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庚午,为了表彰司马昭的功绩,曹髦命他加号大都督,特许他奏事时无需称名,并赐予黄钺。癸酉日,又将太尉司马孚晋升为太傅。九月,司徒高柔被任命为太尉。到了冬天十月,司空郑冲升任司徒,尚书左仆射卢毓则被任命为司空。这一系列的人事变动,让魏国的朝堂格局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各方势力也在暗中重新布局。
甘露二年(公元257年)春,二月的寒风尚未退去,温县的井中又出现了青龙,祥瑞再次降临,给这个动荡的国家带来了一丝希望。但三月,司空卢毓却不幸去世,朝堂之上又添几分哀伤。
夏四月癸卯,曹髦得知玄菟郡高显县发生吏民反叛,县长郑熙惨遭杀害。百姓王简背负着郑熙的遗体,日夜兼程,长途跋涉将其送回本州。曹髦被王简的忠义之举所感动,下诏道:“王简的忠节令人敬佩,特任命他为忠义都尉,以此表彰他的非凡行为。”甲子日,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被任命为司空,他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魏国朝堂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五月辛未,曹髦前往辟雍,召集群臣作诗。侍中和逌、尚书陈骞等人作诗拖延,有关部门上奏请求免去他们的官职。曹髦却下诏说:“我虽才疏学浅,但喜爱文雅之事,广泛征集诗赋,是为了了解治国的得失。如今却出现这样的混乱,实在让我不安。这次就原谅和逌等人吧。主管此事的官员要告诫众人,从今往后,群臣都应当研习古代经典,弘扬文化,不要辜负朕的期望。”
五月乙亥,魏国朝堂突遭变故,刚刚被任命为司空的诸葛诞拒不接受征召,公然起兵反叛,还残忍地杀害了扬州刺史乐綝。消息如惊雷般传遍朝野,整个魏国都为之震动。一时间,人心惶惶,百姓们担忧战火蔓延,朝堂之上的大臣们也纷纷议论纷纷,不知这场叛乱将给魏国带来怎样的灾难。
丙子日,为了稳定淮南局势,安抚人心,曹髦下诏赦免那些被诸葛诞牵连的淮南将吏和百姓。他深知,这些人大多是被裹挟其中,并非真心反叛,此时的宽容或许能让他们重新回归朝廷的怀抱。
丁丑日,曹髦再次下诏,言辞中透着坚定与威严:“诸葛诞发动叛乱,搅得扬州动荡不安。昔日黥布反叛,汉高祖亲自率军征讨;隗嚣违抗命令,汉光武帝西征平叛;我朝烈祖明皇帝也曾亲征吴、蜀。这些行动,都是为了彰显朝廷的威严,震慑叛逆。如今,朕决定与皇太后暂时亲临战场,迅速平定贼寇,让东夏之地重归安宁。”这道诏书一下,魏国上下士气为之一振,众人都感受到了皇帝平叛的决心。
己卯日,曹髦又发布诏令:“诸葛诞叛乱,逼迫忠义之士就范。但平寇将军临渭亭侯庞会、骑督偏将军路蕃,不畏强权,各率身边将士,奋力突围。他们的忠勇之举,令人敬佩,应当予以嘉奖。现晋升庞会为乡侯,封路蕃为亭侯。”这不仅是对庞会和路蕃的表彰,更是对所有忠诚于魏国的将士的激励,让他们知道,朝廷不会忘记他们的付出。
六月乙巳,局势又有了新的变化。吴国的持节都督夏口诸军事、镇军将军沙羡侯孙壹,作为吴国的重要将领,却突然率领部众,远投魏国。曹髦得知后,大喜过望,下诏道:“孙壹虽是敌国之人,却能深明大义,畏惧天命,看清祸福。他毅然率众来投,这种行为,即使是微子离开殷商、乐毅逃离燕国,也比不上。朕封他为侍中、车骑将军,授予假节之权,让他兼任交州牧,封为吴侯。允许他开府辟召,礼仪规格与三司相同,依照古代侯伯八命之礼,赐予他衮冕赤舄,一切待遇从优。”然而,对于这一封赏,臣松之却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孙壹是因畏惧逼迫才归降,并无特别值得嘉奖之处。按照古义,这样的做法可能会适得其反,想要掩盖却更加彰显其目的。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应过于遵循旧典,只需根据他的才能给予适当赏赐,足以酬谢他来降的诚意即可。如今给予如此高的待遇,实在有些过头。从招揽人才、安定远方的角度来看,也并非明智之举。因为如果敌国的将领与本国并无嫌隙,看到这样的殊宠,可能会心生叛意;而如果是那些面临危险、不得不逃亡的人,他们只是为了保命,并不会贪图荣华富贵,那么给予高位厚禄又有何用呢?魏国初期的孟达、黄权,晋朝的孙秀、孙楷,孟达、黄权得到的爵赏比孙壹轻,孙秀、孙楷的礼仪秩禄却比孙壹更为优厚。等到吴国平定后,他们的地位却一降再降,这难道不是因为一开始的封赏就不恰当吗?
