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肃,字子雍,十八岁时跟随学者宋忠研读扬雄的《太玄》,并为这部深奥的典籍重新作注。(王肃的父亲王朗在给许靖的信中提到,王肃出生于会稽郡。)黄初年间,王肃被任命为散骑黄门侍郎,成为皇帝的近侍官员。
太和三年,王肃升任散骑常侍。次年,大司马曹真率军征讨蜀汉,王肃上疏劝谏说:
“古书上说:‘千里运送粮草,士兵面有饥色;砍柴烧火做饭,军队难以吃饱。’这说的还是在平坦道路上行军的情况。更何况深入险阻之地,凿山开路前进,士兵的劳苦会成倍增加。如今又逢连绵阴雨,山路陡峭湿滑,大军拥堵难以展开,粮草运输艰难,这正是行军的大忌。
听说曹真出发已过一月,才走了半个山谷,修路的工作全由战士承担。这样一来,敌军反而能以逸待劳,这是兵家最忌讳的。从前周武王伐纣,出兵后又退回;近年太祖、文帝征讨孙权,临江而未能渡河。这难道不是顺应天时、通晓权变的做法吗?
百姓若知道陛下因大雨艰难而休兵,日后若有机会再乘机出征,就会像《周易》所说‘以愉悦的心情让百姓赴难,百姓会忘记死亡’那样,心甘情愿为国效力。”
魏明帝采纳建议,下令退兵。
王肃又上疏提出两项礼制建议:大臣丧礼:建议遵循旧礼,为去世的大臣举行哀悼仪式,并在宗庙供奉果品祭祀。这一建议被朝廷采纳施行。精简官制:上疏陈述治国根本,提出 “裁撤闲散职位,减少非必需的俸禄,停止多余的开支,合并清闲的官职,使每个官员都有实际职责,职责对应具体事务,事务关联相应俸禄,俸禄替代耕作收入” 的主张。他认为,官职精简而俸禄优厚,既能减少国家财政支出,又能激励士人进取。
王肃还引用历史教训:“唐虞时代设官分职,命公卿各负其责,以尚书(纳言)传达帝王命令;周代五日一朝,公卿大夫共同议事;汉初公卿亲自上朝奏事,如高祖敬重直言的周昌,武帝信任敢谏的汲黯。自汉成帝设置五名尚书后,朝礼逐渐废弛。如今应恢复五日朝会制度,让公卿尚书各按职事上奏,复兴传统礼仪,光大圣贤基业。”
青龙年间,山阳公(汉献帝刘协)去世。王肃上疏建议:
“古代唐尧禅位虞舜、虞舜禅位夏禹,继位者都服丧三年后才正式即位,因此帝号不受损,君臣之礼得以保存。如今山阳公顺应天命,禅位大魏,退居宾位。他侍奉魏国尽忠尽节,魏国对待他尊崇而不以臣下相待。如今他去世,丧葬规格与帝王相同,远近之人都称赞这是盛德之举。
汉代皇帝称号为‘皇帝’,‘皇’与‘帝’有别,‘皇’的地位略低于‘帝’。如汉高祖时,天下无两王,他的父亲健在但仅称‘太上皇’,显然‘皇’与‘王’并不冲突。如今为山阳公确定谥号,可称‘皇’以匹配其尊荣。”
魏明帝未完全采纳,最终追谥刘协为 “汉孝献皇帝”,允许称 “皇” 但保留 “帝” 号。(孙盛评论:“与神灵契合者称皇,与天道契合者称帝,‘皇’的尊号高于‘帝’。王肃认为‘皇’比‘帝’轻,实为谬误。” 裴松之反驳:“上古称‘皇皇后帝’,先‘皇’后‘帝’,但汉代尊父为‘皇’,实则有贵无位,与‘帝’相比确实较低。魏国沿用汉礼,王肃的建议是基于汉制,孙盛的批评实为讥讽汉代制度,而非针对王肃。”)
后来,王肃以散骑常侍身份兼任秘书监(负责皇家典籍的官职)和崇文观祭酒(文化机构主管)。魏明帝景初年间,朝廷大规模营建宫室,导致百姓荒废农业生产,朝廷信守承诺的风气不盛,刑杀举措往往仓促决断。王肃上疏指出:
“大魏承接百代王朝的基业,百姓人口稀少,战争尚未完全停息,此时正应让百姓休养生息,以清静政策安抚远近之人。要积蓄国力、使疲惫的百姓得到休息,关键在于减少徭役、鼓励农耕。如今宫室尚未建成,工程仍在进行,粮草运输和人力征调频繁,百姓疲于劳役,农民离开农田,种粮的人少,吃粮的人多,旧粮已耗尽,新粮未接上,这是国家的大隐患,并非未雨绸缪的长远之计。”
“如今参与营建的工匠有三四万人。九龙殿足以让陛下安居,内部也足够容纳六宫嫔妃,显阳殿即将完工,唯有泰极殿之前的工程规模仍大。眼下即将进入寒冬,工匠可能因寒冷患病。恳请陛下颁布仁德诏书,深切怜悯役夫的疲劳,关怀百姓的生计,从非紧急工程中挑选身强体壮的工匠,留下一万人,让他们每年轮换一次。这样众人都知道休息有盼头,就会愉快地投入工作,虽劳累却无怨言。按此计算,一年有三百六十万工时,力量并不少。原本一年完成的工程,可允许三年完成。将其余工匠遣散务农,这才是长久之计。粮仓有充裕的粮食,百姓有剩余的劳力,用此来兴办工程,何事不成?用此来推行教化,何教不兴?”
“诚信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孔子说:‘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但百姓没有诚信就无法立足。’当年小小的晋国,晋文公重耳想要征用民力,必先彰显诚信。因此原国虽即将投降,却因信服诚信而归顺,晋文公得以一战称霸,至今被人称颂。此前陛下前往洛阳,征发百姓营建宫室,有关部门承诺完工后遣散百姓,然而工程完毕后,却为贪图劳力继续留用,没有按时遣返。有关部门只贪图眼前利益,却不顾治国根本。臣认为,今后若再征用民力,应明确命令,务必遵守期限。若有其他事务需依次处理,宁可重新征发,也不可失信于民。”
“陛下临时裁决的刑罚,针对的都是有罪的官吏和该死的人,但百姓不知情,会认为刑罚过于仓促。因此希望陛下将案件交付司法官吏,公开罪犯的罪行。同样是处死,不要让刑杀之事在宫禁中发生,以免远近之人产生疑虑。何况人命至重,死去便无法复生,圣贤都十分重视。孟子说:‘杀一个无辜的人来夺取天下,仁德之人不会做。’
汉代曾有一人惊了皇帝车驾的马匹,廷尉张释之奏请罚金,汉文帝嫌处罚轻。张释之说:‘当时陛下若下令诛杀他也就罢了,如今交付廷尉,廷尉是天下公平的象征,一旦不公,天下用法都会轻重失度,百姓该如何自处?’臣认为张释之的话有失大义,并非忠臣应有的陈词。廷尉是天子的官吏,尚且不可失平,何况天子本身,怎能迷惑错误?这是重自己而轻君主,是极大的不忠。周公说:‘天子无戏言,言语会被史官记录、乐工诵读、士人传扬。’言语尚且不可儿戏,何况行动?因此张释之的言论值得反思,周公的告诫必须遵循。”
王肃最后建议:“那些饲养鸟兽等无用之物,却耗费粮草人力的开支,都应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