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的葬礼落下帷幕,应天府看似再度恢复往昔的热闹喧嚣,可徐达的离去,宛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的涟漪在朝堂与民间不断扩散,影响深远。
朝堂之上,朱元璋虽深陷徐达离世的沉痛悲恸之中,却不得不强打精神,重新审视当下朝堂局势与军事部署。徐达身为军方的灵魂人物,他的溘然长逝,使得北平都司军马出现了短暂的权力真空。目前北平的军务暂由燕王朱棣掌管,朱元璋虽未即刻任命新的军事统帅,却开始频繁召集将领们商议军务要事,以此加强对军队的直接掌控。年轻的将领们敏锐地察觉到,属于他们崭露头角的时代或许即将来临,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满心渴望能在未来的战场上大显身手,建功立业。
朱雄英陷入了更为深沉的思索。他心里清楚,徐达的军事理念与战略眼光,是大明王朝无比珍贵的财富。于是,他命人将徐达生前的军事笔记、作战方略精心整理成册,闲暇之时便时常研读,如饥似渴地从中汲取智慧养分。不仅如此,他还广纳贤才,召集了一批朝气蓬勃、才华横溢的年轻军事人才,在东宫组建了一个小型的军事研讨小组。他们围坐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在传承徐达军事思想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下的局势,大胆创新军事战略。
徐增寿在父亲离世的巨大打击下,逐渐振作起来。他将父亲的谆谆教诲深深刻在心底,全身心地投入到朱雄英身边,成为其在军事事务上的得力助手。凭借着自己对军事的满腔热爱与过人天赋,以及父亲留下的深厚人脉资源,他在军队中积极奔走,为朱雄英联络各方力量,不辞辛劳地收集军中的动态与情报。
徐妙锦历经丧父之痛后,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道路。她虽身为女子,却有着不逊色于男子的见识与抱负。看着家中兄长们为了继承父亲的遗志,在各自的领域拼搏奋进,她深受触动。于是,她充分发挥自己在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深厚造诣,在闺阁中召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女子,成立了一个文化交流小团体。她们不仅一同研习诗词歌赋,还热烈探讨天下大事。徐妙锦常常将从兄长们那里听闻的朝堂局势和军事动态讲给姐妹们听,鼓励她们关心国家命运,拓宽自身的眼界与格局。
在民间,徐达的传奇故事被百姓们口口相传,成为激励后人的不朽传奇。许多年轻人深受徐达精神的鼓舞,纷纷投身军旅,满心希望能像徐达一样,为保卫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一些说书人也将徐达的事迹改编成精彩故事,在茶馆、街头巷尾绘声绘色地讲述,每次都引得听众们聚精会神,听得热血沸腾,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然而,就在大明还沉浸在徐达离世的悲痛余波之中时,边境传来了令人愤慨的消息。北元的残余势力在得知徐达去世后,竟认为有机可乘,开始在边境地区频繁骚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边境百姓苦不堪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拍案而起:“这些北元余孽,竟敢如此放肆!朕定要让他们知道,我大明可不是任人欺凌的!”他当即决定立刻派遣军队前往边境,给予北元残余势力迎头痛击。
朱雄英得知这个消息后,主动向朱元璋请命,单膝跪地,目光坚定地说道:“皇爷爷,孙儿恳请随军队一同前往边境。孙儿深知此次任务艰巨,但孙儿渴望在实战中锻炼自己,为保卫大明边疆贡献一份力量,还望皇爷爷恩准。”朱元璋看着朱雄英坚定的眼神,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模样,心中感慨万千,最终点头同意:“好,既然你有这份决心,那就去吧。切记,万事小心,莫要冲动行事。”
朱雄英带着徐增寿以及一批精锐部队,踏上了前往边境的征程。一路上,尘土飞扬,马蹄声疾,军旗在风中烈烈作响。朱雄英骑在一匹矫健的战马上,眼神坚定地望着前方,心中满是对边境局势的担忧和对胜利的渴望。他不时与身旁的将领们交谈,询问他们对此次出征的看法和建议。
抵达边境军营后,朱雄英来不及休息,立刻召集众将领商议军情。营帐内,气氛凝重压抑,燕王朱棣带着将领们前来拜见朱雄英,单膝跪地,恭敬地说道:“臣,燕王朱棣带北平军马司将领拜见皇太孙!”
