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此处,朱高炽轻叹一声,犹豫着开口:“陛下,臣以为推行推恩令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推行时,多与藩王们沟通,详细阐明利弊,或许能减少他们的抵触情绪。”
朱元璋微微点头,脸色依旧严肃:“你们所言皆有道理。但朕心意已决,如何把推恩令融入其中,势在必行。趁着这藩王进京城,朕来做这个恶人,直接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
朱元璋扫视了众人继续说道:“你们只管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不用管影响。”
接下来,众人围绕着推恩令中嫡长子与庶子的具体降级规则展开了激烈讨论。有人提议嫡长子每两代降一级,庶子一代降两级;也有人认为嫡长子三代降一级,庶子直接降为更低等级更为合适。大家各抒己见,经过一番激烈争论,逐渐达成共识。
朱元璋沉思片刻,说道:“诸位所言极是。那就定下嫡长子三代降一级,庶子直接降级。”
随着各项细节逐渐敲定,御书房内的气氛也稍稍缓和。朱元璋看着眼前的众人,语重心长地说:“藩王之事,不可向外透露半分,朱小胖,你不可主动告诉你爹。”
众人齐声应诺,随后陆续退下。
翌日……
紫禁城依旧沉浸在一片庄严肃穆之中。
御书房……
朱元璋坐在御书房中,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下斑驳光影,可他却无心欣赏。
他的目光落在桌上那堆积如山的账册上,果然如昨天朱雄英所说的那样,藩王开支仅仅是过了二十年就已经翻了两番,眉头紧锁,手中的毛笔无意识地在砚台上蘸着墨汁,脑海里全是藩王问题带来的种种困扰。
“传晋王、燕王觐见。”朱元璋的声音打破了书房内的寂静,太监领命而去,脚步声渐渐消失在长廊尽头。
不多时,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匆匆赶来。
一踏入书房,两人便感受到了那压抑的气氛,赶忙跪地行礼:“儿臣拜见父皇。”
“起来吧。”朱元璋的声音低沉,带着几分疲惫。
朱棡和朱棣站起身,小心翼翼地站在一旁,大气都不敢出。他们看着朱元璋那严肃的面容,心里明白,今日被召来,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老三、老四、你们看看这个。”朱元璋指了指桌上的账册。朱棡和朱棣对视一眼,然后走上前,拿起账册仔细翻看。
看着看着,两人的脸色逐渐变得凝重起来。
他们两人都是地处边塞的藩王,都是懂账务的。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问题。
“父皇,这……”朱棡忍不住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惊讶。“这就是如今朝廷关于藩王支出的状况,”
朱元璋叹了口气,“藩王的开支逐年增加,这才二十年,主持就翻两番,照这样下去,不出几代,大明的国库就要被掏空了。”
朱棣皱着眉头,沉思片刻后说道:“儿臣觉得,支出之所以增长这么快,和近年来藩王子嗣繁衍速度有关,这样朝廷的供养压力确实越来越大。想要解决这难题,唯有削藩,否则后患无穷。”
朱元璋听到这话,眼中闪过一丝震惊,他深深地看了朱棣一眼,心中暗自惊叹儿子竟有如此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断力。
不过,他并未立刻表态,而是继续引导:“那你说说,这藩该怎么削?”
朱棣向前一步,有条不紊地说道:“父皇,可先从藩王子嗣的承袭制度入手,削减他们的特权和待遇。同时,对藩王的封地进行重新规划,限制他们的势力范围。再者,对于那些有不轨之心的藩王,要果断采取措施,予以惩戒。但在推行过程中,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引起太大的动荡。只是父皇,儿臣驻守边塞多年,深知边塞局势复杂。一旦削藩,儿臣手中可用的兵力和资源怕是会减少,抵御外敌时难免会有些力不从心,还望父皇能多多考量。”
朱棣说着,脸上浮现出一丝忧虑。
朱元璋微微点头,目光转向朱棡:“你呢,有什么看法?”
朱棡挺了挺胸膛,大声说道:“父皇,儿臣坚决拥护父皇的决定!如今这局面,确实不能再这么下去了。虽说咱们都是老朱家的人,但也不能因为这,就把大明的家底儿给败光了。儿臣明白父皇的苦心,也请父皇多体谅儿臣作为戍边藩王的难处,不管这削藩政策怎么定,儿臣都没二话!”
朱棡拍着胸脯保证,态度十分坚决。朱元璋看着两个儿子,心中暗自欣慰,他知道,这个问题确实棘手,也不指望他们能立刻想出完美的解决办法。
“朕与内阁商议了一次,和刚刚老四的想法有些相似。”他缓缓说道。
朱棡和朱棣一听,立刻竖起耳朵,全神贯注地听着。
“咱决定对藩王子嗣的承袭制度进行调整。”朱元璋的声音平稳,但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朱棡一听,虽说心里也有些为自己儿子们的待遇担忧,但还是立刻表态:“父皇的决定我坚决拥护,不管有啥困难,儿臣都全力支持!反正父皇不会看着我们太难过”
朱棣则认真地思考着朱元璋的话,片刻后说道:“父皇,儿臣明白您的苦心。这承袭制度的调整,虽然看似削减了藩王的势力,但从长远来看,确实有利于大明的稳定和发展。儿臣愿全力支持父皇推行此政策。只是边塞之地,确实需要更多的资源和兵力来维持稳定,还望父皇在推行过程中,能对边塞藩王有所照顾。”
朱元璋点了点头,对两人的回答表示满意:“嗯,你们能明白就好。这承袭制度调整,并非是要故意为难你们,实在是形势所迫。朕也会考虑边塞的特殊情况,不会让你们在抵御外敌时陷入困境。”
接着,朱元璋详细地向他们解释了承袭制度调整的具体内容:嫡长子三代降一级,庶子直接降级。
朱棡一边听,一边在心里默默盘算着。他想着自己的那些儿子们,以后的待遇怕是要大打折扣了。但一想到这是为了大明的未来,他又咬咬连连点头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