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明被抓获后,专案组就对他的家进行了彻底搜查。
这次搜查的收获远超预期——不仅查获了多套先进的间谍器材、大量密写工具和密码本,还发现了一个隐藏在地下室的暗室,里面存放着数以千计的机密文件复印件。
\"这些文件...涉及的范围太广了。\"豆爱国翻阅着查获的文件,声音有些发颤。文件内容从军工项目到外交策略,从经济计划到科研进展,几乎涵盖了国家建设的各个重要领域。
林默面色凝重:\"立即组织人手,对这些文件进行整理分类,评估可能造成的损失。同时,通知各相关单位,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接下来的几天,专案组的工作重点转向了两个方向:一是对赵永明进行深入审讯,挖出整个间谍网络的全部成员;二是根据已经掌握的证据,最大限度地减少情报泄露造成的损失。
赵永明是个老练的特工,面对审讯表现得十分沉着。他承认自己是境外情报机构的高级特工,但对其他网络成员的情况始终避而不谈。
\"赵永明,你应该明白,现在交代是你唯一的出路。\"林默在审讯室里与赵永明对峙。
赵永明推了推眼镜,语气平静:\"林副局长,我承认我有罪。但我只是一个学者,平时教教书、做做研究,其他的事情我并不了解。\"
\"学者?\"林默将一叠照片摔在桌上,\"哪个学者会在地下室藏这么多间谍器材?哪个学者会深夜用无线电与境外联系?\"
赵永明沉默不语。
就在这时,技术科的同志送来了一份重要报告:在赵永明的无线电设备中,发现了一套完整的密码系统和多个境外联系频率。更重要的是,设备中还存有一份未发送完毕的情报。
\"这份情报是关于东北工业基地最新建设情况的,\"技术科的同志汇报,\"从内容看,应该是准备在昨晚发送的。\"
林默立即抓住这个突破口:\"赵永明,这份情报你怎么解释?\"
面对确凿的证据,赵永明终于开始松动。他承认自己负责一个由七名沉睡者组成的间谍网络,这些沉睡者分布在不同的重要部门,长期为境外收集情报。
\"名单呢?\"林默追问。
\"名单...在我的脑子里。\"赵永明指了指自己的头,\"这是规矩,从不留书面记录。\"
这个回答让专案组陷入了困境。没有具体名单,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出这些沉睡者,无异于大海捞针。
就在专案组苦苦寻找突破口时,一个意外的发现带来了转机。
侦查员在仔细检查赵永明家时,在书房的一本《莎士比亚全集》中,发现了几张看似书签的卡片。这些卡片上用极细的笔迹记录着一些奇怪的符号和数字。
\"这是密码。\"专案组的密码专家经过一夜奋战,终于破译了这些符号的含义——它们竟然是七个银行保险箱的编号和密码。
林默立即带人前往银行。在七个不同的保险箱中,他们找到了七份档案,每份档案都详细记录了一名沉睡者的身份信息、潜伏岗位、联络方式和发展过程。
\"太好了!\"豆爱国兴奋地说,\"这下我们可以将他们一网打尽了!\"
然而,林默却显得很冷静:\"不要急着行动。我们要制定周密的计划,确保同时收网,不能有任何漏网之鱼。\"
根据这些档案,专案组发现这个间谍网络的成员确实都潜伏在重要岗位上:
除了已经落网的苏文静外,还有一名在军工部门工作的工程师。
一名在经济计划委员会工作的干部。
一名在重点大学任教的教授。
一名在报社工作的记者。
一名在邮电局工作的技术人员。
以及一名在涉外饭店工作的经理。
\"这个网络覆盖面很广啊。\"梁有为局长在听取汇报时神色严峻,\"立即制定抓捕方案,务必将这些人同时抓获。\"
十月二十日,凌晨四点。四九城还沉浸在睡梦中,但公安机关已经悄然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抓捕行动。
七个抓捕小组同时出动,按照预定方案扑向各自的目标。
林默亲自带队抓捕那名在军工部门工作的工程师。这名工程师姓张,四十多岁,表面上是技术骨干,实际上长期向境外提供军工情报。
当抓捕小组破门而入时,张工程师正在家中整理一批刚获得的军工图纸。面对突然出现的公安人员,他先是震惊,随后竟然试图吞食桌上的图纸。
\"阻止他!\"林默大喝一声。
侦查员们迅速上前制服了张工程师,夺下了他手中的图纸。这些图纸上标注着\"绝密\"字样,涉及一项重要的国防项目。
\"你们...你们怎么找到我的?\"张工程师面如死灰地问。
\"赵永明已经交代了。\"林默平静地说。
听到\"赵永明\"三个字,张工程师彻底崩溃了:\"我交代...我全都交代...\"
与此同时,其他抓捕小组也相继告捷。
在经济计划委员会工作的王某、在大学任教的李某、在报社工作的记者刘某、在邮电局工作的技术人员陈某,以及在涉外饭店工作的经理赵某,全部被成功抓获。
在王某家中,侦查员搜出了大量经济计划文件的复印件;在李某的办公室,发现了涉及多项科研项目的机密资料;在刘某的住处,查获了多份尚未发出的情报稿件;在陈某的工作场所,找到了私自安装的窃听设备;在赵某的饭店房间,发现了专门用于接待境外特工的密室。
这场大规模的抓捕行动持续了整整一天。当夜幕降临时,七名沉睡者全部落网,相关的证据材料也都被查获。
然而,林默的工作还远未结束。第二天一早,他就召集专案组开会,部署下一步工作。
\"同志们,虽然主要犯罪嫌疑人已经落网,但我们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林默在会上说,\"第一,要立即对查获的大量文件资料进行整理鉴定,评估损失程度;第二,要深入审讯,弄清这个间谍网络的全部活动;第三,要帮助各相关单位堵塞漏洞,完善保密制度。\"
专案组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审讯组分成多个小组,同时对落网的间谍进行审讯;资料组开始对查获的大量文件进行分类整理;联络组则分头前往各相关单位,协助进行安全保密检查。
在接下来的审讯中,这个间谍网络的活动情况逐渐清晰。
原来,赵永明早在留学英国期间就被境外情报机构招募,回国后一直以学者身份为掩护从事间谍活动。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他精心培养和发展了多名沉睡者,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情报收集网络。
\"他们非常狡猾,\"林默在向梁有为局长汇报时说,\"从不直接窃取核心机密,而是通过收集零散信息来拼凑全貌。比如,经济计划委员会的王某某,他专门收集各种经济统计数据;军工部门的张某某,则关注军工企业的生产情况...\"
梁有为听后神色凝重:\"这种情报收集方式确实很难被发现。单个信息看似无关紧要,但汇总起来就能反映出我国建设的整体情况。\"
\"是的,\"林默点头,\"而且他们有一套完整的传递体系。有的通过外交邮袋,有的通过境外记者,有的甚至利用出国考察的机会直接传递。\"
十月二十五日,专案组的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赵永明家里的地下室一个暗格中,侦查员发现了一本日记。
这本日记详细记录了赵永明过去十多年的间谍活动,包括他与境外上司的联络情况、接受的任务指令、以及他发展的沉睡者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