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四月,天子为了进一步彰显曹操的特殊地位,特许他使用天子旌旗,出入时如同皇帝一般,要清道戒严。五月,曹操下令修建泮宫,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六月,曹操任命军师华歆为御史大夫。(《魏书》记载:此时开始设置卫尉官。秋八月,曹操下令说:“从前伊挚(伊尹)、傅说出身低微,管仲曾是齐桓公的敌人,可他们都被重用,成就了一番伟业。萧何、曹参原本只是县吏,韩信、陈平背负着受辱的名声,遭受他人的嘲笑,最终却能辅助成就王业,声名流传千载。吴起贪恋兵权,甚至杀妻来表明忠心,散尽家财求取官职,母亲去世也不回去奔丧,然而他在魏国时,秦人不敢向东侵犯;在楚国时,三晋不敢向南图谋。当今天下,难道就没有品德高尚却埋没在民间的人吗?有没有果敢勇猛、临敌奋力作战的人呢?那些文职俗吏中,有没有才能出众、资质优异,可以担任将领或郡守的人呢?还有那些虽背负着受辱的名声、被人嘲笑的行为,甚至不仁不孝,却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呢?大家要各自举荐所知道的人才,不要有所遗漏。” )
冬十月,天子再次给予曹操特殊待遇,允许他使用冠冕上有十二条旒的王冠,乘坐金根车,由六匹马驾车,并设置五时副车。同时,立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太子,确定了魏国的储君之位。
此时,刘备派遣张飞、马超、吴兰等人屯驻在下辩,试图拓展势力。曹操得知后,派遣曹洪前去抵御。
建安二十三年春正月,汉朝的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人发动叛乱,攻打许都,火烧丞相长史王必的军营。(《魏武故事》记载曹操的命令:“长史王必,是我创业初期就追随我的官吏。他忠诚能干,勤勉做事,心如铁石,是国家的优秀官吏。之前一直没有给他应有的职位,就如同舍弃良马不骑,却匆忙去寻找其他马匹。所以现在任命他,让他担任长史,依旧统领事务。” )王必与颍川典农中郎将严匡得知叛乱后,迅速组织力量进行讨伐,成功斩杀了叛乱者。(《三辅决录注》记载:当时有个京兆人金祎,字德祎,他认为自己家族世代为汉朝臣子,从金日磾讨伐莽何罗开始,家族的忠诚就十分显着,历代都有名节。他看到汉朝国运将尽,认为还能再度复兴,于是愤然起兵,与耿纪、韦晃、吉本以及吉本的儿子吉邈、吉邈的弟弟吉穆等人合谋。耿纪字季行,年少时就有美名,曾担任丞相掾,曹操十分敬重他,后来升迁为侍中,担任少府。吉邈字文然,吉穆字思然,他们认为金祎慷慨有金日磾的风范,又与王必交好,便想利用这层关系。他们计划杀死王必,挟持天子攻打魏国,向南与刘备呼应。当时关羽势力强盛,而曹操在邺城,留下王必掌管军队,督察许都事务。吉文然等人率领杂役和家僮一千多人,趁夜火烧城门,攻打王必。金祎还派人做内应,王必肩部中箭。王必不知道攻击者是谁,因为平时与金祎关系很好,便逃向金祎家。夜里他呼喊金祎的字“德祎”,金祎家人不知道是王必,以为是吉文然等人,便错误地回应:“王长史已经死了吗?你们的事情成功了!”王必于是改道逃往别处。另一种说法是:王必想投奔金祎,他的帐下督对王必说:“今天发生这样的事,谁知道该投奔谁呢?”于是扶着王必逃往南城。天亮时,王必还活着,吉文然等人见大势已去,纷纷散去,叛乱因此失败。十几天后,王必最终因伤势过重而死。《献帝春秋》记载:朝廷收捕耿纪、韦晃等人,准备将他们斩首。耿纪呼喊着魏王曹操的名字说:“真恨我没有自己拿定主意,竟然被这些人耽误了!”韦晃则不停地叩头、捶打脸颊,直到死去。《山阳公载记》记载:曹操听说王必死讯后,大怒,召集汉朝百官到邺城,下令救火的站左边,不救火的站右边。众人以为救火的肯定无罪,都站到了左边;曹操却认为“不救火的人未必是帮助叛乱,救火的人才是真正的贼寇”,于是将站在左边的人全部杀掉。)
建安二十三年,天下局势依旧动荡不安,各方势力纷争不断,曹操麾下的军队在不同战场上展开了激烈拼杀。
这一年的三月,曹洪在战场上大显身手,成功击败吴兰的军队,斩杀了其部将任夔等人。吴兰的军队遭受重创,士气低落。紧接着,张飞、马超见势不妙,无奈撤离,逃往汉中。而在阴平,氐族首领强端抓住时机,斩杀吴兰,并将其首级传送出去,这一战果进一步削弱了刘备的势力。
