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振峰没在影视基地多待,生怕晚了就被赶来的巨星们围住。
他让李钊鹏开车送他回了家,临走前还特意嘱咐程筱潇,剧组那边准备好了再联系他。
三天后,程筱潇就把许振峰带到影视基地,《外来媳妇本地郎》终章的剧本已经调整好,剧组也已经准备开拍。
许振峰特意推掉了一些会议,换上休闲装,低调地来到了剧组的拍摄现场。
现场早已布置妥当,康家的老房子依旧是熟悉的模样,墙上挂着的老照片记录着几十年的时光变迁。
扮演康伯的老艺人见到许振峰,激动得握住他的手:“许董,没想到您还记得这部剧,还愿意来拍终章!”
“康伯,好久不见。”许振峰笑着回应,“当年要不是您带我拍戏,我还不知道演戏这么有意思。”
康家的那些人,都是受到过许振峰特殊关照的。只不过,很多人都已经老了,扛不住这种高强度的剧集。
导演连忙递过剧本:“许董,给您安排的角色是康伯的老战友,年轻时一起当过兵,后来下海经商,这次回来探亲,正好见证康家的最后一段故事。戏份集中在后面几集,难度不大。”
许振峰接过剧本,快速浏览了一遍。
角色设定很贴合他的气质,虽然需要一些化妆,让他看起来老一点。不过,以这时候的化妆技术,拿捏起来实在是太轻松了。
主要还是许振峰并不是专业演员,也很久没演戏,但幸好当年的感觉还在。
拍摄开始后,他很快就进入了状态,与康伯的对手戏自然流畅,一点也看不出是客串的门外汉。
让许振峰一个46岁的壮年,去模仿一个七老八十的老人,虽然有些难度,但许振峰还是能够轻松驾驭。
就像他当年参加潮市第一届斯诺克比赛那样,他本来就在这一个领域无欲无求,心态自然很放得开。
关键还在于,许振峰在这一方面确实还是很有天赋的。
许振峰这个大老板加入剧组,一开始导演和整个剧组都有些紧张,毕竟不能让大老板“不开心”。
但许振峰的表现,还是让剧组的工作人员都暗自佩服——果然是世界首富,做什么都有模有样。
接下来的几天,许振峰抽出时间去剧组拍了好几场戏。沈砚池和程墨洲知道后,还特意驾驶私人飞机回来,去剧组探班。
看着父亲穿着戏服演戏,兄弟俩忍不住调侃他“抢饭碗”。
许振峰也不生气,还让他们客串了两个路人甲的角色,这也算是父子几个第一次在镜头前一起出镜。
很快,《外来媳妇本地郎》终章就拍摄完成,有许振峰这个世界首富参演,定档在国庆黄金周播出。
振峰影视没有进行大规模宣传,只在官微上发布了一条预告片。
可即便如此,还是引起了无数观众的关注——这部陪伴了几代人成长的神剧,终于要迎来结局了。
终章播出后,起初的反响平平。毕竟剧集播出时间太长,不少观众都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加上年轻观众更倾向于看偶像剧和悬疑剧,这部家庭 sit的关注度早已不如当年。
可随着剧情逐渐推进,尤其是许振峰饰演的老战友出场,与康伯回忆往昔岁月,再到康家一家人各奔东西,最终老宅拆迁的场景播出后,舆论瞬间发酵。
微博上,#外来媳妇本地郎终章# #康家再见# 等话题接连登上热搜。
无数老粉丝在评论区留言,回忆自己看剧的时光:
“小时候每天放学都守在电视机前看,现在我都当爸爸了,剧却结束了。”
“康家就像我们身边的邻居,突然说再见,真的舍不得。”
“最后几集看哭了,求剧组不要结束!”
热度持续发酵,也余势不减。
请愿浪潮很快从线上蔓延到线下,不少观众自发来到振峰影视大厦前,举着“重启外来媳妇本地郎”的牌子,还有人寄来联名信,希望能让这部剧继续拍下去。
振峰影视的客服电话被打爆,社交媒体账号的私信也堆成了山,林妙薇每天都要把这些情况整理好,汇报给程筱潇和许振峰。
程筱潇拿着请愿名单,走进许振峰的办公室:“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老粉丝的热情太高了,你看怎么办?版权在我们手里,要不要重启剧组,就看你的意思了。”
许振峰看着窗外的请愿人群,沉思了片刻。他知道,这部剧对很多人来说,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更是青春的回忆。
可如果继续拍康家的故事,原班人马已经不齐,剧情也很难有新的突破,强行续拍只会毁了经典。
“重启可以,但不能再拍康家了。”许振峰缓缓开口,“我们可以换个主角,拍‘许家’的故事,把振峰集团这二十年的创业史融进去。既有家庭的温馨,又有创业的艰辛,说不定能吸引新老观众。”
程筱潇眼前一亮:“这个主意好!你的创业史本身就很有故事性,从一个普通创业者到世界首富,中间的起起落落肯定能打动人。而且用新人演员,也能给剧集注入新的活力。”
说干就干,振峰影视立刻发布公告,宣布重启《外来媳妇本地郎》,但将以“许家”为主角,讲述创业家庭的奋斗故事。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有人期待新剧情,也有人担心毁经典,但更多的是对许振峰创业史的好奇。
——
当《外来媳妇本地郎》这部陪伴了观众四十余年的南粤神剧,以终章剧集的形式画上句点时,没人能预料到,这场“告别”会掀起一场席卷全国的影视热潮。
彼时,振峰影视公司的新剧还在紧锣密鼓的谋划阶段,团队正为全新的创作方向反复打磨方案,而《外来媳妇本地郎》最后几集的播出效应,早已突破地域限制,在全网引发了现象级的轰动,且这股热度始终在持续发酵,成为街头巷尾、社交平台热议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