更温和,方便游客口服。傅念晚趴在旁边的实验台边,用彩笔在纸上画着“太空医疗流程图”,小嘴里念念有词:“妈妈先给叔叔阿姨喝紫色糊糊,再用机器看身体,然后就能去太空看地球啦!”
苏晚笑着摸了摸女儿的头,刚要说话,林舟拿着一份厚厚的文件匆匆走进来,语气里满是急切:“苏总,航天部门的技术对接会提前了,他们想确认太空适应剂在极端温差下的稳定性,还有‘太空基因监测仪’的适配性,王主任说半小时后视频会议。”
“知道了,让技术部把最新的稳定性报告发我邮箱。”苏晚快速收拾好实验台,顺手将外婆的日记放进白大褂口袋——每次遇到关键技术节点,她都习惯翻一翻日记,外婆在里面写的“医者需因地制宜,药方可因境而变”,总能给她启发。
视频会议上,航天部门的工程师提出疑问:“苏总,空间站的温差能达到±50c,你们的适应剂在这种环境下,活性会不会受影响?还有,监测仪的数据能不能实时传输到地面医疗站?”
苏晚打开提前准备好的实验数据,自信地回答:“我们做过72小时极端温差测试,适应剂的活性保持率在95%以上,比预设的80%高很多;监测仪用的是航天级加密模块,数据传输延迟不超过0.5秒,地面医疗站能实时看到游客的基因稳定性变化,一旦出现异常,我们能远程指导空间站的医护人员进行干预。”
会议结束后,傅景深打来电话,语气里带着笑意:“晚晚,项目的宣传物料已经准备好了,首航仪式的邀请函也发出去了,桑比亚总统还特意回复,说要通过他们国家的电视台同步直播,让更多桑比亚人看到姆巴的太空之旅。”
苏晚心里一暖——从桑比亚疫情救援到现在,姆巴的康复一直是她的牵挂,这次能让他通过太空医疗排查健康隐患,也算是圆了一个心愿。她低头看了看念晚画的流程图,突然想起什么:“对了,把念晚的画印在宣传册上吧,就用她画的‘太空医疗小卫士’,比专业设计的更有温度。”
一周后的项目发布会现场,布置得像一个迷你空间站:入口处是1:1还原的火箭模型,展厅中央摆放着太空适应剂的透明展示柜,淡紫色的凝胶在灯光下泛着微光;墙上挂满了傅念晚的手绘作品,其中一幅“苏妈妈在太空给小朋友治病”的图画,吸引了众多媒体的镜头。
当苏晚穿着白色实验服,手持太空适应剂试管走上台时,台下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有记者提问:“苏总,太空医疗旅游的安全性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重点,您能保证每个游客都能安全返回吗?”
苏晚举起试管,从容回应:“我们的太空适应剂已经通过3名现役宇航员的临床验证,基因稳定性提升率达到80%;空间站配备了2名傅星的专职医生和1名航天部门的医疗官,携带了包括‘植物麻醉剂’太空版在内的30多种应急药品;此外,我们还为每个游客购买了1亿的意外险,从技术到保障,我们做了最充分的准备。”她顿了顿,拿出外婆的日记,“我外婆是个老中医,她常说‘医者仁心,先保安全再谈疗效’,这句话,我们一直记在心里。”
发布会结束后,首批100个名额开放预约。后台数据显示,仅1分钟就有50万人同时在线抢票,3分钟后名额全部售罄。客服团队接到无数咨询电话,其中有一位来自美国的罕见病患者,愿意支付10倍价格,只求一个名额。苏晚得知后,特意增加了10个“公益名额”,面向全球罕见病患者开放申请,费用由傅星公益基金承担。
首航仪式当天,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人头攒动。姆巴穿着量身定制的蓝色航天服,拉着苏晚的手,兴奋地蹦蹦跳跳:“苏妈妈,我昨天梦到自己在太空摘星星了,还看到了桑比亚的大草原!”苏母特意从桑城赶来,手里提着保温桶,里面是她熬的外婆传下的莲子羹:“晚晚,喝碗羹再出发,外婆在天之灵会保佑你的。”
上午9点,随着“点火”指令的下达,运载火箭拖着橘红色的火焰冲向蓝天。全球128家媒体同步直播,直播间的观看人数从开播时的2000万,迅速飙升到1亿,弹幕里满是惊叹:“中国太牛了!把医疗做到太空了!”“苏医生就是‘太空健康守护者’吧!”
