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字文和,是武威姑臧人。他年少时,并没有多少人了解他的才能,只有汉阳的阎忠认为他与众不同,称贾诩有着像张良、陈平那样的奇谋。(《九州春秋》记载:中平元年,车骑将军皇甫嵩打败黄巾军后,威名震动天下。当时阎忠刚卸任信都令,他劝说皇甫嵩:“难得且容易失去的是时机,时机到来而毫不犹豫去把握的是机会,所以圣人常常顺应时势而行动,智者必定凭借机会而奋发。如今将军遇到这难得的运势,面临易把握的机会,却在运势到来时不加以把握,机会出现时不及时行动,那要怎样才能享有大名呢?”皇甫嵩问道:“你这话是什么意思?”阎忠说:“上天不会特别眷顾谁,百姓会支持有才能的人,所以立下卓越功勋的人,不会受到平庸君主的赏赐。如今将军在初春接受任命出征,到冬末就立下战功,用兵如神,谋略不用反复思考,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军队像神兵一样迅速扫荡,攻打强敌比折断枯木还容易,摧毁敌人比融化冰雪还轻松,席卷七州之地,讨伐三十六方的黄巾军,消除了邪恶势力的祸患。论功行赏时,您可能会得到封户、刻石记功的待遇,天下人都感激您的恩德,您的威名震动朝廷,远扬海外。因此,各路英雄对您侧目而视,百姓也踮起脚跟仰望您,即使是商汤、周武王的壮举,也比不上将军您。您立下如此卓越的功勋,却向北侍奉平庸的君主,要怎样谋求自身的安稳呢?”皇甫嵩说:“我心中不忘忠诚,怎么会不安稳呢?”阎忠说:“并非如此。昔日韩信不忍心放弃刘邦给他的一点小恩小惠,从而错失三分天下的良机,拒绝蒯通的忠言,忽视了鼎足而立的局势,等到利剑已经架在他的脖子上,才后悔叹息,所以最终被吕后和萧何设计杀害。如今主上的权势比刘邦、项羽还要弱小,将军您的权力却比淮阴侯韩信还大,指挥军队可以震动风云,大声呼喊足以引发雷电;如果您奋发而起,趁着局势的危难,推翻腐朽的朝廷,用崇高的恩德安抚前来归附的人,用强大的武力威慑不肯臣服的人;征召冀州的贤士,发动七州的军队,让军事文书先传出去,大军随后声势浩大地进发,沿着漳河前进,在孟津饮马,布下天罗地网包围京都,诛杀宦官的罪行,消除百姓长久以来积聚的怨恨,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民众。这样一来,进攻和防守都没有坚固的城池能够阻挡,不用号召,百姓就会像影子一样追随您,即使是小孩子也能让他们空着拳头奋力作战,女子也能让她们提着裙子听从命令,何况是激励那些有智慧才能的人,凭借迅猛的势头,那么建立大功、统一天下都不在话下。等到功业成就,天下太平,您就可以祭祀上天,宣告天命,统一六合,南面称帝,将国家政权转移到自己手中,推翻衰败的汉朝来确定国运,这实在是神机妙算、当机立断的好时机,是像疾风一样迅速行动的最佳时刻。然而,树木腐朽了就无法雕刻,世道衰败了就难以辅佐,将军您即使想要向难以辅佐的朝廷尽忠,想要雕刻腐朽败坏的木头,就如同在斜坡上逆着滚弹丸,肯定是做不到的。如今,宦官们成群结党,他们臭味相投,主上没有实权,诏令都由身边的人发布。如果您不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不能先于他人把握时机,必然会后悔,到那时就来不及了。”皇甫嵩没有听从他的建议,阎忠于是离开了。《英雄记》记载:凉州贼寇王国等人起兵,一起劫持阎忠,让他担任首领,统领三十六部,号称车骑将军。阎忠感慨万分,最终发病而死。)贾诩被推举为孝廉,担任郎官,后来因病辞官。在西归途中,走到汧地时,遇到反叛的氐人,同行的几十人都被氐人抓住。贾诩镇定地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杀我,我家一定会出重金来赎我。”当时的太尉段颎,曾经长期担任边地将领,在西土威名远扬,所以贾诩借他的名号来吓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加害贾诩,还和他结盟,把他送了回去,而其他人都被杀害了。贾诩实际上并非段颎的外甥,他只是随机应变来解决问题,他行事大多如此。
