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芝龙回过神来,把圣旨交给四弟。然后躬身双手作揖:“阁老大人,一路上辛苦。飞黄派人送来两个瘦马。”
“好好伺候,阁老大人。”
孙承宗回过神来,右手抚摸下颌一尺长须,淡淡道:“好吧,安南侯。本官多谢了。”
孙承宗心里想,自己之前拒绝了一次。第二次在拒绝,那就是驳斥郑芝龙的面子。
瘦马?那是什么马?
孙承宗心里有些疑惑,他不是江南士绅。没有听说过扬州瘦马。
......
河南,洛阳城。人声鼎沸,商铺鳞次栉比。
街道两旁的酒楼.青楼.当铺,都热闹非凡。这两个月的时间,洛阳城商贾多了起来。
主要是河南总督史可法,降低了洛阳的商税。并且,彻底消除了蝗虫。
噗通!
史可法在府邸后宅,看着眼前的司礼监太监沈良,双膝跪倒在地:“陛下,圣躬金安。”
司礼监太监沈良,侧过身子,右手拿着一道密旨:“朕安。”
“史总督。这是陛下,给你下得一道密旨。”沈良表情严肃,将密旨交给史可法。
史可法缓缓站起身,打开密旨。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
[史爱卿,你要小心堤防河南巡抚孔有德。此人心怀二心,有图谋不轨之意。必要时刻,用鸿门宴除掉孔有德。]
陛下让我提防,巡抚孔友德。
听说这个孔友德,以前是东江镇毛文龙的部下。
史可法回过神来,把这道密旨卷起来。放进官袍的袖子内。
“沈公公。请陛下放心,史可法一定谨慎小心。听从陛下的命令。”
史可法深呼吸,双手抱拳缓缓站起身。
司礼监太监沈良,微微点头:“史总督辛苦了,有任何事情。可以写一封密折,交给咱家。”
史可法回过神来:“好。还请沈公公,暂时在府上住下。”
“我马上命令管家,收拾后院东厢房。”
史可法伸出右手,朝着管家招了招手。
“管家。马上去收拾东厢房。安排好沈公公。”
管家躬着身子:“是,老爷。”
就这样,司礼监太监沈良就住在总督府衙门。
.....
话分两头,回到紫禁城。奉天殿内。
大量的文武百官,穿着官袍,头戴乌纱帽。朝着鎏金龙椅上的朱由检,双膝跪倒在地。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由检身穿明黄色蜀锦祥云九龙袍,头上戴着十二冕旒,右手握着一把龙泉剑,双目如炬:“平身吧。”
“诸位爱卿,大明英雄纪念碑已经开始建造。你们上朝的时候,想必也看到了。”
“有什么事情,就上奏吧。”
亲军都指挥使司指挥使李邦华,身穿二品武将官袍,走了出来到中间,举起手里的芴扳:“陛下。臣听闻陛下,诛韩爌十族。”
“前任浙江布政使高聿良,丧心病狂.胆大包天,隐瞒朝廷推行改稻为桑。”
李邦华表情严厉,一针见血道:“臣,知道高聿良是韩爌的学生,两人关系匪浅。隶属韩爌第十族。”
“臣,斗胆恳请陛下。将前任浙江布政使高聿良,诛九族,剥皮充草!”
唰——
朱由检听到这番话,十分的惊讶。坐在龙椅上俯瞰了李邦华。
这个李邦华,居然这么刚正不阿。一开口就是剥皮充草。
卢象升身穿一品武将官袍,走了出来举起手里的汉白玉芴扳:“陛下!微臣,附议。”
朱由检想了想,缓缓抬起左手:“朕,上承祖德。大明现在多事之秋,不愿意大开杀戮。”
“这样吧,将前任浙江布政使,高聿良夷三族。”
“送去东直门的菜市场,让京城的老百姓看看。背叛朝廷,地方贪官的下场。”朱由检回过神来,当机立断作出决定。
李邦华错愕的表情,回过神来。双膝跪倒在地:“陛下,仁慈啊。我大明的百姓,有福了。”
礼部尚书崔呈秀,身穿正二品文官官袍,头戴黑色乌纱帽走出来:“陛下。现在京城,聚集了五百多名的士子。”
“其中大部分,都是北方五省的士子。”
“只有一小部分,是湖广.江西.四川的士子。”
朱由检十分的诧异,注视着崔呈秀:“崔爱卿。你是说,五百多人?”
“是的,陛下。臣按照礼部,往年的制度。把这些士子,安顿在国子监。”礼部尚书崔呈秀,举起手里的芴扳。表情无比严肃。
朱由检微微点头,心里面稍微放松:“不错。看来我大明,并不缺少读书人。离开了东林党,也不会缺少办事的官员。”
“这样科举的主考官,就交给户部毕自严.内阁次辅秦良玉.内阁阁臣张瑞图.兵部侍郎李邦华。”
朱由检深思熟虑一番,缓缓开口,进行点将。
秦良玉身穿一品大学士官袍,手握汉白玉芴扳,高高举起:“陛下。臣要处理内阁和六部的奏疏,还要兼顾白杆兵。实在是忙得抽不开身。”
朱由检回过神来:“那行吧,秦阁老就不用了。”
户部尚书毕自严,回过神来:“陛下,臣斗胆问。这次科举不考四书五经,只考算术。”
“会不会对,北方省份的士子不公平?”
朱由检端坐在龙椅上,右手握着龙泉剑剑柄,沉思片刻:“毕爱卿。朕亲自出一道题,作为科举的考题。”
“请问士子,如果建奴皇太极有一日从蒙古绕道,突破长城关隘直逼北京城。”
“假设你是朝廷的臣子,该如何像皇帝谏言?”
朱由检脸上流露出,耐人寻味的笑容:“是让皇帝迁都南京?还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个考题,朱由检可谓是用心良苦,一石二鸟。
这是一个开放式的考题,没有正确答案。
当然,朱由检可以看看那些士子。是支持他迁都南京?
朱由检也可以辨别,这些士子。谁是忠臣?谁又是奸臣?
户部尚书毕自严,听到崇祯皇帝这番话,目瞪口呆:“???”
内阁次辅秦良玉,面色古怪。眉头紧蹙,看着龙椅上的小皇帝。
满朝的公卿大臣,十分的震惊,看着皇帝。
户部尚书毕自严回过神来,为难的表情:“陛下。这...似乎没有先例啊?”
朱由检翘起二郎腿:“没有先例不要紧。从朕这一朝,就有了。”
“守旧,就是不思进取,食古不化。”朱由检缓缓开口,一针见血的说道。
“朕遴选人才,需要的不是。只会死记硬背的书呆子。”
“朕需要有能力,处理突发事情。有真才实学的士子。”
“只会之乎者也,连下田地插秧,做农活都不会”
“你们户部,也可以从中遴选,会算术的士子。作为员外郎.主事,这些中层官吏。”
“同样的道理,在国家危难之际。需要有真才实学的人。”
卢象升回过神来,向前一步,举起手里的芴扳:“陛下说得对,我大明朝需要真才实学的人才。会带兵打仗,懂得战略的将才。”
“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英国公张维贤缓缓走出来,身穿一品武将官袍。举起手里的芴扳:“老臣,支持陛下。”
“建奴奴酋皇太极,确实是我们大明的心腹大患。此人不除,我大明一日便不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