3天后,空间站传来实时画面。苏晚穿着天蓝色航天服,正在为姆巴做基因监测。她小心翼翼地将监测探头贴在姆巴的手腕上,屏幕上很快显示出基因序列图谱。“姆巴,你看,你的神经基因稳定性达到了92%,比在地面时还要好,复发风险低于0.1%。”苏晚的声音通过电波传到地面,姆巴的父亲当场泣不成声,对着镜头深深鞠躬:“谢谢中国!谢谢苏医生!是你们给了姆巴第二次生命!”
直播过程中,一位68岁的游客突然出现头晕、恶心的症状。苏晚立刻携带便携式监测仪赶到,经过检查,发现是游客对失重环境的初期不适,伴有轻微的血压波动。她快速从医疗箱里取出一支稀释后的太空适应剂,用专用注射器为游客注射:“别怕,这是适应剂的稀释版,5分钟后症状就会缓解。”
果然,5分钟后,游客的脸色恢复红润,对着镜头竖起大拇指:“太神奇了!我之前在地面晕飞机,没想到在太空用了中国的药,竟然一点事都没有!”这一幕被实时转播后,欧洲航天局官方账号立刻在社交平台发文:“傅星的太空医疗技术,为全球商业航天树立了新标杆!”
首航期间,苏晚还组织了一场“太空医学科普课”,通过直播向全球观众讲解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太空适应剂的研发原理。她特意拿出外婆的日记,对着镜头说:“我外婆几十年前就梦想着用医学技术帮助更多人,现在,我们不仅能在地球救死扶伤,还能把医疗服务带到太空,这是对她最好的告慰。”
就在首航圆满结束,苏晚准备返回地球时,她的私人邮箱突然收到一封匿名邮件。发件人是一串乱码,邮件内容只有一张图片——图片上是暗夜组织的黑鹰标记,背景是空间站的舷窗,下面写着一行冰冷的小字:“你们以为能独占太空医疗?等着瞧,游戏才刚刚开始。”
苏晚的指尖瞬间冰凉,她立刻将邮件转发给傅景深,同时联系空间站的技术人员,排查通讯系统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技术人员发现,就在收到邮件前10分钟,空间站的通讯系统受到过一次短暂的不明干扰,信号来源指向南美地区,与之前暗夜组织残余的信号特征高度相似。
傅景深收到邮件后,立刻让林舟联系国际网络安全团队,全力追踪邮件来源,同时加强傅家别墅和研发中心的安保力量:“告诉安保团队,增加‘植物麻醉剂’的储备,尤其是太空版的,绝不能让暗夜组织有可乘之机。”
空间站内,苏晚站在舷窗边,看着远处那颗蓝色的地球。她知道,首航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暗夜组织的阴影已经延伸到了太空,这场围绕着太空医疗的较量,才刚刚进入更危险的阶段。但只要能守护好这份能造福人类的技术,能完成外婆的太空医学梦,再大的危险,她也无所畏惧。
返回地球的那天,傅景深带着傅念晚早早等候在着陆场。当苏晚走出返回舱时,念晚立刻扑进她怀里,举着一幅新画的图画:“妈妈,这是我画的‘太空医疗团队’,以后我也要像妈妈一样,去太空给人治病!”苏晚抱着女儿,看着身边的傅景深,心里充满了力量——有家人的支持,有团队的信任,无论未来遇到什么挑战,她都能勇敢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