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郑建设如此这般的挑选方式,负责人不仅没有丝毫异议,反而心中暗自窃喜。
毕竟这些人要么是无人收养的弃儿,要么就是因为年龄未到或嫁不出去而被剩下的,郑建设这样的选择,无疑是帮他们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当看到郑建设完成挑选后,那些未被选中的人脸上都流露出失望的神色,但却无人胆敢提出任何异议。
郑建设则带着他选中的人转身返回轧钢厂。
然而,当他们抵达轧钢厂时,眼前的景象却让郑建设大吃一惊。
整个轧钢厂一片混乱,四处都能看到逃荒者的身影,就连保卫科也未能幸免。
就在这时,郑小花的对象刘金柱出现在了郑建设的视线中。
只见刘金柱正站在人群中,高声指挥着大家排队。
当他的目光落在郑建设身上,以及郑建设身后那群人时,不禁惊讶地问道:“哥,你这都是挑的些什么人啊?”
郑建设自然明白刘金柱的意思,他微微一笑,解释道:“我们农场就需要这样的人。”
听到郑建设的回答,刘金柱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显然他对农场的工作也有所了解。
随即他又看到队伍最后两个人,惊讶的说道:“哥,你怎么还选择两个小孩啊!”
郑建设心中充满了疑惑,他不禁扭头向队伍后方望去。
就在这时,他的目光被两个身穿破旧衣物、瘦骨嶙峋且面容有些脏兮兮的小孩所吸引。
郑建设顿时感到一阵懵逼,他完全不知道这两个小孩是何时混入自己的队伍中的。
他急忙转身,看向站在一旁的老同学二蛋,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一些解释。
然而,二蛋的脸上同样写满了迷茫,似乎对这两个小孩的出现也一无所知。
郑建设无奈地摇了摇头,然后迈步走向那两个小孩。
当他走近时,发现那个年龄稍大一些的女孩显得有些腼腆,而那个男孩则相对大胆一些。
当男孩看到郑建设朝他们走来时,他迅速将女孩护在身后,就像一只母鸡保护着自己的小鸡一样。这一幕让郑建设不禁觉得有些好笑。
郑建设走到两个小孩面前,蹲下身子,微笑着问道:“你们什么时候跑到我队伍里的呀?”
男孩毫不示弱地仰起头,回答道:“我不是跑到队伍里的,是你选的!”
听到男孩的话,郑建设不由得一愣,他肯定自己没有选这两个小孩。
就在这时,那个女孩似乎意识到男孩的谎话有些不妥,她用力地拉了拉男孩的手,示意他不要再说下去。
然而,男孩并没有理会女孩的暗示,他依然坚定地看着郑建设,虽然他的语气显得理直气壮,但他眼底的一丝慌张却出卖了他。
郑建设嘴角挂着一抹淡淡的笑容,轻声说道:“既然如此,那我现在就改变主意了,不选你们啦。走吧,我这就送你们回去。”
他的话音刚落,那两个孩子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尤其是那个小姑娘,她的身体微微颤抖着,满脸惊恐地看着郑建设。
只见她迅速地将男孩拉到自己身后,仿佛想要用自己瘦弱的身躯保护弟弟不受伤害。
“大哥哥,求求您了!千万不要把我们送回去啊!”小姑娘的声音带着哭腔,充满了哀求,“我们在农场里一定能干活的,而且我们吃得很少,不会给您添麻烦的!”
郑建设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怜悯之情。他原本只是随口一说,并没有真的想要把这两个孩子送回去,但看到他们如此害怕和无助,他的内心也有些动摇了。
不过,郑建设并没有立刻回应小姑娘的请求,而是默默地领着他们朝农场走去。
一路上,他都在思考着这两个孩子的事情。
送他们回去固然是一种选择,但对于这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太过残酷了。
到了农场后,郑建设先安排好了其他的事情,然后将食堂挑选的人带到了食堂。
等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他才带着那两个孩子来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一进办公室,郑建设便让两个孩子坐下,然后温和地问道:“你们叫什么名字呀?今年多大了?父母呢?”
小姑娘犹豫了一下,似乎有些紧张,但还是鼓起勇气回答道:“我叫张婷婷,弟弟叫张亮亮,我们今年都八岁了。
我父母……他们都不在了,村长爷爷说让我们跟着别人去京城,这样就不会饿死了。”
这时,王建业走进来,看到两个孩子,惊讶的问道:“建设,这两个孩子是?”
郑建设无奈的叹了一口气,“偷偷跑来的!”
“那你打算怎么办?送回去吗?”王建业听了有些无语的说道。
“我也不知道怎么办,这不是正发愁了呢吗?”
王建业想了想说道:“我看你和这孩子遇到也算缘分,我看你就把他们收养了算了,要是粮食不够,我给你想想办法?”
郑建设听了也觉得可以,回去还能和瑶瑶做个伴,对于吃的他家倒是不缺,实在不行,到时候再给他送回去。
而且,现在街道办积极倡导那些有能力、有条件的家庭去收养那些失去父母的孤儿。
郑建设心想,自己这样做不仅是响应政府的号召,更是一种善举,同时也能避免一些人对他家的误解,说他家虽然条件不错,但却没有一点同情心,为富不仁。
“那看来也只能这么办了。”郑建设心里默默念叨着。
当天中午,他安排两个孩子在农场里尽情玩耍,自己则骑着那辆有些破旧的自行车,匆匆忙忙地去找媳妇李倩儿商量这件事情。
李倩儿听完郑建设的想法后,表现得非常赞同。
毕竟,如果家庭条件不允许,她可能会有所顾虑,但现在家里的经济状况还算过得去,收养两个孩子应该不会给他们带来太大的压力。
于是,她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下午时分,阳光洒在乡间小路上,郑建设骑着自行车,车后座上坐着那两个可爱的孩子。
一路上,遇到认识郑建设的人,都会好奇地询问这两个孩子的来历。
郑建设也都如实相告,大家纷纷夸赞他心地善良,是个大好人。
然而,当他们回到院子里时,情况却有些不同了。
院子里的一些人对郑建设的行为并不以为然,甚至有人冷言冷语地说:“他家那么有钱,宁可去帮助外人,也不愿意帮帮院子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