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李昱一早就去了县城。
县农业银行的工作人员听他说要贷款承包土地,搞现代农业,先是愣了愣,然后说:“贷款可以,但你得有抵押物,或者找个担保人。你刚毕业,没什么抵押物,得找个有固定收入的人担保。”
李昱想到用自己家里的田地抵押:“有些来做抵押物的话,是不是就能借钱了?”
那工作人员先是一愣!
好家伙,这是谁家出来的大孝子,竟然要把田地和房屋都拿来做抵押物了,这要是真赔了钱,后边还不上钱了,是要收归银行所有的!
“可以!”
李昱要回村里面找李建国,让他去签字,李建国气得差点仰倒。
李建国的脸“唰”地沉了:“贷款?你知道贷款是啥?那是欠银行的债!咱庄稼人,守着房子和田地就饿不死,你要把家底都折腾进去?你以为借钱就不用还了吗?!”
“爹,现在政策不一样了!”李昱往前凑了凑,声音里带着急劲儿,“我在学校学了新技术,反季节蔬菜能卖到城里去,到时候不光能还上贷款,还能盖新房!”
“新技术?”李建国把碗往桌上一墩,瓷碗撞得叮当响,“我种了一辈子地,还不知道庄稼得看天吃饭?你敢贷款,我就打断你的腿!”
争论没个结果。
李建国是接受不了贷款的,还是用家里房子和地来抵押,万一赔了,地没了,家也没了!
这是毁家业的事啊!
晚上李昱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虫鸣,翻来覆去睡不着。他知道爹的顾虑,在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年代,房子和田地是庄稼人的根,谁也不敢赌。可他更清楚,要是不迈出这一步,李家村永远都是老样子。
第二天一早,李昱刚拿出申请表,把“抵押房子和田地”几个字说出口,李建国抄起门后的锄头就追了过来。
“你个败家子!我打死你这个不省心的!”锄头把带着风扫过李昱的耳边,吓得他绕着院子里的老树跑。
“爹!你听我说完!”李昱喘着粗气,躲在树干后,“我就赌这一次!要是赔了,我就是砸锅卖铁也把债还上,绝不让你露宿街头!你知道的我去补课也能挣钱!要是这次赔了以后我老老实实去补课!”
李建国举着锄头的手停在半空,额头上的青筋突突跳。
他看着儿子眼里的光,那光比当年自己娶媳妇时还亮,亮得让他心里发颤。半晌,他把锄头往地上一扔,蹲在地上抹了把脸:“签,签了字,你要是敢瞎折腾,我就没你这个儿子。”
只是李建国一口接一口地抽烟全程没说话,只是在笔尖碰到纸的时候,手颤了一下。
李昱骑着摩托车带上李建国去了银行,办完手续银行把一叠崭新的钞票递给李昱,绿色的票子在阳光下晃得人眼晕。
拿到贷款的第二天,李昱就去了村委会找村长,村长递过来承包合同,又看了看眼前这个浑身朝气的大学生,村长笑着拍了拍李昱的肩膀:“昱娃,都已经跟那些人说好了,他们有些人南下赚钱了,剩下这些人说了你得做到承诺要人干活得先轮到他们,还得结现金!”
李昱拿着合同,站在荒坡上,风卷着泥土的气息扑在脸上。他弯腰抓起一把土,褐色的泥土在指缝间滑落,带着温润的潮气。不远处,李建国背着锄头走了过来,没说话,只是在荒坡边找了块空地,开始除草。
李昱看着爹的背影,突然笑了。他知道,这片黑土地,很快就会冒出新芽,而他的日子,也会像这新芽一样,一节一节往上长。
“爸,相信我,我确定,”李昱语气坚定,“我和挽星在学校学的就是农业技术,只要水源解决了,改良好土壤,收成肯定没问题。我肯定让你和妈过上好日子,肯定能带着我们村都过上好日子。
李建国只是卖力挥舞锄头不说话!
连家里房子田地都抵押上了,赔了一无所有!
接下来的日子,李昱和许挽星更忙了。他们先是请人打了口深井,又修了一条水渠,把井水引到地里。然后开始改良土壤,买了有机肥,撒在地里,再用犁把土翻一遍,让有机肥和土壤充分混合。
村里人看着他们忙前忙后,还是议论纷纷。有人说他们瞎折腾,花那么多钱打井修水渠,最后肯定血本无归;也有人说,说不定他们真能搞出点名堂,毕竟是大学生,懂技术。
“你说,咱这反季节蔬菜的技术,真能在咱村搞成?”许挽星捋了捋被风吹乱的刘海,眼里闪着期待的光。
有些时候许挽星也有些犹豫。
尤其知道李昱竟然把自己家田地和房子都抵押出去了,她心里更加有些不安稳。
这一波赌得有点大!不成功便成仁!
