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9月1日,农历七月初九。
星期二。
宜:出行、打扫、动土、栽种、安床、纳畜、安葬、祭祀、修造、拆卸、起基、入殓、成服、出火、除服、伐木、收养子女、开光、破土、求子、作梁。
忌:结婚、搬家。
陆陆续续还有不少外地学生来报到。
校园里到处都能看到温馨感人的画面:父亲慈爱地拍拍儿子的肩膀,母亲宠溺地搂着女儿说悄悄话。
不过最多的还是此起彼伏的欢笑声,每个大一新生脸上都洋溢着期待,眼睛里闪着光,都在想象着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会有多精彩。
晚上,徐大志所在的经济管理一班开了个简单的班会。
现在他们属于经济管理系,但再过三年,这个系就要和工业学院的对外贸易系合并,正式升级为兴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虽然\"经济管理系\"和\"经济管理学院\"听起来差不多,可这里头的门道可大了去了。
最实在的就是学历的变化——从大专直接跳到了本科。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本科文凭可比大专值钱多了,就像镀了层金似的。
虽说以后工作不包分配了,也不一定能端上\"铁饭碗\",但光是这张文凭的含金量就翻了好几倍。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很多人还是更怀念包分配的年代。
特别是穷人家的孩子,读书几乎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至少在那个年代,大家还能站在相对公平的起跑线上。不像几十年后的董小姐们,国外野鸡大学镀过金的,仅仅靠着家里关系照样能进好单位,混到好岗位。
网上流传的那个小学生作文,孩子写\"我爷爷是银行行长,我爸爸是银行行长,我长大了也要当银行行长\",听着跟继承家业似的,让人哭笑不得。
要是在包分配那会儿,这种情况可还是不多见的,当然有还是有的,相对而言普遍性可能少些,对农家子弟、家庭条件差点的学生,出人头地的机会那时更多些。
经济管理一班有三十多个学生。
那时候经济管理专业特别热门,虽然比不上一些更厉害的院系,但各单位都抢着要这类人才。
不过话说回来,毕业后要想混得好,过几年就得靠人脉和背景了。
辅导员是位姓姚的女老师,说话轻声细语的。
她没多交代什么,就是叮嘱大家在校期间好好学习,别急着谈恋爱。最后才提到新生入学首先要军训。
大学一开学就军训这个传统,别说现在了,就是二十年后也一样。而且那时候的军训可比后来严格多了,时间也长得多。有些学校军训整整一年,徐大志他们的兴州学院还算好的,只训一个月。
日子过得飞快,一个月的军训转眼就结束了。
训练强度大得让好些同学差点掉层皮,还有的人虚脱累倒了。
徐大志因为口袋里还有些钱,这阵子也老老实实没往外跑,不过每天晚上累得瘫在床上时,他总在琢磨着怎么才能赚点钱。
班里同学相处得越来越熟了。
徐大志他们宿舍现在关系比刚开学那会儿融洽多了,至少暂时不会相互太自我为中心,出言不逊像斗鸡似的了。
大家按年龄和生日排了个顺序,虽然本地学生章卫国按年龄只能排第五,倒数第二比余小军大几天而已,但他还是看不上徐大志这些外地乡下来的同学。因为他是兴州城里的人,家里条件也不错,总是不自觉地吹吹吃过啥,去过啥的牛b,不时流露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不过总的来说,宿舍氛围比刚开学那阵子还要相互之间较劲好太多了。
军训汇报表演结束后,为期一个月的军训就正式画上了句号。
送别教官的时候,男生们都放得开,章卫国还去勾着教官脖子抽烟吹牛聊天,还有些感情丰富的女生甚至哭了起来。
期间,徐大志趁学生科干事杨文静老师的老公王生贵来指导青年团活动的期间,想方设法拍上了马屁,递上了水。
至于他为何要去拍杨老师马屁,亲近王生贵这个兴州市团委里的科室干部,暂时就不告诉你们了。
徐大志的热乎劲,让章卫国和斯金文甚为不齿,都惊呼这个老实巴交的乡下土包子,居然还有这另外一面。
当然,经过这段时间的集体活动,他们都深有体会,一起吃过苦的交情,和平时吃吃喝喝的交情可不一样了。苦难的日子总是让人记忆深刻,这样的情谊也更容易走进彼此的心里。
多年以后,一个人可能会忘记很多事,但有两样东西他一定忘不了:一个是那些苦日子里受的罪,另一个是偶尔尝到的那一点点甜。
他肯定记不清有钱时天天胡吃海喝的那些高档饭店叫啥名,也记不住那些喝得烂醉的酒局有什么意思。
但他一定会记得,在穷得叮当响的时候,街角那家小饭馆飘出来的香味。哪怕过去十年二十年,一想起来嘴里还能泛起那个味道。
还有那些为了省钱,跟哥们儿分着吃一碗面的日子,现在想起来都觉得香。
至于什么夜总会里哪个姑娘最漂亮,哪家酒吧的酒最贵,这些事儿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军训那短短一个月,虽然天天累得像条狗,可大家同吃同住,谁脚臭谁打呼噜都门儿清,这份交情还是记得特别牢的。
\"明天就要正式上课了,姚老师估计很快就要选班长,你们打算选谁?\"
夜深人静的时候,章卫国突然在被窝里冒出这么一句。
斯金文连磕巴都没打:\"那还用说?肯定是老五你啊!咱们班除了你,我谁都不认!\"
宿舍里黑漆漆的,大家都已经习惯了斯金文这副咋咋呼呼的样子。
不知是谁在黑暗中轻轻笑了一声,斯金文立刻像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跳起来,扯着嗓子喊道:\"谁在笑?是不是你们都不想让老五当班长?有意见就直说啊!\"
房间里静悄悄的,没人接话。
章卫国清了清嗓子,打破沉默问道:\"老六,你的意见呢?\"
余小军慢悠悠地回答:\"只要老五你愿意当这个班长,我就投你一票。\"
\"老二,你呢?\"章卫国又直接问徐大志。
徐大志在黑暗中偷偷笑了笑,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选你呗。\"
徐大志根本没把心思放在选班干部这些事上。整个军训期间他都忙得脚不沾地,现在开学都一个月了,除了把那辆破自行车卖给学长马建军赚了三十块钱外,他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赚钱,哪有闲工夫操心选班干部这种小事。
想到大学同学为了个班长职位争得面红耳赤,徐大志觉得挺好笑的。他心里明白,除非以后打算考公务员进体制内,否则在大学里当不当班长根本没什么差别。现在大家觉得当班长很威风,可等毕业走上社会后就会发现,这个头衔没啥鸟用,根本帮不上什么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