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内,气氛凝重得仿若能拧出水来。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之上,身姿虽已不复往昔那般挺拔,但浑身散发的威严之气却丝毫不减,岁月刻下的皱纹里藏着令人胆寒的锐利。朱标和朱雄英恭敬地站在殿下,二人神色关切又略带紧张,目光始终落在朱元璋身上。
“这帮贪官都不怕死吗?还是以为咱年迈杀不动人了?领着咱的俸禄,还贪污老百姓的血汗钱,都该杀!连朱樉那个畜生也参与了?他想干什么!”朱元璋猛地一拍扶手,声音如洪钟般在殿内回荡,眼中满是愤怒与不解,这一声怒喝,震得殿内的空气都仿佛凝固了。
朱标见此,急忙上前一步,神色忧虑,和声劝道:“爹,他们只是在赌,赌我们发现不了,人心总是不足的。我相信二弟不会如此的。”朱标向来仁厚,对兄弟情谊看得极重,在他心中,每一个兄弟都不至于做出这等违背国法之事。
朱雄英也上前一步,言辞恳切:“皇爷爷,爹,我认为二叔不至于如此,就是有也一定是受到了奸人的挑唆。历朝历代,我大明朝贪官已算少的。只要我们把握好尺度,他们敢贪,我们就敢杀!”朱雄英眼神坚定,透着与年纪不相符的成熟和果敢,此番调查贪腐案,他亲力亲为,对官场的黑暗和人心的贪婪有了更深的认识,但他心中的信念从未动摇。
“雄英说的好,此次差事办得不错。李善长这个老狐狸,这次还挺识相。”朱元璋微微点头,脸上的怒容稍减,看向朱雄英的目光中多了几分赞许。
“谢皇爷爷夸奖,此次差事确实有韩国公的一份功劳,他向孙儿说他想安稳归隐。”朱雄英恭敬地回答,提及李善长,他的神色变得有些复杂。李善长在朝中威望极高,此次主动提出归隐,看似简单,实则背后似有深意。
“能安稳归隐还则罢了,他是真归隐吗?先不说在胡惟庸案中的事情,他明知胡惟庸的罪行,不主动举报,两端观望,举棋不定,其次他在朝中的威望,不言而喻。他能好好辅佐你爹和你也就罢了,但是咱太了解他了,他能吗?”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话语中满是对李善长的怀疑和担忧。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多年,为大明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但他的种种行为,尤其是在胡惟庸案中的表现,让朱元璋对他始终心存疑虑。
朱标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爹,李善长毕竟是开国元勋,多年来为大明尽心尽力。他既然提出归隐,或许真有从此安享晚年的想法。”朱标一向主张以宽厚待人,在他看来,李善长即便有过错,也不应被过度猜忌。
“爹,儿臣明白您的顾虑。李善长在朝中根基深厚,门生故吏众多,他的一举一动都关乎朝堂局势。”朱雄英顿了顿,接着说,“不过,若是他真心归隐,倒也可借此机会让他淡出朝堂纷争;若是另有图谋,我们也不可掉以轻心,需早做防备。”朱雄英心思缜密,他深知李善长的影响力,无论是让他安稳归隐,还是应对可能出现的变故,都需要谨慎行事。
朱元璋靠在龙椅上,闭目沉思了片刻,缓缓说道:“不管他是何心思,咱都得盯着。雄英,你安排些可靠的人,暗中留意他的动向,一有风吹草动,立刻禀报。”
“孙儿遵旨。”朱雄英领命,心中暗暗思索着合适的人选。他深知此事干系重大,必须挑选绝对忠诚且精明能干的人去执行。
“标儿,你身为太子,日后这江山社稷就要交到你手上。对待这些功臣勋贵,既要恩威并施,又要时刻警惕。”朱元璋睁开眼睛,看向朱标,目光中满是期许和教诲。
“儿臣明白,定当不负爹的期望。”朱标郑重地回答,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治理国家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平衡各方势力的能力。
“如今这贪腐案虽已告一段落,但朝堂的风气还需进一步整顿。”朱元璋坐直身子,神色严肃,“那些涉案官员的空缺,必须尽快补上可靠之人。标儿,你和雄英商议一下,拟定一份合适的人选名单,呈给咱过目。”
“是,儿臣(孙儿)遵旨。”朱标和朱雄英齐声应道。
“另外,对于那些被抄家官员的家属,也不能一概而论。”朱元璋的语气稍微缓和,“其中若有清正廉洁之人,不可因家人的罪行而牵连他们,该给予的出路还是要给,莫要寒了人心。”
朱标点头表示赞同:“爹考虑得周全,儿臣定会妥善处理。”在他看来,这样既能彰显皇家的仁慈,又能为朝廷留住一些可用之才。
“雄英,你在调查过程中,对下面的官员想必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说说看,哪些人是可用之才?”朱元璋看向朱雄英,眼神中带着一丝期待。
朱雄英思索片刻,有条不紊地说道:“回皇爷爷,此次调查中,孙儿发现有几位年轻官员,清正廉洁,能力出众。比如杭州知府周新,他在当地推行新政,改善民生,颇受百姓爱戴;还有监察御史郑辰,刚正不阿,敢于直言,在查办案件时不畏权贵。”朱雄英详细地讲述着这些官员的事迹,他在调查过程中,不仅关注案件本身,也留意到了一些表现出色的官员,这些人日后或许能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材。
朱元璋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欣慰:“嗯,看来你此次收获不小。这些人可以重点培养,为我大明储备人才。”在朱元璋心中,人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发现和培养优秀的官员,是关乎国家未来的大事。
“标儿,你觉得如何?”朱元璋又看向朱标。
朱标微笑着说:“雄英眼光独到,这些人确实值得重用。儿臣会与他一同商讨,制定合适的培养计划。”朱标对朱雄英的能力十分认可,在培养人才方面,他也愿意与朱雄英共同努力,为朝廷打造一支忠诚能干的官员队伍。
“除了官员的任用,还要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考核。”朱元璋接着说,“以往的制度虽有一定成效,但仍有漏洞,让这些贪官有了可乘之机。你们要好好研究,制定出更加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从源头上遏制贪腐之风。”