朱雄英连忙上前扶起朱棣,说道:“四叔快起来,都是自家亲人,不必多礼。如今军情紧急,我们一起商量商量本次战役。”
朱棣起身,从怀中掏出兵马大元帅的印章,递向朱雄英:“雄英你来了,这兵马大元帅的印章就交你手里了。”
朱雄英把印章推回朱棣手里,一脸诚恳地说道:“四叔,雄英信你。四叔在北平多年,对这里的军务和局势了如指掌,这印章还是由四叔掌管,我们齐心协力,共破敌军。不必多言,当下我们先商讨作战计划。”
朱雄英带着众人走到巨大的地图前,仔细端详着,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敌我双方的位置和周边地形。
“诸位,北元残余势力在边境肆意妄为,烧杀抢掠,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必须尽快采取行动。但在行动之前,我们要先摸清楚敌人的底细。”朱雄英目光扫视着众人,沉稳有力地说道。
耿炳文皱着眉头,忧心忡忡地说:“殿下,北元那些人在草原上生活多年,对草原地形熟悉得如同自家后院,他们行动飘忽不定,我们以往与他们交战,总是难以捉摸他们的行踪,实在是棘手啊。”
朱雄英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说:“正因如此,我们更要做到知己知彼。我已派遣多支斥候小队,深入敌境,收集情报。在斥候未归之前,我们暂且按兵不动,等待消息。贸然行动只会让我们陷入被动,我们务必谋定而后动。”
接下来的几天里,朱雄英一面等待斥候回报,一面亲自到士兵中间,查看他们的训练和生活情况。他发现士兵们虽然士气高昂,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无畏,但由于长期与北元作战,身心俱疲,不少人面容憔悴,且部分武器装备也有不同程度的损耗。朱雄英当即下令,从后方调配物资,补充武器装备,同时安排军医为士兵们进行身体检查和治疗,让士兵们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调养。他亲切地对士兵们说:“大家辛苦了,你们都是大明的英雄。好好养精蓄锐,等养足了精神,我们一起给敌人迎头痛击!”士兵们听后,心中暖意涌动,纷纷表示愿意为了保卫国家和百姓,奋勇杀敌。
终于,斥候陆续返回,带来了重要情报。北元残余势力此次集结了数千兵力,由一名叫哈木尔的将领统领,他们在一处山谷中安营扎寨,周围地形复杂,易守难攻。但他们内部并不团结,各部落之间矛盾重重,只是因为利益暂时勾结在一起。
朱雄英根据这些情报,仔细研究地图,反复推演,制定了一套作战计划。他决定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先派一支小股部队在敌军正面佯攻,吸引敌人的主力部队,然后自己率领精锐骑兵,绕到敌军后方,突袭他们的粮草辎重。一旦粮草被焚,敌军必然大乱,此时再前后夹击,定能一举击溃敌人。
作战计划制定完毕后,朱雄英召集将领们,详细讲解了计划内容。他手持木棍,指着地图,条理清晰地说道:“诸位,我们先让这支小股部队在此处佯装进攻,吸引敌军主力。与此同时,我会带领精锐骑兵,从这里迂回过去,突袭敌军粮草营地。等敌军大乱,四叔你就率领大军从正面发起总攻,我们三面合围,务必将敌人一网打尽。”将领们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眼中充满了对胜利的信心。
徐增寿站在朱雄英身旁,紧握双拳,激动地说:“殿下,这次我们一定要让北元那些人知道,大明的领土不容侵犯!他们必将为自己的恶行付出惨痛代价!”
朱雄英拍了拍徐增寿的肩膀,坚定地说:“增寿,我们一定能赢。中山王的精神会一直激励着我们,这一战,不仅是为了国家和百姓,也是为了扞卫大明的尊严。我们肩负着天下百姓的期望,定要全力以赴!”
一切准备就绪,朱雄英一声令下,明军开始行动。正面佯攻的部队率先出发,他们高举军旗,呐喊着冲向敌军营地,一时间,喊杀声震天,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拉开帷幕 。