夏四月,代郡、上谷地区的乌丸族无臣氐等人发动叛乱,妄图打破现有的局势。曹操得知后,立刻派遣鄢陵侯曹彰前去平叛。曹彰勇猛善战,他率领大军迅速出击,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果敢的决策,成功将叛军击败,维护了地区的稳定。(《魏书》记载曹操下令:“去年冬天,疫病肆虐,百姓深受其害,死伤众多。如今军队在外征战,开垦的农田减少,我对此深感忧虑。现下令,对于吏民中的老弱病残者给予照顾:女子年满七十岁以上,没有丈夫和子女;或者年龄在十二岁以下,失去父母和兄弟;以及双目失明、双手无法劳作、双脚不能行走,且没有妻子、儿女、父兄和产业的人,官府要终身供给粮食。年幼者到十二岁为止,若贫穷无法维持生计,官府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借贷。家中有九十岁以上需要赡养的老人,免除家中一人的徭役。” )
六月,曹操着眼长远,为自己的身后事做出安排。他下令:“古代人埋葬,必定选择贫瘠的土地。我规划在西门豹祠西边的高地作为寿陵,利用高地作为墓基,陵墓不封土堆,也不种树。按照《周礼》,冢人掌管公墓之地,诸侯葬在王墓左右前方,卿大夫葬在后面,汉朝制度称之为陪陵。那些公卿大臣、各位将领中有功之人,死后应该陪葬在我的寿陵周围。要扩大陵园的范围,确保能够容纳足够多的陪葬者。”秋七月,曹操整军备战,随后决定西征刘备。九月,曹军抵达长安,在这里积蓄力量,准备与刘备展开一场大战。
然而,就在曹操筹备西征之际,冬十月,宛城守将侯音等人突然发动叛乱。他们扣押了南阳太守,裹挟当地官吏和百姓,据守宛城,公然与曹操对抗。起初,曹仁奉命征讨关羽,屯兵樊城。得知宛城叛乱的消息后,当月曹仁便奉命回师,率军包围宛城。
建安二十四年春正月,曹仁经过一番苦战,终于攻破宛城,并展开屠城。他斩杀了侯音,成功平定了这场叛乱。(《曹瞒传》记载:当时南阳地区的百姓苦于徭役,侯音于是抓住太守东里衮,与当地官吏、百姓一起造反,并与关羽联合。南阳功曹宗子卿前去劝说侯音:“您顺应民心,发动大事,远近之人无不响应。但扣押太守,这是叛逆行为,没有好处,为何不把他放了呢?我和您一起努力,等曹公的军队赶来时,关羽的援兵也到了。”侯音听从了他的建议,释放了太守。宗子卿却趁夜越城逃走,与太守收集剩余的百姓,包围侯音。恰好曹仁的军队赶到,共同消灭了侯音。)
与此同时,夏侯渊与刘备的军队在阳平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交锋。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夏侯渊不幸被刘备的军队杀害,这一噩耗让曹军士气受挫。三月,曹操亲自从长安出发,经斜谷进军。曹军占据险要之地,直逼汉中,很快便抵达阳平。刘备凭借险要地势顽强抵抗,双方陷入僵持。(《九州春秋》记载:当时曹操想要退兵,下达指令“鸡肋”,下属官员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主簿杨修却立刻整理行装,旁人惊讶地问他:“你怎么知道要退兵?”杨修说:“鸡肋这东西,丢弃吧觉得可惜,吃起来又没什么肉,用它来比喻汉中,就知道大王想要退兵了。” )
夏五月,曹操见短期内难以攻克刘备,且军队消耗巨大,于是决定率军撤回长安,暂时休养生息,等待新的战机。
秋七月,曹操册封夫人卞氏为王后,进一步稳固了自己的家族地位。此时,荆州战场局势紧张,关羽的势力不断扩张,对曹操构成了巨大威胁。曹操派遣于禁前往樊城,协助曹仁抵御关羽。然而,八月时,汉水突然泛滥,洪水淹没了于禁的军队。于禁兵败被俘,关羽乘胜追击,将曹仁围困在樊城。情况危急之下,曹操赶忙派徐晃前去救援。
九月,相国钟繇因西曹掾魏讽谋反一事受到牵连,被免去官职。(《世语》记载:魏讽字子京,是沛人,他具有迷惑众人的才能,在邺都颇具影响力,因此钟繇征召他为官。曹操大军尚未返回时,魏讽暗中勾结党羽,还与长乐卫尉陈祎谋划袭击邺都。还没到约定的日期,陈祎心生恐惧,向太子曹丕告发了此事。曹丕下令诛杀魏讽,受牵连而死的有数十人。王昶在《家诫》中提到“济阴魏讽”,但这里说他是沛人,具体情况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