董卓进入洛阳后,贾诩以太尉掾的身份担任平津都尉,后来又升迁为讨虏校尉。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驻扎在陕地,贾诩就在牛辅的军中。董卓战败被杀后,牛辅也死了,众人惊恐万分。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人打算解散军队,抄小路回乡。贾诩劝阻道:“听说长安城中有人商议要杀光凉州人,如果你们弃下众人独自逃走,就算是一个亭长也能把你们捆绑起来。不如率领众人向西进发,沿途招募士兵,攻打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幸运成功了,就尊奉国家的名义来征讨天下;要是不成功,再逃走也不迟。”众人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李傕便率军西进,攻打长安。相关事迹在《董卓传》中有记载。(臣松之认为,传记中说“仁人说的话,其益处是广泛的”,那么不仁之人说的话,道理必然相反。仁德的功绩难以显着,而祸乱的源头却容易形成,所以有时一个祸端引发,就会导致百代遭殃。在那个时候,首恶已经被铲除,天下刚刚开始安定,却因为贾诩的一番话,致使祸乱再次兴起,灾难蔓延,国家遭遇悲惨的命运,百姓遭受无尽的痛苦,这难道不是因为贾诩的那番话吗?贾诩的罪过,实在是太大了!自古以来引发祸乱的,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后来贾诩担任左冯翊,李傕等人想要因他的功劳封他为侯,贾诩推辞说:“这只是为了保命想出的计策,哪有什么功劳!”坚决不肯接受。李傕等人又想让他担任尚书仆射,贾诩说:“尚书仆射是官员中的长官,为天下人所仰望。我向来名声不高,不足以让众人信服。就算我不在乎荣华富贵,可又怎么向朝廷交代呢!”于是李傕等人改任贾诩为尚书,负责掌管选拔人才的事务。贾诩在任上多有匡正补益,李傕等人对他既亲近又忌惮。(《献帝纪》记载:郭汜、樊稠与李傕之间矛盾重重,多次想要争斗。贾诩常常以道理责备他们,他们也比较听从贾诩的话。《魏书》记载:贾诩掌管选拔人才时,大多选拔过去有名望的人担任令、仆等官职,评论的人因此称赞贾诩。)恰逢母亲去世,贾诩辞官守孝,后来被任命为光禄大夫。李傕、郭汜等人在长安城中争斗不休,(《献帝纪》记载:李傕等人与贾诩商议,想要把天子接到自己的军营中。贾诩说:“不行。胁迫天子,这是不义之举。”李傕不听。张绣对贾诩说:“这里不能久留,您为什么不离开呢?”贾诩说:“我受国家的恩惠,从道义上不能背叛。你自己走吧,我不能离开。”)李傕又请贾诩担任宣义将军。(《献帝纪》记载:李傕当时召集了几千羌人、胡人,先把宫中的财物、丝绸等赏赐给他们,又许诺给他们宫女、妇女,想让他们攻打郭汜。羌人、胡人多次到宫门前窥探,说:“天子在里面吗?李将军答应给我们宫女、美女,现在都在哪里呢?”皇帝为此感到忧虑,让贾诩想办法解决。贾诩于是秘密把羌人、胡人的首领请来,设宴款待他们,还许诺给他们封爵和贵重的宝物,于是这些人都带领部下离开了。李傕的势力从此逐渐衰弱。)后来李傕等人讲和,放天子东归,保护大臣,贾诩在其中出力不少。(《献帝纪》记载:天子东归时,李傕率兵追赶,朝廷的军队战败。司徒赵温、太常王伟、卫尉周忠、司隶荣邵都被李傕忌恨,李傕想要杀了他们。贾诩对李傕说:“这些都是天子的大臣,您怎么能杀害他们呢?”李傕这才罢休。)天子东归后,贾诩上交印绶辞官。当时将军段煨驻扎在华阴,(《典略》称赞段煨在华阴时,致力于农业生产,不掳掠百姓。天子东归时,段煨在路旁迎接,进献物资,救济朝廷的急难。《献帝纪》记载:后来段煨被任命为大鸿胪、光禄大夫,建安十四年,寿终正寝。)段煨与贾诩是同郡人,贾诩便离开李傕,投奔段煨。贾诩向来声名远扬,深受段煨军中将士的敬仰。段煨心里害怕贾诩夺取自己的兵权,表面上却对贾诩礼遇有加,这让贾诩更加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