李昱攥了攥手里的《大棚蔬菜栽培手册》,指尖因用力泛白:“肯定能成。村东头那片荒坡,改改能种大棚;后山的林地,养些鸡鸭鹅正合适;还有村南那条废弃的坑塘,清淤后能养鱼。钱到了,咱就能把蓝图铺开,同时进行速度快点。”
遥想当年他手里过的项目哪个不是关系国计民生乃至国家生死存亡大事的,还能在一个小小山村里摔跟头?!
他说行那就肯定能行!
李昱负责规划大棚选址,许挽星则手把手教村民们搭建骨架、覆盖塑料膜。村东头的荒坡上,每天都能看到几十号人忙碌的身影,锄头挖地的“咚咚”声、钉钉子的“砰砰”声,混着笑声飘得老远。
可没等大棚完工,麻烦就来了。村里的老周头蹲在大棚边,叼着旱烟杆嘟囔:“这塑料布盖着,菜还能长?别到时候苗全闷死了,白瞎了功夫。”
大挖机进村又去清理鱼塘。
到处都风风火火地开展,李昱之前许诺现金结算真的当天结算当天的钱,李建国看着花钱如流水眉头一天比一天皱。
李昱也没时间去辩解,只是每天天不亮就去大棚里测温度、调湿度,又去各处去看进度,掌控全局,每天忙得像个陀螺一样!
只要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慢一点又何妨。
村里边的人议论纷纷李昱都没有时间去打理,实在是太忙了!
李昱只是一步一步地按照自己的规划,慢慢去实现自己想要做到的蓝图!
大家看李昱做事踏实,一步一个脚印,给大家承诺好的福利也都一一实现,大家开始越来越信服他。
三个月后,第一批反季节黄瓜成熟了,顶花带刺的黄瓜从大棚里摘出来,装了满满三辆架子车。
李昱早就已经联系好了买家,新鲜的黄瓜一摘下来立刻雇了拖拉机,拉着去县城,几车黄瓜就卖了五百多块钱。
虽然成本不小,这500块钱都还不够成本的,但是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只要能挣钱,那就意味着这大棚以后还会源源不断地挣钱!
消息传回村里,村民们都炸了锅。老周头第一个找到李昱,搓着手不好意思地说:“昱娃,叔之前说错话了,你别往心里去。下次有活儿,算我一个!你看我家里的那几亩地,能不能一盘给你?”
以前大家都是种粮食,辛辛苦苦一年除了告自己家里别吃用之外,也挣不了几个钱!真没想到平时田间地头不起眼的这些蔬菜竟然能卖出大价钱来!
有了第一笔收入,李昱和许挽星干劲更足了。
两人相视一笑,也终于松了一口气了。
村南的坑塘,放进了鱼苗;后山圈的山地种了果树,还养起了土鸡和山羊。
许挽星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研究出了用玉米秸秆喂鸡的方法,既节省了成本,鸡肉还更鲜嫩。
鸡鸭鱼和水果能卖就卖,卖不出去就做成罐头,许挽星负责村里的种植,李昱带着二柱子和几个大舅子出去当销售负责把这些东西卖出去。
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
可光靠这些还不够。
冬天农闲时,村民们没事干,总聚在村口晒太阳唠嗑。
李昱看着满地的芦苇和柳条,突然有了主意:“咱可以编筐子、编篮子啊!城里现在兴这个,又环保又好看,肯定能卖钱。”
许挽星立刻附和,两人跑遍了周边的乡镇,买回来编筐的工具和样品。
李昱还特意请了邻县的老艺人来村里教手艺,许挽星则负责设计样式,在筐子上编上好看的花纹。农闲时的李家村,家家户户都亮起了煤油灯,妇女孩子们围坐在院子里,手里的柳条翻飞,编出一个个精致的筐子和篮子。
李昱成立了“李家村农产品合作社”,负责收购村民们编的手工艺品,再拉去城里的百货商店和批发市场卖。
没想到,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编织品特别受欢迎,销量立刻就上来了,李昱听说村长说省里下了任务要拿出各地特色评比,胜出的要去参加什么展销会,李昱眼神一亮。
“村长,能不能把我们编织的这些篮筐拿去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