甲子日,曹髦见战事吃紧,下诏道:“如今朕的车驾驻扎在项地,大将军司马昭奉命代行天罚,进军淮浦。昔日相国大司马出征,都与尚书一同前往,如今也应如此。”于是,他命令散骑常侍裴秀、给事黄门侍郎钟会与司马昭一同出征。这一安排,既体现了曹髦对此次平叛的重视,也显示出他对司马昭的信任,希望他们能齐心协力,早日平定叛乱。
秋八月,曹髦再次下诏:“昔日燕刺王谋反,韩谊等人因劝谏而被杀害,汉朝为表彰他们的忠义,提拔了韩谊的儿子。如今诸葛诞叛乱,他的主簿宣隆、部曲督秦絜坚守忠义,在关键时刻据理力争,却被诸葛诞杀害。他们虽不像比干与纣王有亲属关系,却同样为忠义献身。朕封宣隆、秦絜的儿子为骑都尉,加以赏赐,让天下人都知道他们的忠义之举。”这道诏书,不仅是对宣隆和秦絜家人的安抚,更是在向天下宣告,魏国不会忘记任何一位为国家献身的忠义之士。
九月,为了进一步稳定局势,曹髦宣布大赦天下。这一举措,让许多因各种原因获罪的人看到了希望,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矛盾。
到了冬十二月,吴国的局势也发生了变化。吴国大将全端、全怿等人率领部众归降魏国。
甘露三年(公元258年)的春天,二月的寒风还未完全褪去,战场上却已硝烟弥漫。大将军司马昭率领大军,经过一番苦战,终于攻陷寿春城,成功斩杀了叛乱的诸葛诞。
三月,曹髦站在朝堂之上,神色庄重地下达了一道诏书:“自古以来,战胜敌人后,收集敌人的尸体堆成京观,是为了惩戒叛逆,彰显武功。汉武帝元鼎年间,将桐乡改名为闻喜,新乡改名为获嘉,以此纪念南越的灭亡。如今,大将军司马昭亲自统领六军,在丘头扎营,对内平定了众多乱臣贼子,对外消灭了贼寇,功劳惠及百姓,威名远扬四海。对于这克敌制胜之地,理应有一个彰显功绩的名字。朕决定将丘头改名为武丘,表明是以武力平定叛乱,让后世子孙永远铭记,这也和设立京观、改名闻喜、获嘉的意义相同。”这道诏书一下,武丘这个名字,便成为了魏国平定叛乱、彰显国威的象征。
时光流转,到了夏天五月,曹髦为了表彰司马昭的赫赫战功,打算授予他相国之位,封他为晋公,赐予食邑八郡,还准备赐予九锡之礼。这一系列的封赏,可谓是极高的荣誉。然而,司马昭却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他前后九次推辞,坚决不肯接受。他的这一举动,既显示出他的谦逊,也让朝堂上的众人对他的心思捉摸不透。但最终,在曹髦的坚持和群臣的劝说下,司马昭还是暂时接受了这些封赏,魏国的朝堂格局也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六月丙子,曹髦又想起了一件往事,他下诏道:“曾经,南阳郡山贼猖獗,企图劫持原太守东里衮作为人质。在这危急时刻,郡功曹应余挺身而出,独自一人保护东里衮,使他免于危难。应余在这场混乱中不幸牺牲,他以自己的生命拯救了太守。朕下令,让司徒安排应余的孙子应伦为官,使他能得到祖父坚守气节的回报。”据《楚国先贤传》记载,应余字子正,天生正直坚毅,崇尚仁义。建安二十三年,他担任郡功曹。当时,吴、蜀两国与魏国对峙,边境战事频繁。宛城守将侯音煽动山民,据城反叛。应余和太守东里衮在混乱中出城逃亡,侯音派出骑兵追赶,在离城十里的地方追上了他们。叛军乱箭齐发,射向东里衮。应余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用身体挡住飞箭,身上连中七处创伤。他对着叛军喊道:“侯音狂妄狡诈,发动叛乱,大军很快就会赶来,你们很快就会被诛杀。我知道你们原本都是善良之人,没有恶意,应当弃暗投明,为何要受他的指挥?我用自己的身体代替太守,就算因此丧命,只要太守能平安无事,我也死而无憾。”说完,他仰天大哭,血泪俱下。叛军被他的忠义所感动,放过了东里衮。然而,应余却因伤势过重,在叛军离开后去世了。后来,征南将军曹仁平定了侯音之乱,上表奏明应余的事迹,并为他举行祭祀。太祖曹操听闻后,感慨良久,下令在荆州为应余家的门闾进行修缮,还赏赐了千斛谷物。东里衮后来成为于禁的司马,在《魏略·游说传》中也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