朱雄英和朱标认真聆听,不时点头表示赞同。他们明白,加强监督考核是杜绝贪腐的关键,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还有,对于百姓的安抚也至关重要。”朱标说道,“此次贪腐案涉及众多百姓,他们的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儿臣打算派遣一些官员前往受灾地区,发放赈灾物资,帮助百姓恢复生产生活。”
“此事你去安排,一定要落到实处,不可敷衍了事。”朱元璋叮嘱道,在他心中,百姓的安稳是国家稳定的基石,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百姓的利益。
“儿臣明白。”朱标领命,心中已经开始盘算着具体的安排,他深知百姓的疾苦,也明白只有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雄英,你在民间行走时,也听到了不少百姓的声音。对于民生之事,你有何想法?”朱元璋又将话题转向朱雄英。
朱雄英认真地回答:“皇爷爷,孙儿在民间看到,虽然我大明朝总体太平,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水利失修、赋税不均等问题。孙儿认为,我们可以加大对水利设施的修缮和建设,确保农田灌溉;同时,重新核查各地的赋税情况,减轻百姓的负担。”朱雄英在调查过程中,深入民间,亲眼目睹了百姓的生活状况,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他心头,此刻终于有机会向朱元璋提出。
“嗯,这些建议不错。”朱元璋表示赞同,“标儿,你负责落实这些事情,让百姓切实感受到朝廷的关怀。”
“儿臣遵旨。”朱标应道,他深知民生之事关乎国家的根基,必须全力以赴。
奉天殿内的讨论仍在继续,君臣三人就朝堂政务、官员任用、民生改善等诸多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大明的未来,每一次交流,都凝聚着他们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
天色渐暗,奉天殿内的烛火渐次亮起。朱标和朱雄英从殿内走出,两人的脸上都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中却透着坚定和希望。
“雄英,今日你在皇爷爷面前的表现很出色。”朱标微笑着对朱雄英说,“你对朝堂和民生的见解,让为父很欣慰。”
“爹过奖了,雄英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朱雄英谦逊地说,“这一切都离不开爹和皇爷爷的教导,雄英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
“你能有此觉悟,为父很是放心。”朱标拍了拍朱雄英的肩膀,“日后,朝堂的重任还需你我共同承担。你要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
“雄英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爹和皇爷爷的期望。”朱雄英郑重地说,他望着远处的宫殿,心中充满了使命感。
朱标和朱雄英在夜色中渐行渐远,他们的身影逐渐融入黑暗,但他们为大明江山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关于李善长的去留和朝堂的未来,仍充满了变数,等待着他们去一一化解。
回到东宫后,朱雄英坐在书房里,仔细思考着今日与朱元璋和朱标的谈话。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着国家的命运。
他首先想到的是李善长和姚广孝。李善长在朝中的影响力非同小可,若他真心归隐,或许能为朝堂带来一丝平静;若他心怀不轨,那必将是一个巨大的隐患。姚广孝在历史上的战绩,让朱雄英不得不防,随后想不到什么好办法,朱雄英自嘲的笑着说道:“我可不是朱允炆那个怂包。怕姚广孝干嘛!我可是朱雄英啊,等我腾出手来再说。先忙国事”。朱雄英决定亲自挑选一批锦衣卫,对李善长和姚广孝进行秘密监视,确保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掌控之中。
随后,他开始梳理可用之才的名单。他深知,要想打造一个清明的朝堂,必须依靠一批忠诚、能干的官员。他将周新、郑辰等官员的名字写在纸上,详细记录下他们的政绩和特点,以便在后续的任用中做到人尽其才。
同时,他也在思考如何加强官员的监督考核机制。他翻阅着以往的资料,研究着历代王朝的经验教训,试图找到一种最适合大明的监督方式。他想到了建立一套定期考核和不定期巡查相结合的制度,让官员时刻保持警醒,不敢懈怠。
在民生方面,朱雄英计划亲自前往受灾地区考察,了解百姓的实际需求。他深知,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真正解决百姓的问题。他打算带着一些精通水利和农业的官员一同前往,实地勘察水利设施的情况,制定出合理的修缮和建设方案。
夜已深,朱雄英仍在书房忙碌着。他知道,前方的道路充满了挑战,但他毫不畏惧。他心中怀揣着对大明江山的热爱和对百姓的责任,决心为这个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在另一个角落,李善长也在思考着自己的未来。他提出归隐,本是为了避祸,但他心中清楚,朱元璋对他的怀疑并未完全消除。他一方面安排家人收拾行装,准备离开京城;另一方面,也在暗中观察着朝堂的动向,试图找到一条万全之策。
奉天殿内的决策,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朝堂上下,各方势力都在悄然涌动,一场新的较量即将拉开帷幕。而朱雄英,将在这场较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的每一个选择,都将影响着大明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